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鲥鯸淀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在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于2018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鲥鯸淀选取了4个盖度水平区域,分别为25%、50%、75%和90%(C-25、C-50、C-75、C-90),以及一个无沉水植物的对照组区域(C-0),分别测定分析各区域的水体理化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可有效降低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共采集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4纲19属,其中,水生昆虫、腹足类、寡毛类和瓣鳃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68.42%、15.79%、10.52%和5.26%,C-90、C-75、C-50、C-25和C-0组底栖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0、8、11、9和3种。底栖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沉水植被盖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50组底栖动物的两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盖度、季节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夏季C-50组腹足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透明度、总溶解性固体颗粒(TDS)和电导率(SPC)是影响夏秋季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盖度为50%左右时,TDS、SPC、TN和TP浓度最低,底栖动物种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

关键词: 鲥鯸淀 白洋淀 沉水植被 盖度 底栖动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虹鳟源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有潜在益生效果的菌株,本研究从健康虹鳟幼鱼肠道中分离到1株潜在益生菌株RT-BS07,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征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评价了该菌株的抑菌性、耐受性、黏附性和安全性.形态学观察显示,菌株RT-BS07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圆形或椭圆形芽孢.16S rRNA比对结果显示,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CBI3610株的同源性为99.86%.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确定菌株RT-BS07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RT-BS07具备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能力,其酶活力分别为(0.039±0.002)和(0.393±0.002)U/mg;该菌株可有效抑制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杀鲑气单胞菌(A.salmonicida)和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等致病菌.菌株RT-BS07在pH为2~10 LB液体培养基中均可存活;在盐度为2% ~8% 条件下存活率为5.70% ~93.28%,其存活率随盐度升高而降低.体外黏附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T-BS07可大量黏附在虹鳟前肠黏膜,不破坏肠道组织完整性,对左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链霉素等18种抗菌药物敏感.本研究分离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RT-BS07株具有产消化酶性能,其抗逆性能强,对虹鳟无毒害作用,可作为虹鳟健康养殖及益生菌制剂研发源益生菌候选株.

关键词: 虹鳟;枯草芽孢杆菌;产酶性能;抑菌特性;黏附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澜沧江小湾库区2017—2019夏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生态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澜沧江小湾库区夏季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于2017—2019年8月进行采样调查。采用浮游植物功能群(FG)、冗余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1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34种,占比47.89%);依据FG分类法将鉴定出的71种藻类归纳分为23个功能群,根据优势度指数>0.2鉴定出重要功能群5种,不同年份优势功能群不同。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小湾库区主要限制因子,2017—2019年小湾库区始终处于氮限制状态。综合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与水环境因子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小湾库区生态处于中度富营养化至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对小湾库区的生境特征表现出较好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 小湾水库 浮游植物功能群 水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的北部湾带鱼资源评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带鱼是南海西北部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估算其种群参数和评估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6-2016年北部湾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的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估算带鱼的渐近肛长(Linf)、最适开捕肛长(Lc_opt)、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捕捞强度(F/M)和开发率(E),并评估其资源状况(相对现存生物量,B/B0).带鱼的Linf为44.4 cm,Lc_opt均值为28.5 cm,M/k和F/k均值分别为1.32、2.76,F/M为2.20,E为0.67,B/B0均值为0.16.经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带鱼的平均最小性成熟肛长为28.63 cm.研究表明,当前北部湾带鱼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现存资源量较低,群体结构简单,呈小型化.

关键词: 数据受限;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资源状况;种群参数;带鱼;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矛尾虾虎鱼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观察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矛尾虾虎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早期发育 骨骼染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连屿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特征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西沙群岛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和珊瑚礁鱼类,本研究综合2018—2020年的调查结果及历史资料表明,七连屿珊瑚礁海域目前共发现珊瑚礁鱼类315种,区域物种密度为12.6种/km2。七连屿珊瑚礁鱼类隶属于12目49科,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79.05%;其中28科鱼类(加上未发现的小带鳚科,这29科鱼类组成了印度太平洋珊瑚礁鱼类的大部分物种)占总物种数的89.52%。从科级层面对南海岛礁鱼类聚类分析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与越南近岸三个珊瑚礁岛鱼类相似度最高。七连屿珊瑚礁鱼类以小型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9.04%;其次是中型鱼类,为31.09%;大型鱼类占比仅为19.87%。从食性类型来看,肉食性鱼类最多,为163种;其次是杂食性鱼类, 91种;植食性鱼类最少, 61种。与历史研究比较,共有37种鱼类近年未发现,以肉食性最多,且大型鱼类全为肉食性鱼类,表明七连屿珊瑚礁鱼类正遭受过度捕捞;小型鱼类高达66.57%,这些大部分属于雀鲷科(Pomacentroidae),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及隆头鱼科(Labridae)鱼类,均为对珊瑚礁依赖程度高的鱼类,表明七连屿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显著衰退现象。因此保护七连屿珊瑚礁鱼类资源,不仅要控制捕捞强度,同时还要保护好这一独特的珊瑚礁栖息生境。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七连屿 种类组成 食性类型 个体大小 过度捕捞 生境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种骨舌鱼核糖体序列特征及遗传发育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核糖体DNA序列探讨了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高阶元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测定了现存的7种骨舌鱼核糖体基因,获得了巨骨舌鱼(Arapaima gigas)、尼罗异耳骨舌鱼(Heterotis niloticus)、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费氏骨舌鱼(O. ferreirai)、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乔氏硬仆骨舌鱼(S. jardinii)和硬仆骨舌鱼(S. leichardti)的rDNA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1714 bp、8957 bp、12057 bp、11556bp、10377bp、10724bp和10725bp,GC碱基含量为63.78%~66.13%。采用邻接法和贝叶斯推论法分别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除ITS1外, 18S、ITS2、28S和18S+ITS1+5.8S+ITS2+28S联合序列建树均与传统的分类相符合,研究结果阐明了骨舌鱼科亚科、属和种间的分类关系,核糖体DNA可作为骨舌鱼科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骨舌鱼科 核糖体基因 18S rDNA 5.8S rDNA 28S rDNA ITS IGS 系统发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对泥鳅营养品质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台湾泥鳅和泥鳅的形体性状、营养成分和品质差异,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台湾泥鳅的肥满度显著高于泥鳅,其中,池塘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dabryanus ssp.pond-cultivated,PPOC)肥满度(1.00±0.01)显著高于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anguillicaudatus pond-cultivated,MPOC)(0.50±0.01)(P<0.05).泥鳅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台湾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台湾泥鳅(P<0.05),其中,稻田养殖模式下的泥鳅(M.anguillicaudatus paddy-cultivated,MPAC)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1.09±0.57)%.除内聚性外,台湾泥鳅的质构特性显著高于泥鳅(P<0.05);养殖模式对2种泥鳅的形体性状有显著影响,PPOC肥满度显著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的台湾泥鳅(P.dabryanus ssp.paddy-cultivated,PPAC)(P<0.05),MPOC肥满度显著低于MPAC(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2种泥鳅的致动脉粥样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显著低于稻田养殖的相同品种(P<0.05),硬度(PPOC)>硬度(PPAC),弹性(MPOC)<弹性(MPAC)(P<0.05),稻田养殖模式的2种泥鳅的谷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高于池塘模式的相同品种(TAV>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形体性状与营养品质密切相关,肥满度与体长体高比呈负相关(-0.996),与质构特征、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基于肥满度、质构等指标,PPOC最适合作为泥鳅加工原料.

关键词: 台湾泥鳅 泥鳅 养殖模式 形体特征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梯度对四大家鱼临界游泳速度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鱼道是一项重要的生态补偿措施,研究鱼类游泳能力可为鱼道等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数据。本研究以四大家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梯度下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显示,在10℃~30℃温度范围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3.93±0.24~9.94±1.65) BL/s、(3.50±0.48~10.55±2.07) BL/s、(0.95±0.04~4.68±0.58) BL/s、(2.22±0.18~3.95±0.23) BL/s[BL为实验鱼的体长(cm)]。在水温为10℃~20℃范围内,四大家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随水温升高而增大,基本表现为在20℃时达到最大值,随后趋于稳定,且20℃组四大家鱼游泳能力显著高于15℃组和10℃组,20℃组、25℃组和30℃组四大家鱼临界游泳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草鱼的游泳能力增加速度高于其他3种鱼。相同温度条件下,草鱼和青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相近,均极显著高于鲢和鳙(P<0.01)。当考虑过鱼对象为四大家鱼时,建议延长鱼道在夏季的开放时间,将鳙的临界游泳速度作为鱼道设计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 水温 鱼道 游泳能力 四大家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双拖渔船为例分析浙江省海洋捕捞渔船捕捞区域差异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捕捞渔船现为属地化管理,但其海上生产具有跨地区管辖水域作业特点.传统上,各地渔船因在近岸水域沿袭地方捕捞经验与传统捕捞习惯,均具显著的地方特性.但随着捕捞渔船的钢质化、大型化,海洋捕捞的作业空间不断扩展,了解与掌握当前海洋捕捞是否具有区域特征差异,对于渔业抽样统计调查研究和精准渔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科学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海洋渔业大省浙江的双拖作业渔船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主要获取浙江省3个地区(宁波、舟山和台州)双拖作业渔船的整年生产数据,研究了其各月渔船捕捞能力[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及其渔获结构的区域差别.结果显示,除9月外,三地渔船捕捞能力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宁波与台州相对更为接近.全年捕捞渔获结构,三地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月捕捞渔获结构,台州地区相对独立并自成一类,而宁波与舟山地区相似度相对较高.综合考虑渔船捕捞能力和渔获结构交互效应,三地间的差别更为显著.尽管我国海洋捕捞渔船的生产活动较40年前范围更广、灵活性更高,但捕捞作业的区域特征差异依旧明显,表明我国海洋渔业管理工作更应精准化,以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渔业的空间科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 渔船;海洋捕捞;地域差异;双拖;浙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