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虾工厂化养殖水环境基本特征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工厂化养殖水环境基本特征,并与室外土池对虾养殖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水环境的基本特征为:水温、盐度和DO完全可以人为控制;pH和Chla在短时间内可以被人工调控,但无法在长时间尺度内控制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而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和变动则无法人工控制。与对虾室外土池养殖相比,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水温、盐度和DO的变动较小,其平均值的差异非常显著;pH的变动较大,其平均值显著高于室外养殖池水体;Chla含量较高,与室外养殖相比无显著差异;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含量均在较低的浓度范围内波动,而且其平均值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差异均不显著。其中,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NO3-N占DIN的平均比率为62.17%。另外,与室外养殖相似,对虾工厂化模式下NH4-N、NO2-N、NO3-N以及PO4-P浓度并不受养殖密度或DO含量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沉水植物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的化感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玻璃水族箱及恒温光照培养箱,分别研究了两种沉水植物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的浸提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化感效应。结果显示,这两种沉水植物的浸提液均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具有化感效应,且都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伊乐藻和蓖齿眼子菜20%浸提液试验组对斜生栅藻有明显的促生长效应,试验第7d时,其藻细胞浓度分别为同期对照组的237%和180%。伊乐藻和篦齿眼子菜50%~90%浸提液试验组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且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试验第7d时,伊乐藻和蓖齿眼子菜90%浸提液试验组藻细胞浓度分别为同期对照组的38%和32%。从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效果上看,伊乐藻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的EC5(06d)为70%,篦齿眼子菜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的EC5(06d)为55%,表明了眼子菜浸提液对斜生栅藻的抑制效果较伊乐藻浸提液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红鳍东方鲀能量收支和生态转化效率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筋鱼为饵料生物和最大摄食水平条件下,采用室内流水式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13、16、19和25°C)红鳍东方鲀(平均体重为37.1±7.7g)的生态转化效率和能量收支各组分。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的最大摄食率、吸收率、排泄能和总代谢能均随温度上升呈增长趋势。以湿重计算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生态转化效率(ECEw)则呈现先随温度增长而后下降的趋势,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描述。由回归方程计算出的特定生长率最大值出现在23.52℃,生态转化效率最大值出现在18.95℃。方差分析表明,红鳍东方鲀的能量分配模式随温度变化显著。排泄能分配率和代谢能分配率占摄食能的绝大部分67.8%~81.7%,随温度升高呈"U"形变化趋势,最低出现在16℃;生长能分配率则与之相反,最高分配率出现在19℃。不同温度下红鳍东方鲀的代谢能占了同化能的61.1%~73.5%,生长能占13.2%~23.2%。可见红鳍东方鲀基本上属于中等生长效率、中等代谢消耗型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PCR方法检测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灿烂弧菌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刺参养殖最主要的疾病,导致刺参大批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根据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从纯化的V.splendidus DNA中成功地扩增出产物大小为177bp的DNA片断,并对此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R技术对V.splendidus DNA的检测灵敏度为0.5pg,并且对灿烂弧菌的DNA呈现特异性,而与其他细菌V.fluvialis、V.anguillarum、V.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V.harveyi、V.parahaemolyticus、V.vulnificus的DNA均无交叉反应。应用PCR技术对人工感染的以及取自青岛、烟台和威海的腐皮综合征发病海参进行检测,其检出率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成功用于快速检测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原灿烂弧菌。在国内,该方法应用于刺参腐皮综合征的检测尚属首次,它将为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快速诊断及防治提供又一新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裸鲤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20尾青海湖裸鲤的背部肌肉、肝脏、心脏和肾脏4种不同组织的13种同工酶(LDH,MDH,ME,CAT,IDH,EST,ACP,POD,HK,PGM,GDH,SOD,GPI)差异表达,并对部分同工酶基因位点及表达酶谱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以及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13种酶类中12种在4种组织中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性,仅有ME在4种组织间差异性较小。其中HK以及GDH的组织差异性尤为明显,仅在肝脏组织中表达。同时使用了适用于这13种酶类表达的3种缓冲系统(TC8.0、TC7.0、EBT),共检测到26个基因位点。其中,Cat,Pgm,Est-1,Gdh,Hk和s-Mdh等6个基因位点为多态位点。进一步分析了这6种多态位点酶类的亚基类型、多态基因位点以及基因位点命名,并计算了多态位点比例(P0.99)为23.0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单倍体、三倍体、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普通二倍体胚胎发育的比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16.0±0.5)℃、pH为8.0~8.3、盐度为30.2的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单倍体、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发育的过程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倍体胚胎脊柱弯曲,器官分化不全,受精率低,畸形率高,出膜率低;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的发育时序基本相同,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卵黄栓胚、克氏囊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期等阶段孵化出膜,各阶段除发育时间不同外,发育特征与发育分期没有明显差别;普通二倍体胚胎约61 h孵化出膜,而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分别经66 h 30 min和67 h 50 min孵化出膜,孵化时间比普通二倍体牙鲆长约10%。其中,卵裂期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在细胞分裂阶段发育特别缓慢,发育时间比普通二倍体长约25%。单倍体出膜率为(16.5±2.2)%,畸形率为(97.2±1.6)%;雌核发育二倍体出膜率为(85.6±3.0)%,畸形率为(13.2±2.3)%;三倍体出膜率为(82.3±3.1)%,畸形率为(16.3±2.5)%。与普通二倍体牙鲆相比,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出膜率低,仔鱼畸形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蛤仔4个野生群体的同工酶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黄、渤海沿岸4个野生菲律宾蛤仔群体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8种同工酶共记录了18个基因座位,其中Est-1、Est-2、Sod-1、Sod-2、Ldh-1和Ldh-2共6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座位百分数为33.33%。测得4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1.441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1.1260,平均实际杂合度0.0570,平均期望杂合度0.0825,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0.2358,表明菲律宾蛤仔4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属偏低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技术对黄、渤海海域7个不同地理群体中国对虾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DNA技术对黄、渤海海域7个不同地理群体的中国对虾进行了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7个地理群体分别来自辽东湾(LD)、渤海湾(BH)、海州湾(HZ)、乳山湾(RS)、海洋岛(HYD)、朝鲜半岛西海岸(KW)以及朝鲜半岛南海岸(KS)。7对多态性良好的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109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810~0.864。49个群体位点中,只有15个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UPGMA聚类分析显示,各地理群体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根据各地理群体间遗传距离及AMOVA遗传分化检验结果,可将中国对虾分为3个独立种群,分别为中国沿岸黄、渤海群体、朝鲜半岛西海岸群体及朝鲜半岛南海群体;其中中国沿岸黄、渤海群体内部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是否达到种群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