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镉锌联合诱导金属硫蛋白在鲫鱼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重金属镉(Cd)锌(Zn)联合胁迫对鲫鱼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d2+与Zn2+联合胁迫下,鲫鱼的肝脏和肾脏组织中MT质量分数的总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都是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MT的质量分数在12h时达到峰值,肝脏MT质量分数达(4.84±0.28)~(10.63±0.72)μg·g-1,肾脏MT质量分数达(6.34±0.39)~(12.99±0.52)μg·g-1。从诱导的数量来看,Cd2+与Zn2+联合胁迫下肝脏和肾脏中MT质量分数均高于单独Cd2+试验组中的结果,这表明Zn2+的存在可以增强Cd2+诱导鲫鱼组织中MT合成的能力;肝脏在试验后的12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为0.16~0.64μg·g-1·h-1,肾脏在试验后的6h内的增加速率最大为0.41~1.70μg·g-1·h-1,表明水体中的Cd2+与Zn2+联合可诱导鲫鱼组织中MT的合成与表达,且诱导时间主要在12h之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鳗鲡早期幼苗趋光性及视觉发育特征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出膜后第1~9 d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早期幼苗,在不同光强度下趋光性分布及视觉发育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8900 lux的强光条件下,日本鳗鲡早期幼苗随着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52.2%的幼苗都集中在最暗的110 lux区域;而在2300 lux的弱光条件下,表现出趋弱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44.6%的幼苗都集中在25 lux区域。视网膜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幼苗的视网膜发育首先出现的是外界膜和内界膜,最后出现的是外丛层。幼苗的整个视网膜结构到9 d时,发育为9亚层结构。视网膜中最发达的是外核层,由3种细胞构成。发育最快的是内核层,由2种细胞构成。结果表明,与日本鳗鲡早期幼苗趋光性有关的因素包括视网膜分层、视网膜厚度、内核层细胞数等多种因素。另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日本鳗鲡幼苗在自然界可能生存的水深和光环境。
关键词: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幼苗 趋光性 视觉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遥感技术的大亚湾海岸线的变迁研究
《遥感技术与应用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Landsat卫星数据,经边缘检测、彩色合成图像处理方法,分析大亚湾海岸的岸相特征,提取海岸线,研究大亚湾海岸近20 a来(1987年~2005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岸线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岸线变迁最大的是泥质海岸带,沙质和基岩海岸的变化较小。岸线变化主要集中在西岸和北岸,以养殖开发、工业用地、城镇和港口建设用地开发为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豚骨骼标本制作工艺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4具海豚的骨骼标本制作工艺,对制作骨骼标本的脱脂方法、脱脂剂选用和漂白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总结出新的脱脂技术和工艺。结果表明:选用浓度为95%的工业酒精作为制作海豚骨骼标本的脱脂剂较为合适;经煮制后的骨骼不用经过干燥或晒干过程,直接在酒精中脱脂,并在2%~3%H2O2溶液中漂白,其效果更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悬浮物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幼鱼肝脏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的悬浮物浓度环境,采用试剂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悬浮物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养殖水体中悬浮物浓度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50、100、200和400mg/L,每5天采样测定一次,实验周期为25天。结果表明,当悬浮物浓度添加量为50和100mg/L时,肝脏LSZ和SOD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当添加量为200和400mg/L时,肝脏LSZ和SOD活力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期各实验组鳃丝Na+-K+-ATPase活力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悬浮物效应的25天内,各实验组肝脏LSZ活力呈峰值变化,10天时除100mg/L浓度添加组外均达到最大值;而肝脏SOD活力在50和100mg/L浓度添加组略有升高,在200和400mg/L浓度添加组则基本呈下降趋势;鳃丝Na+-K+-ATPase活力前10天各实验组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之后则显著降低,后期基本趋于稳定,其活力低于初始水平;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其肝脏LSZ、SOD和鳃丝Na+-K+-ATPase活力相对于对照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各实验组鳃丝Na+-K+-ATPase活力抑制率分别达到了27.6%、65.2%、57.0%和71.1%。
关键词: 悬浮物 半滑舌鳎 溶菌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Na+-K+-ATPas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沿岸定置张网主要渔获组成以及对经济鱼类幼体的损害分析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水张网是吕四渔场传统的作业方式,渔获量占江苏省海洋捕捞总量的比重较大。根据2004年4月~2005年11月吕四渔场深水张网渔业监测资料,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渔业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种类组成和幼鱼比例。结果表明,各季节深水张网优势渔获物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主要以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葛氏长臂虾为主,夏季为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银鲳,秋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灰鲳和银鲳,冬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和斑鰶;小黄鱼和焦氏舌鳎是深水张网渔业常年优势渔获物。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以6月份平均网产最高,但主要以幼鱼为主,2004年和2005年的平均体重分别仅0.81 g/ind和1.04 g/ind,幼鱼渔获尾数分别占到99.1%和99.8%,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达1.84×107ind和2.37×107ind;银鲳平均体重3.22 g/ind和3.8 g/ind,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为4.84×105ind和4.41×105ind。建议对深水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可对该渔业提前一个月休渔,提高网囊网目尺寸,并强化管理力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牙鲆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切片方法观察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性腺发生、性别分化过程及其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牙鲆仔鱼10日龄(全长约4.2 mm)时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20日龄(6.6 mm)时性腺原基形成;30日龄(9.7 mm)时原始性腺形成;50日龄(23.9 mm)时输精管原基形成,精巢开始分化;65日龄(56.1 mm)时卵巢腔形成,卵巢开始分化;85日龄(84.3 mm)时精巢出现精原细胞,精巢分化完成;105日龄(127.8 mm)时卵巢内出现卵细胞,卵巢分化完成。牙鲆雌、雄性腺分化过程差异明显,雄鱼性腺分化早于雌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抗菌药物在大菱鲆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比较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对氟苯尼考、土霉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3种抗菌药物在大菱鲆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肌肉、血液、皮肤、肝脏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t1/2)为24~30h左右,土霉素在各组织中t1/2为2~3d,而磺胺间甲氧嘧啶在肌肉、血液和皮肤中的t1/2与氟苯尼考接近,在肝脏和肾脏中的t1/2与土霉素相似。本试验条件下,氟苯尼考、土霉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3种抗菌药物在大菱鲆肌肉组织中降低到最高残留限量0.2、0.1和0.1μg/g下所需要的理论时间为10、20和15d,本试验的水温为23±2℃,考虑到温度为影响药物代谢和残留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建议氟苯尼考、土霉素和磺胺间甲氧嘧啶在大菱鲆体内的休药期为250、500和375度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跟踪测定2032尾牙鲆5月龄与8月龄的体重、全长、体长、头长、吻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8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剔除了与体长有共线性的全长,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地分析了形态特征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牙鲆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体高、尾柄高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头长、吻长、尾柄长对体重直接作用相对较小;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系数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月龄牙鲆多元分析结果有所差异;最后建立了体长、体高、尾柄高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牙鲆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