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生态位特征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预测三峡库区外来鱼类短颌鲚(Coilia nasus)在库区的种群发展趋势,评估其对库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包括长江一级支流草堂河、大宁河,现有短颌鲚及杂食性和肉食性典型鱼类的营养级,在此基础上选择4种与短颌鲚营养级相近(包括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鳡Elopichthys bambusa、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及1种食谱存在较大重叠的鱼类(即鳙Aristichthys nobilis),探讨了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δ15N值分布范围为12.112‰—14.497‰,营养级为3.762±0.196 (Mean±SD),低于太湖新银鱼,并高于大眼鳜、翘嘴鲌、鳡及鳙;三峡库区短颌鲚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236‰—-22.952‰,变幅低于鳙,高于太湖新银鱼、大眼鳜、翘嘴鲌及鳡,δ13C值分布频率呈单峰型与太湖新银鱼高度接近,表明短颌鲚在该水域食性广泛,且与太湖新银鱼的摄食偏好趋近。据此推测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短颌鲚在三峡库区食物来源广泛,决定其富集15N途径可能更丰富。此外,营养生态位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短颌鲚营养生态位宽幅低于鳡、鳙,高于太湖新银鱼、翘嘴鲌、大眼鳜,据此推测三峡库区短颌鲚对饵料需求的特化程度可能不高,从营养角度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且其与营养级相近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存在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化,种间竞争不激烈。综上所述,从目前三峡库区现有短颌鲚营养生态位特征来看,其种群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全面了解三峡库区外来鱼类的适应对策提供研究思路和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单罐真空吸鱼泵研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满足池塘养殖对自动化捕捞装备的迫切需求,设计了一种适合池塘使用的小型真空吸鱼泵,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mputer fluid dynamic,CFD)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单罐真空吸鱼泵内部的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重点分析了3 种不同流速(1.0、1.5、2.0 m/s)下吸鱼泵内部回流、旋涡和速度跳跃等流动特性的演化及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显示,当进鱼管道抽吸速度为 1.0 m/s时,鱼体损伤率相对较低,当进鱼管道抽吸速度为 1.5、2.0 m/s时,鱼体损伤率相对较高,但吸鱼速度较快;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研制了一种小型单罐真空吸鱼泵,同时选用草鱼、鲤、鲫、鲢和鳙 5 种鱼分别进行了单独抽吸试验验证,在最优吸取条件(抽吸速度为 1.0 m/s)下,吸鱼量最大可达 23 t/h,吸鱼泵可实现 20 s吸鱼、10 s放鱼交替循环作业,鱼体损伤率最大为 2%.研究表明,本试验中设计的小型单罐真空吸鱼泵能够实现对活鱼的高效自动吸捕与转运,可为设计开发池塘养殖用高效真空吸鱼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吸鱼泵 池塘 真空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乌鳢皮肤白化的分子机制
《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乌鳢白化的分子调控机理,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白乌鳢和乌鳢皮肤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白乌鳢皮肤组织与乌鳢皮肤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数为694个.GO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过程、细胞联接和转运活性等通路上.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与皮肤白化相关的酪氨酸代谢通路上.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插入缺失标记(INDEL)分析发现,相对于乌鳢,白乌鳢纯合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位点数目多,而杂合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位点数目少.基于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的结果,筛选出酪氨酸代谢通路上的差异表达基因,黑尿酸酶基因和乙醇脱氢酶5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错义突变,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未找到突变位点.试验结果表明,乌鳢皮肤白化除与酪氨酸代谢通路有关,还可能与黑色素沉积相关基因表达量下降导致皮肤中色素沉积减少有关.试验结果将丰富白乌鳢和乌鳢的基因资源,为进一步探究乌鳢白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白乌鳢 转录组测序 皮肤 生物信息学分析 皮肤白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卵形鲳鲹鱼片风味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方式干燥卵形鲳鲹鱼片的风味差异,实验选取冰鲜卵形鲳鲹为原料,采用热风干燥、热泵干燥和冷冻干燥3种方式干制卵形鲳鲹鱼片,分别测定并分析其TBA值、呈味核苷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指标.结果显示,干燥后的卵形鲳鲹鱼片中TBA值与K值均显著上升,其中冷冻干燥鱼肉的TBA值仅比冰鲜鱼片增加1.6倍,但热泵干燥和热风干燥则分别增加了5.5和4.5倍.干燥后鱼肉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味精当量较冰鲜卵形鲳鲹鱼片显著降低,其中热风干燥鱼肉的味精当量则下降了50.83%.热泵干燥鱼肉中苦味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19.11%和7.37%,而冷冻干燥组鱼肉中甜味氨基酸相对百分含量最高,为53.62%.3种干燥方式中,热泵干燥卵形鲳鲹的味精当量最高,为4.47谷氨酸钠(MGS)/100 g,表明热泵干燥卵形鲳鲹鱼片的鲜味程度最高.就挥发性风味成分而言,热泵干燥鱼肉酯类和酮类较多,其主要呈现果香味和焙烤坚果味;热风干燥中烃类和芳香类的相对含量约占70%,醛类和酯类相对含量达20%;而冷冻干燥中烃类与芳香类相对含量占到90%以上,醛类和酯类相对含量不足8%,其风味较淡.研究表明,3种干燥方式的卵形鲳鲹鱼片均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其中热泵干燥使鱼肉中的鲜味更为明显,而冷冻干燥能有效抑制和延缓鱼肉脂肪的氧化,更适合应用于脂肪含量较高的鱼肉中.本研究结果可为卵形鲳鲹轻便干燥食品加工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卵形鲳鲹 热风干燥 热泵干燥 冷冻干燥 呈味核苷酸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掌状海带有性生殖过程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育成熟的掌状海带(Laminaria digitata)孢子体为材料,进行游孢子的放散、附着,形成胚孢子后,分别在不同的温度、光强和营养盐(氮、磷)浓度条件下培养,观察配子体生长发育和有性生殖的过程和特征,探究其配子体形成、排卵以及幼孢子体形成的最适环境条件。结果显示:氮浓度为4 mg/L、磷浓度为0.4 mg/L的营养盐浓度有利于掌状海带配子体的形成和成熟及幼孢子体的形成,营养盐浓度较低(氮≤1 mg/L,磷≤0.1 mg/L)或较高(氮=8 mg/L,磷=0.8 mg/L)均显著降低掌状海带的配子体形成率、排卵率以及幼孢子体形成率;15℃组的配子体形成率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排卵率稍低于10℃组,15℃、光强≤40μmol photons/(m~2·s)组的幼孢子体形成率显著低于10℃组;20℃下,无排卵及幼孢子体形成;温度15℃、光强20μmol photons/(m~2·s)的条件下配子体形成率较高,而温度10℃、光强40μmol photons/(m~2·s)的条件下配子体排卵率和幼孢子体形成率显著较高。上述结果表明,掌状海带生殖过程中不同阶段对温度和光强的需求有较大差异。本研究获得了掌状海带有性生殖不同阶段适宜的温度、光强和营养盐(氮、磷)条件,可为掌状海带人工苗种繁育和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参数约束剖析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
《断块油气田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泉及七个泉地区在重矿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尕斯、跃进地区相似;重矿物稳定系数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展布特征显示砂西地区古水流方向为SW至NW。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来自西南方向的铁木里克凸起。该研究对重新理解古新世柴达木盆地古地理格局及提高储层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重矿物 沉积物源 下干柴沟组下段 砂西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近岸水域棘头梅童鱼仔稚鱼的分布和漂移趋势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早期资源特征对鱼类种群的研究和渔业资源的评估管理具有极大的价值.实验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在黄海南部近岸水域设置47个站点,每月大潮期间使用仔稚鱼网采集仔稚鱼,揭示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漂移趋势,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环境因子与之关联.调查共采集到棘头梅童鱼仔稚鱼2385尾,出现在6—10月,6月丰度最高(165.15尾/100 m3),并呈逐月降低的趋势,同时各月样品中最优势的发育阶段依次从前弯曲期仔鱼变为了稚鱼.前弯曲期和弯曲期仔鱼集中分布在北部靠近海州湾水域,向海扩散的范围相对较大,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则集中分布在中部近岸水域.GAM模型结果显示,经纬度对丰度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52.3%,其次是月份和表层盐度.研究表明,实验所涉及黄海南部近岸水域是棘头梅童鱼早期阶段的保育场,其仔稚鱼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州湾海域6月的产卵群体,鱼卵和前弯曲期仔鱼被动漂流扩散开后,随着生长发育,同时在表层盐度、表层水温和水深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一部分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向岸聚集.9月整个早期群体都发育到稚鱼为主,并随后从仔稚鱼网的样本中消失.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丰度;分布;漂移趋势;黄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效果及菌群结构和功能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循环水养殖可有效减少病原体的入侵,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完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生态调控、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分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质指标变化与菌群结构和基因功能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池水质指标包括温度、溶解氧、盐度、pH以及氨氮0.11~1.16mg/L,亚硝酸氮0.10~0.66mg/L,硝酸氮0.84~35.40mg/L均在安全范围内;经过63d养殖,凡纳滨对虾平均体重达到11.78 g左右,产量为3.28 kg/m~3左右,存活率为69.59%左右。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开始运行期与水质变化平稳期生物滤池中菌群结构差异较大。在开始运行期海杆菌属(31.37%)占绝对优势,而在平稳期则以分枝杆菌属(6.65%)、分枝菌酸杆菌属(6.39%)、食烷菌属(5.21%)、海杆菌属(3.36%)、中慢生根瘤菌属(2.30%)、红杆菌属(1.34%)、副球菌属(1.29%)等反硝化细菌和硝化杆菌属(1.17%)占据优势。通过比对KEGG数据库发现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蛋白数目最多,说明异养反硝化菌需要利用多种碳源来执行反硝化功能。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凡纳滨对虾 高通量测序 宏基因组学 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规格黄鳍鲷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生态科学 》 2022 CSCD
摘要:采用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不同规格黄鳍鲷(Sparuslatus)的体质量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各形态性状中影响不同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主要外部形态指标。结果显示,三种不同规格黄鳍鲷的主要形态性状(x_1—x_7)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吻角、吻高与体质量未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三种不同规格黄鳍鲷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小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体高、全长、体长、尾长、吻长、头长等,与中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全长、体长、尾长、体高、头长、眼距和吻长,相关程度最低的是吻角和吻高,与大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相关程度较大的形态性状依次为体长、全长、头长、体高和眼距。通径分析表明,体高对小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直接决定作用系数为0.878。全长、体高对中等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从直接作用系数来看,以上两个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880。体长、体高对大规格黄鳍鲷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这两个形态性状的直接和间接决定系数总和为0.969。研究表明,在逐步多元回归方程中,体长、全长和体高是影响黄鳍鲷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耳石锶标记识别鮻放流群体的可行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耳石锶(Sr~(2+))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鮻3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2+)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2+)质量浓度50~4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鮻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2+)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2+)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鮻耳石Sr~(2+)标记。双环标记实验鮻耳石Sr~(2+)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鮻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2+)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关键词: 鮻 耳石 Sr~(2+)标记 Sr~(2+)质量浓度 双环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