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的增产和节约氮肥的效果
《土壤肥料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两年 (1999~ 2 0 0 0年 )在肥力中等的轻质砂壤土中 ,对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 UB37和野生菌 UB1进行了玉米小区田间接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水平氮肥的条件下 ,接种工程菌比接种野生菌和不接菌的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特别是在施 N水平为尿素 180 kg/hm2 的试验田中 ,接种工程菌比接种野生菌平均增产 10 % ,比不接菌对照平均增产 19% ,生物统计差异显著 (P=0 .0 5 )。在尿素 180 kg/ hm2条件下接种工程菌的玉米产量与在尿素 2 2 5 kg/hm2 下接种工程菌的产量相当 ,既可节省 2 0 %氮肥 ,又可达到增产 19%的效果
关键词: 玉米联合固氮工程菌(UB37) 玉米 接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油玉米三种遗传效应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摘要:高油玉米三个遗传效应的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是未来高油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高油玉米雄性不育化研究又是实现三利用生产模式的关键技术环节 .采用不育型高油玉米杂交种 X超高油玉米杂交种的生产模式 ,可有效地提高高油玉米的含油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方法及策略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摘要:针对目前市场上对优质小麦的需求 ,分析了小麦品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旱地小麦优质化生产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旱地高产小麦品质育种的总体目标和选择方向 ,以及小麦抗旱、高产、优质育种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播期密度效应研究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摘要:1 998~ 1 999年 ,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旱地冬小麦集水补灌的播期密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主因子播期 A3 ( 1 0月 1日 )、播期 A2 ( 9月 2 4日 )与播期 A1( 9月 1 7日 )的产量存在 5 %显著差异 ;副因子播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最优组合为 A3 B2 即 1 0月 1日播种 ,播量 30 0万粒 /hm2 ,产量达 34 4 1 .0kg/hm2。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达 1 6 .0 5 kg/( mm· hm2 )。并对 A1、A2 、A3 播期的冬前、拔节期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对钾的选择吸附特性
《土壤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K Ca交换平衡法对砖红壤、红壤、土、黑土和水稻土K的选择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KG 和KV 系数随着K Ca平衡体系中吸附相中钾与钙比率的变化而改变 ,其曲线特征说明土壤胶体存在着对K亲和力不同的吸附点位。在低钾饱和度时 ,土壤对K的高选择吸附主要归于粘粒矿物楔形区域电荷点位吸附 ,五种土壤楔形区域相对吸附点位顺序为 :黑土 >土 >水稻土 >红壤 >砖红壤 ,该相对吸附点位顺序与土壤含有风化云母和蛭石有关。在高钾饱和度时 ,五种土壤对K的吸附主要发生于粘粒矿物的晶层表面电荷点位 ,粘粒矿物的晶层表面电荷起源也许起决定作用 ,此时KG 选择系数的大小顺序为 :砖红壤 >红壤 >黑土 >土 >水稻土
关键词: K选择吸附 KCa交换平衡 Gapon系数 Vanselow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粒重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 》 2002
摘要:采用 Griffing方法 ,利用 6× 6完全双列杂交 ,对冬小麦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三个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这三种粒重的遗传同时受基因加性、非加性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 ;千粒重、株粒重、穗粒重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2 %、6 3%和 4 5 % ,前两个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 ,后一性状基因加性、显性效应相当 ;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 ,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