科研产出
长鳍篮子鱼繁殖季节性腺的组织学研究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法研究了长鳍篮子鱼繁殖季节各期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在所获得样本中,未发现Ⅰ期、Ⅱ期的卵巢和精巢。Ⅲ期卵巢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这时期液泡、卵黄颗粒出现,同时含有少量Ⅰ时相和Ⅱ时相的卵母细胞;Ⅳ期卵巢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Ⅳ时相晚期卵母细胞开始出现油球,细胞核偏移和变形,放射带明显;Ⅴ期卵巢的卵细胞游离,卵细胞的外层分别有胶膜、放射带和质膜;Ⅵ期卵巢主要由Ⅲ时相卵母细胞和大量的空滤泡外膜组成。长鳍篮子鱼精巢为辐射型,精巢内生殖细胞分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各期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了精小管,同一精小管中的生精细胞发育不同步。精子成熟后,充满整个精小管,完成发育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菌化预处理对鲜罗非鱼片质量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几种减菌剂对鲜罗非鱼片的预处理效果,旨在选出合适的减菌剂及预处理方法。实验采用食品级H2O2、NaClO、ClO2、壳聚糖以及臭氧(O3)水为减菌剂处理鲜罗非鱼片,以细菌总数、色差和感官评价为判定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2O2处理时,最适宜条件为1g/L质量浓度处理5min;NaClO溶液最适宜处理条件为100mg/L质量浓度处理2min;ClO2质量浓度达150mg/L,处理时间达到10min时减菌率可以达到90.7%;采用壳聚糖处理时,2g/L质量浓度处理5min较适宜;臭氧水最适宜的处理条件为5mg/L质量浓度处理10min。但是H2O2、NaClO、ClO2、壳聚糖与臭氧水相比会使罗非鱼片的感官品质(色泽和气味)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而臭氧水可以较好的维持鲜鱼片的感官品质,同时臭氧水对样品的减菌率超过90%,所以最终确定采用臭氧水对鲜罗非鱼片进行预处理,浓度为5mg/L,处理时间10m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丹江水系钝吻细鳞鲑的同工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牡丹江水系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的眼、性腺、心、肾、肝、肌肉6种组织中的12种同工酶LDH、MDH、G6PDH、EST、POD、ME、SOD、α-AMY、CAT、COX、SDH和FDH进行了电泳研究,结果显示:钝吻细鳞鲑同工酶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共记录出20个基因座位,其中9个基因座位Est-1、Est-4、Est-5、G6pdh-2、Gdh-1、Ldh-1、Sdh-1、Sdh-2、Sod-2表现为多态。钝吻细鳞鲑的多态座位比例(P=45%)在鱼类中居较高水平,平均预期杂合度(He=0.224 3)、平均实际杂合度(H′0=0.654 0)也较高,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证明钝吻细鳞鲑可能存在较高程度的非平衡选择。从钝吻细鳞鲑群体的遗传偏离指数(d=1.915 3)可以看出,其杂合子高度过剩,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5)在目前已见报道的硬骨鱼类多样性研究中(Ne=1.16~1.58)处于上限值,即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从研究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牡丹江水系的钝吻细鳞鲑的种质杂合度较高。
关键词: 钝吻细鳞鲑 同工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组织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不同生态地理分布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0个黄颡鱼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吉林省月亮湖野生黄颡鱼(YL,30尾)、四川野生黄颡鱼(SC,30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段黄颡鱼(SH,18尾)、湖北省荆州市长湖野生黄颡鱼子代(YY,30尾)及其亲本(QQ,30尾)、天津市换新国家级原良种场黄颡鱼1号(TJ,30尾)6个黄颡鱼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有效等位基因数(Ae)等进行了遗传检测,根据基因频率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Nei氏标准遗传距离,x2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近交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析群体的遗传分化及其来源。同时,使用PHYLIP3.63软件绘制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的UPGMA进化树。6个群体共检测到5042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50—650bp,40个基因座扩增出等位基因数从1—8个不等,共计1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扩增得到3.575个等位基因。结果显示:(1)6个黄颡鱼群体的多态性指标均适中,PIC在0.00—0.79之间,平均值为0.40、0.37、0.35、0.39、0.35和0.19,有效等位基因数(Ae)1.00—5.44个不等,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依次为2.05、2.30、1.93、2.07、1.93和1.47,无偏期望杂合度(He)在0.00—0.83之间,平均值为0.45、0.46、0.36、0.46、0.41和0.23;(2)遗传相似系数YY与QQ遗传相似度最高(0.9947),TJ与SC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4846),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虹鳟、山女鳟及其杂交子代(虹鳟♀×山女鳟♂)的微卫星分析
《水产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3)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 7和0.596 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 9和0.516 8,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八个入海口浮游桡足类的季节特征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2008年在珠江八个入海口进行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数据,探讨了珠江八个入海口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等指标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季节数量变动及对浮游桡足类总数量的影响,并将本研究水域与珠江口外海水控制区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周年共鉴定38种浮游桡足类,隶属3目10科23属。其中春季25种,夏季28种,秋季23种,冬季21种。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等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四季平均丰度的变化趋势为春季(79.06 ind./L)>夏季(56.11 ind./L)>秋季(17.52 ind./L)>冬季(14.62 ind./L)。珠江口夏季浮游桡足类出现的种类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四季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高锰酸盐指数对浮游桡足类分布的影响极为显著,夏、秋季对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分别为溶解氧和硅酸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SPE柱净化,N-甲基咪唑(NMIM)和三氟乙酸酐(TFAA)的乙腈溶液衍生化,衍生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波长475 nm。该方法下阿维菌素在1.0~10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9 9,加标回收率在80.28%~98.46%之间,变异系数为2.86%~9.68%,检测限为0.1μ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虹彩病毒感染大菱鲆的病理学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虹彩病毒感染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学研究发现,该病典型的病理学特点是在病鱼的脾脏、肾脏、肠、肝脏、鳃、心脏和皮肤等器官组织内出现嗜碱性的肿大细胞。病毒感染导致患病大菱鲆多个器官组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中以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最为显著,表现为造血组织的严重坏死。此外,肾脏造血组织发生坏死、肠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出血和水肿、肝细胞水样变性、心肌局灶性坏死以及皮肤真皮层出血并伴有水肿和炎性渗出也是该病常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超微病理研究表明,肿大细胞内有虹彩病毒粒子存在。病毒分布于受感染细胞的胞质、组织间隙以及血管腔内。受感染细胞出现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崩解等细胞病理变化。研究认为,病毒感染造成皮下组织血管损伤出血,是虹彩病毒感染的大菱鲆发生"红体病"的原因所在。虹彩病毒感染所致的机体严重贫血是患病大菱鲆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主要器官组织的病变使得病鱼器官功能衰竭则可加速鱼的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带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饲养的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 fasciatus Thunberg的含肉率、营养成分及鱼肉品质进行了研究,采用常规肌肉营养测定方法分析了4尾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的含肉率为76.7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9.60%,粗脂肪为2.70%,氨基酸总含量为18.33%,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7.59%,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1.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模式。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2.38,5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为8.2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2.45%,其中EPA与DH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11%和12.78%。七带石斑鱼肌肉矿物元素种类丰富,矿物质中钾含量(4561.02mg/kg)最高,在微量元素中锌含量(4.20mg/kg)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东海底栖性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海中部的群落相对稳定,而东海北部具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的群落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