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五个家系吉富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富罗非鱼是用家系选育方法获得的优良品系。该方法可避免近亲交配引起的衰退。从罗非鱼的第二代遗传图谱上选取10个微卫星标记,对吉富罗非鱼5个家系共121尾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有效等位基因数1.3920~3.668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4733;平均杂合度观测值0.5984,平均杂合度期望值0.5642。5个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从小到大以依次为22家系、25家系、59家系、49家系、31家系,均为中度多态性。家系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676,各家系之间存在一定遗传分化。根据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5个家系进行聚类,49家系和59家系遗传距离最小聚为一类,它们与31家系遗传距离最远。对10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GM578位点,22家系呈其他几个家系没有的BB基因型,有望成为22家系的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案例推理的东海区鲐鱼中心渔场预报
《海洋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子,进一步研究渔场渔情的分析预报。通过试验性预报实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预测精度达到75%,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渔场的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
关键词: 中心渔场 智能预报 案例推理 东海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mus,giant salamander)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方法】从患病大鲵的腹水和肠道分离细菌并进行纯培养,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培养细菌进行鉴定,再对52尾健康的1龄大鲵进行感染试验,以确定病原菌,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经过细菌自动鉴定系统确定了4株细菌,室内感染试验确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要致病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也再次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结论】导致大鲵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分离与血细胞指数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Ficoll-Urografin法探讨了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的最佳分离条件,并通过瑞氏染色和细胞分类计数对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指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罗非鱼最佳白细胞分离条件为18℃,且细胞分离液的相对密度为1.082;分离前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总数为1.5×109个/mL,红细胞约占65%,白细胞约占35%,其中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分别是5.81%、12.79%、12.79%和1.16%;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得到(1.3~1.5)×107个细胞,其中白细胞可达90%以上,用瑞氏染色可明显区分出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但嗜碱性和嗜酸性细胞较难分辨,且各类白细胞之间的比例分离前后保持一致。血细胞指数测定显示,单核细胞最大,其次为嗜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最小,各类血细胞指数与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法提取鲟鱼油工艺的研究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以鲟鱼加工下脚料为原料,研究酶法提取鲟鱼鱼油的工艺条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鱼油提取质量的影响,对3种抗氧化剂在鱼油提取过程中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量0.6%,水解时间2h,水解温度40℃,pH7,该工艺条件对鲟鱼内脏鱼油的提取效果明显好于氨法、钾法和蒸煮法,提取鱼油的过氧化值略高于氨法和钾法,但低于蒸煮法。TBHQ、VC、茶多酚三种抗氧化剂对鱼油抗氧化作用以TBHQ效果最好。应用本法从鲟鱼肚及鲟鱼内脏提取的鱼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与咸海卡拉白鱼接近,明显高于淡水养殖鱼类,是加工鱼油的良好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及饵料藻类的安全性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药浴方式,研究了一种新型消毒剂——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凡纳滨对虾受精卵、无节幼体、幼虾、成虾的毒性及饵料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h的LC50为64.1mg·L-1和31.13mg·L-1,安全浓度Sc为2.20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凡纳滨对虾成虾24、48h的LC50为66.17mg·L-1和32.16mg·L-1,安全浓度Sc为2.28mg·L-1,为了保证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聚六亚甲基双胍的用量应控制在0.5mg·L-1之内;聚六亚甲基双胍在125mg·L-1浓度内对受精卵的孵化率无明显影响,0.5mg·L-1浓度以内对无节幼体的变态率无明显影响。聚六亚甲基双胍对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对球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不产生抑制的最高浓度为5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对球等鞭金藻48、96、144h的EC50为27.01、34.95mg·L-1和33.14mg·L-1;亚心形扁藻为34.65、28.73mg·L-1和20.57mg·L-1,聚六亚甲基双胍对两种藻类的安全浓度分别3.5mg·L-1和2.9mg·L-1,表明聚六亚甲基双胍对亚心形扁藻的影响更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高体革鯻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体呈纺锤型,扁圆;鱼体的两侧或一侧有1至2个或多个黑色椭圆形斑;各鳍式为,背鳍ⅩⅡ~ⅩⅣ-12~14,胸鳍Ⅱ-13~15,腹鳍I-5,臀鳍Ⅲ-8~10,尾鳍16~18;第一鳃弓外鳃耙数为29~32;侧线鳞式为86~103,14~16/24~28-A。腹膜为银白色,鳔两室;胃发达呈"Y"型,幽门盲囊为16~22个;左右两肾脏在后部相连,头肾近三角形;脊椎骨为25枚;体腔具脂肪块,脂肪块的重量占体重的11.95%~16.60%。高体革鯻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m+2 sm+2 st+42 t,NF为5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组织学和形态数量特征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亲鱼卵巢的组织发育周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期。卵巢不同发育时期都由不同类型的卵母细胞组成,半滑舌鳎为非同步分批多次产卵类型。周年发育过程中,6月龄前的鱼卵巢发育处于第Ⅰ期;9~12月龄卵巢可发育至第Ⅱ期;12月龄半滑舌鳎性腺可发育达到Ⅲ期,并一直保持至24月龄。3龄雌鱼达到性成熟,卵巢可发育至第Ⅳ期;随着水温和光周期的调控,卵巢发育进入成熟期(Ⅴ期),发生水合现象是卵母细胞成熟并准备排卵的信号;产卵结束后卵巢退化至第Ⅵ期,排出的卵母细胞退化吸收,以Ⅲ期卵巢越冬后,卵巢退化至Ⅱ期并持续至下一个繁殖周期。人工养殖条件下,卵巢内存在卵母细胞闭锁现象。性腺周年发育过程中,性腺指数(GSI)在性腺达到成熟期时达到峰值,产卵结束后性腺快速退化,GSI值各月份差异显著(P<0.05),亲鱼性腺重量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一直处于生长状态。亲鱼肝脏指数(HSI)在产卵前7~8月份(性腺达到成熟期前30d左右)达到最大,表明7~8月份是性腺进行卵子发育、卵黄能量储备的重要时期,亲鱼在产卵前通过积极摄食储备体内能量,肝脏在卵母细胞卵黄积累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肥满度(CF)值在繁殖盛期10~11月份达到最大,表现出与GSI类似的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