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水生动物卵黄蛋白原研究新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是卵生动物卵黄中主要成分的前体。文章简述了水产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及甲壳类动物中卵黄蛋白原基因的鉴定及其基因家族的分类及进化研究,介绍了VTG分子的生物学新功能,以及VTG作为标记分子在环境雌激素监测、反映雌性动物性腺成熟度、区分雌雄性别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VTG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以及繁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卵黄蛋白原 生物学新功能 标记分子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鳃组织的氧化胁迫和对Caspase基因(FcCasp)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在中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研究其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鳃组织氧化胁迫和Caspase基因(FcCasp)表达的影响。将中国明对虾分别暴露于200 cells/mL和1 0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中,于胁迫后3、6、12、24、48、72和96 h测定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FcCasp基因相对表达量,以不加藻的过滤海水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2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SOD活性、GST活性、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随取样时间推移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1 00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SOD活性随时间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4~96 h被显著抑制(P<0.05),GST活性除3和48 h外均被显著抑制(P<0.05),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均整体表现上升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下,中国明对虾鳃的MDA含量和FcCasp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实验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可破坏中国明对虾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引发对虾鳃组织的脂质过氧化(LPO),造成其氧化损伤,从而导致FcCasp表达的上调。本实验结果为将SOD活性、GST活性和MDA含量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价塔玛亚历山大藻胁迫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的危害机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塔玛亚历山大藻 有毒赤潮甲藻 氧化胁迫 FcCasp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鳍马面鲀种群分析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5个黄鳍马面鲀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判定南海北部不同海域之间及南海北部与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黄鳍马面鲀的种群归属。结果表明,在156个个体的779 bp Cyt b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56个变异位点和58种单倍型,5个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 95~0.004 15,遗传分化性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20 1~0.980 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2 62~0.004 69)的特点;分子方差分析和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黄鳍马面鲀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群体系统发育树结构均未出现明显的以地方群体为单位的家系式分支或者聚簇。比较5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发育关系并结合种属界定标准判定,南海北部和南沙西南部陆架5个黄鳍马面鲀群体属于同一个种群。

关键词: 黄鳍马面鲀 种群分析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分化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滚环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的锁式探针及其扩增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肝胰腺细小病毒超分支滚环扩增检测方法。实验中采用一步法连接,探针在Taq DNA连接酶作用下,58℃连接40 min、62℃扩增30 min便可以扩增出明显条带。反应特异性验证实验表明,该体系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HPV,而不与供试的其他对虾病原发生交叉反应;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极限为105 copies/μl,与PCR检测方法相比,一步法连接的滚环扩增的灵敏度低两个数量级。该方法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次数少,基本都在等温条件下进行,不需要PCR仪,可发展成为在简便实验条件下使用的简易检测方法。

关键词: 对虾 肝胰腺细小病毒 检测 滚环扩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年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2014

摘要:论文从罗非鱼苗种生产、成鱼养殖,产品加工和市场贸易四个产业主要环节概述了2013年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总结了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了罗非鱼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罗非鱼常年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推广生态健康高效的经营方式、提高罗非鱼产品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建立自主的销售渠道、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市场等建议,以保障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罗非鱼 生产现状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诱导的中华鳖SMART cDNA文库构建及相关基因的鉴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心、肝、脾、肾为材料,应用SMART技术(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织的cDNA文库。将获得的cDNA片段连接到PGEM-T载体,然后电转化进入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PCR阳性检测结果显示插入片段在0.5~2 kb之间。该库含有4.3×105个重组子,重组效率为92%,本实验分析鉴定了164个≥1000bp的片段,39个序列在中华鳖中首次发现,鉴定的基因包括免疫基因11个;信号转导基因6个:催化类基因15个;转运相关基因3个;结构基因7个;未知基因9个。本实验文库的成功构建,不仅鉴定了中华鳖机体与细菌感染相关的免疫基因,同时为深入展开免疫学、系统发育和病原与机体的互作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中华鳖 嗜水气单胞菌 cDNA文库 免疫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虾中14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

色谱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虾中14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在加入内标物磺胺吡啶后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4 mL乙酸乙酯溶解残余物,用盐酸溶液反萃取,正己烷去脂,盐酸溶液经滤膜过滤后,加入乙腈、甲醇和3.5 mol/L乙酸钠溶液(体积比为5∶5∶20)的混合溶液混匀后,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用荧光胺衍生试剂进行柱后衍生,荧光检测器检测。采用基质标样添加法绘制标准曲线,内标法定量。对柱后衍生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荧光胺溶液的浓度、流速和反应温度分别为0.2 g/L、0.15 mL/min和50℃。14种磺胺类药物在5~2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磺胺类药物的定量限(LOQ,S/N=10)为1.0~5.0μg/kg。在1.0~100.0μg/kg添加水平内,磺胺类药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7.8%~103.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9.1%(n=6)。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虾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柱后衍生 荧光检测 磺胺类药物 荧光胺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细菌展示技术的高通量抗原表位筛选方法的建立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抗原表位的新方法。方法:本研究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结构蛋白VP2作为目标蛋白,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检测。将VP2基因分为连续不重叠的5个基因片段(V1~V5)。将各段基因分别克隆至细菌展示载体pAPEx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利用IPTG诱导使蛋白片段锚定表达于大肠杆菌细胞间质侧的内膜上,利用溶菌酶破除细菌外膜(原生质球制备),使蛋白片段暴露于原生质球表面。将该原生质球先后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多克隆抗体和FITC标记的兔抗鸡抗体进行孵育,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检测原生质球的荧光信号强度。结果:FC结果显示,除V2片段外其余片段均有很强的荧光信号,其荧光强度为V3最强,V1、V4、V5其次。该结果说明V1、V3、V4、V5段存在抗原表位,V2段中无表位。为验证FC结果,本研究利用传统方法对各基因片段进行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V3与多抗的结合能力最强,V2段无阳性反应,与FC结果相符。此外,本研究利用抗原表位分析软件对各蛋白片段潜在抗原表位进行预测,其结果与FC结果相一致。结论:本研究利用FC对抗原表位筛选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荧光信号强弱即可判断抗原表位是否存在及强弱,与传统抗原表位筛选方法相比,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地筛选出优势表位,对于流行病病原的基础研究及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抗原表位 细菌展示技术 流式细胞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科学养鱼 20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由东海、黄海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重建200a以来初级生产力历史记录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生产力的重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在深海区;而陆架区的特点是来自陆源物质的影响往往比较明显,因此,研究难度远较深海区大。利用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来估算海源碳的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几个初级生产力的代表性指标(浮游植物总量、叶绿素a浓度以及硅藻含量)的调查资料,寻求岩心中海源碳与古生产力指标的相关关系,再由南黄海冷涡沉积区3个典型柱状沉积物中海源碳重建了200a以来高分辨率的古生产力记录,这对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重建所得到的南黄海近代初级生产演化因素的初步探讨表明,近200a来初级生产力波动升高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升高趋势是一致的,但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还是营养盐的供应,其中陆源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有机碳 碳同位素 初级生产力 东海 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