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中上游两个鲢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遗传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长江中上游2个鲢群体使用39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并统计了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遗传相似系数、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万州鲢和监利鲢群体所检测微卫星位点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128和4.97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07和3.395;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100和94.87;39个微卫星标记共有等位基因259个,173个等位基因为两群体所共有;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在0.077~0.865之间变动,平均为0.617;两群体所检测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34和0.77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13和0.623;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18,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482。结果显示长江中上游两个鲢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应隶属于不同的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源冷冻精子诱导大菱鲆的雌核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冷冻保存的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精液不经紫外线照射直接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卵进行杂交,可以刺激大菱鲆卵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率(发育至原肠期后胚胎成形的卵占总卵数的百分比)可达79.1%。通过与精子照射组单倍体发育过程等对比观察发现,杂交后代为大菱鲆的单倍体。如果在"受精"后2~10min内将大菱鲆卵在0~6℃冷休克处理10~50min,均能诱导卵子染色体加倍。对冷休克处理条件的筛选结果表明,在0℃条件下,卵子在受到鲈鱼精子刺激后6min开始进行冷休克处理25min,二倍体孵化率(雌核二倍体苗占受精卵的百分比)最高,可达34.8%。通过对各实验组卵发育情况的跟踪观察,发现单倍体与雌核发育二倍体在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最早出现在8细胞期。单倍体胚胎头部发育不正常,眼泡较小,身体短且扭曲较严重,从肌节期开始沉积大量的黑色素颗粒。仔鱼孵化1周内单倍体即全部死亡。与正常二倍体对照组相比较,证明所得正常形态仔鱼即为雌核发育二倍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活性炭纤维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及其优势降解菌的鉴定
《环境科学研究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水处理装置处理微污染原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最佳去除率达到90.0%以上,使微污染原水中氨氮质量浓度由《地表水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提高到Ⅰ类.通过多点采样,多次反复筛选,从自制的BACF水处理装置中筛选出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具有较强去除效能的优势菌种.通过对菌株的个体形态特征、菌落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采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最终确定2种优势菌为恶臭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属.推断出生物活性炭纤维水处理装置微生物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可能过程.
关键词: 生物活性炭纤维 氨氮 亚硝酸盐氮 优势降解菌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生态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卵场;其中黄海南部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3°00′~34°00′N,122°30′~124°00′E,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9.65~12.17℃,最适盐度范围为32.25~34.54,最适水深范围为29.74~76.49m;东海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0°30′~31°00′N,124°00′~125°00′E海域和30°30′~32°30′N,125°00′~126°00′E海域,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10.13~16.64℃,最适盐度范围为32.50~34.37,最适水深范围为40.23~85.61m;黄海南部和东海产卵场水温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小黄鱼产卵场较过去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过度捕捞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小黄鱼对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产卵场 黄海南部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DF-REML法估计牙鲆性状遗传参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单性状无重复模型,利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对牙鲆在185、235、345、465日龄下的体长、体高、体重、肥满度等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以上指标各日龄下遗传力范围分别是0.23~0.3、0.2~0.29、0.22~0.32、0.19~0.26;性状表型方差中遗传方差所占比重较小,环境方差较大,性状表型值受环境影响较大;各日龄下的体长、体高、体重间表型相关极显著(P≤0.01),体长、体高与肥满度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体重与肥满度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遗传相关性表现趋势与表型相关性一致。
关键词: 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 牙鲆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咸海卡拉白鱼生长及组织学特征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 chalcoides aralensis)在不同盐度(0.24、2.12、3.95、5.90、7.64、9.38、11.32、13.62、15.55)水体中饲养30d后,在盐度11.32以下的实验组鱼的成活率为100%;盐度13.62时,24h全部死亡;盐度15.55时,12h死亡率达100%。盐度为2.12和3.95组实验鱼的日均增重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盐度为0.24组)无明显差异(P>0.05);盐度为5.90和7.64组鱼的日均增重和特定生长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长受到抑制;盐度为3.95、5.90和7.64组鱼的血糖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盐度为5.90和7.64组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低盐度(2.12和3.95)组鱼与对照组相比无病理性变化。而中盐度(5.90和7.64)组鱼的鳃上皮细胞发生肥大、增厚;肝细胞发生肿大,细胞变形;肾小囊体积缩小,肾小球囊腔增大;各级肾小管出现萎缩,管腔缩小。高盐度(9.38和11.32)组鱼鳃上皮细胞增厚,水肿加重,鳃上皮隆起,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肝细胞肿大加重,部分细胞核溶解出现肝组织空泡化;肾小囊严重萎缩、退化,肾小球囊腔继续增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出现肾充血。生长、生化指标和组织学观测结果表明,咸海卡拉白鱼生长的最适盐度为5.90以下。
关键词: 盐度 NaCl 咸海卡拉白鱼 生长 GPT 血糖 组织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形态学指标比较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虾夷扇贝的壳色定向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测定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和鲜重(W),比较白色和褐色的虾夷扇贝的形态特征,根据各形态指标之间及其与鲜重的相关分析进行通径分析,建立虾夷扇贝形态指标对鲜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结果]2种壳色的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壳长、壳高、壳宽之间及其与鲜重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白色贝的壳宽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褐色贝的壳长对鲜重的直接影响最大,白色贝和褐色贝的形态指标估计鲜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4+0.008X1+0.011X2+0.033X3和Y=-0.190+0.022X1+0.033X3。[结论]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与鲜重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水体环境与对虾白斑综合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养殖对虾病害频发的现状,就养殖水环境中理化因子、微藻、细菌与对虾白斑综合症(WSS)的相关关系,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分析表明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将引起养殖对虾WSS的爆发,微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也与养殖对虾WSS发生有一定关联,提出通过观测水质和藻相可以预警养殖对虾WSS的爆发,构建良好的藻-菌关系和调控良好水质对养殖对虾WSS的预防控制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水质 微藻 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不同家系早期形态性状差异比较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1个家系后裔不同时期的生长资料,对全长、体长、头长、尾柄长、眼后头长、体高和尾柄高等7个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对全长、绝对增长率、生长指标和体型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建立7个性状的生长方程。结果表明,7个形态性状之间均呈高度正表型相关,全长贡献率是形态性状中最高的。家系I33I03、I08I09和GBI09在全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家系I08I09为绝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最优的家系,需加强选育。在体型指数分析结果中,家系C64I03在全长/体高指标上表现最好,而I19I03和I32I03是尾柄长/尾柄高指标最优的家系,这3个家系是选择牙鲆优良体型的重点对象。用Logistic生长方程进行了7个形态性状的拟合,其中5个性状的生长方程拟合度达到了0.93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5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44 g/m2和11.33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59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58×10-2g/m2和6.81×10-2个/m2;底上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略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年际有较大变化,种类数和生物量北支高于南支。底内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底上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底内动物与底上动物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