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 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对点篮子鱼的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4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上海地区低盐度条件下池塘单养和混养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平均体重1.14±0.63 g、平均体长3.57±0.88 cm的点篮子鱼,经90d的养殖后,单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2.86%,平均体重增加到55.08±14.21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39±1.19 cm,最大规格体重达101.42 g;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混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5.26%,平均体重增加到56.37±4.60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60±0.42 cm,最大规格达118.71 g,拟穴青蟹平均体重从0.04 g增长到209.88 g,最大规格达350.13 g。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养模式中的点篮子鱼的存活率较单养模式高,生长摄食情况好,增重速度快,且摄食率低而饲料转化效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200a桑沟湾养殖海域柱状沉积中N形态分布及与浮游植物总量的关系
《海洋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桑沟湾扇贝养殖海区和海带养殖海区的柱状沉积物,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沉积物中N的赋存形态分为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物态氮(IMOF-N)、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测得了各形态氮含量,分析讨论了各形态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沉积物的年代学测定,结合桑沟湾水产养殖和环境变化历史,探讨了桑沟湾养殖海域近200 a来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年际变化情况,分析了其与浮游植物总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N的含量上层高于底层,表明近些年的人类养殖活动增大了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的N含量的富集。各形态氮的含量在两站位均有较大幅度变化,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形态;两个区域柱状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占TN的百分比分别为8.75%和7.23%。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和铁锰氧化态氮(IMOF-N)对浮游植物总量贡献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仔、稚鱼的异速生长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肛前长为等速生长,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22日龄时出现拐点,拐点后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运动器官在拐点前均为正异速生长,除臀鳍外,其他各鳍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的拐点。通过对青龙斑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发现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摄食、感觉、运动等功能器官得到优先发育。在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中,可根据青龙斑重要器官发育的优先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子代 仔鱼 稚鱼 异速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子湖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2012年春季对长湖海子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主要水环境指标进行调查,同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 (CCA)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子湖共检测到浮游植物93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Chlorophyta)最多,占46.76%,其次为硅藻(Bacillariophyta)和蓝藻(Cyanophyta),分别为22.65%和15.00%;浮游植物优势种共6种,其中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优势度高达0.36;浮游植物丰度在86.21×105~410.12×105个/L,平均为232.85×105个/L。多样性指数为1.82~3.28,均匀度指数为0.40~0.63。根据浮游植物丰度水平、优势度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生物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海子湖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CCA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叶绿素以及磷酸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海子湖地形、人为干扰因素以及水动力学相关参数。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海子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源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源分析
《水产养殖 》 2014
摘要:鲟是世界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其个体大,全身利用率高,作为大型淡水经济鱼类,鲟鱼养殖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中国自从1992年开始鲟鱼养殖,到目前为止鲟养殖量早已经已经居世界首位,鲟鱼养殖规模急剧发展。但是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鲟鱼细菌性疾病也开始频发,并因此引起巨大经济损失,成为了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鲟鱼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豚鼠气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悬浮物处理技术
《水产学杂志 》 2014
摘要:在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中,鱼类的排泄物、残饵、生物团等产生的悬浮物和固体物,增加了水体的浑浊度,堵塞了生物滤器,影响系统的性能和鱼类健康生长。本文根据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论述和分析了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悬浮与固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为研发新型水处理设备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中可培养细菌与理化参数的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刺参病害日渐突出.养殖环境微生物和理化参数作为养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对防治刺参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对山东省即墨市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4种可培养细菌(总异养菌、弧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4项理化参数(温度、pH、盐度、溶解氧)和沉积环境中6种可培养细菌(总异养菌、弧菌、硝化细菌、硝酸盐还原菌、硫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6项理化参数(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硫化物、有机碳、总氮)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不同细菌类群的数量及其与沉积物中5项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水中大多数细菌类群的周年变化呈夏季高、冬季低的趋势,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弧菌的变化幅度较异养菌大;硝化细菌较硫化细菌高一个数量级,但变化趋势一致;水体的pH与溶解氧均在夏季高温出现最低值,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反;沉积物中异养菌数变化不大,弧菌数量在夏季和冬季出现两个高值.氮循环相关细菌的数量高于硫循环相关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的pH与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正相关(P<0.05),二者与硫化物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硫化物含量与总异养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硝化细菌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硫化菌和硝酸盐还原菌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氮含量与硝化细菌正相关性显著(P<0.05).各类细菌数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异养菌与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之间、硝化细菌与硫酸盐还原菌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弧菌与总异养菌、硝化细菌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硝酸盐还原菌与硝化细菌之间、硫酸盐还原菌与硫化细菌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环境中多项理化参数和细菌数量之间相关性显著,其关系错综复杂,可为防治刺参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牙鲆体内代谢消除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0 mg/kg鱼体重对牙鲆单次口灌给药恩诺沙星,给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牙鲆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研究表明,停药后0.25 h,肌肉中恩诺沙星残留量最低。各组织的消除半衰期依次为腮>肝脏>血液>肾脏>肌肉,其中肌肉中恩诺沙星消除半衰期最低为67.759 h,消除最快,停药后12 d检测不到恩诺沙星。停药后0.25 h,在牙鲆血液、肝脏、肾脏中均有环丙沙星残留,残留量依次为肝脏>肾脏>血液,肌肉和鳃中未检出环丙沙星。停药后22 d在血液、肝脏和肾脏3个组织中仍然能够检测出恩诺沙星,但是停药7 d后这3个组织中均检测不出环丙沙星。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在牙鲆体内代谢速度较慢,而且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有脱乙基代谢为环丙沙星的反应发生,但并不是在恩诺沙星消除的全过程都发生,而且代谢物环丙沙星在牙鲆体内的消除速度要比恩诺沙星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