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9个谷子的生产性能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赤峰地区乃至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粮饲兼用谷子品种引种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9个谷子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9个谷子品种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排序为:赤谷4号>赤谷10号>赤谷7号>峰谷12号>赤谷6号>赤谷9号>峰谷11号>赤谷5号>赤谷8号。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顺序为:干物质>千粒重>穗粗>粗纤维>穗长>粗灰分>株高>消化率>粗蛋白>种子产量>谷草干草产量>穗重>穗粒重。[结论]经综合评价表现较好的粮饲兼用谷子品种是赤谷4号、赤谷10号、赤谷7号,可在赤峰地区乃至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推广种植。


短花针茅荒漠草地放牧系统微量元素季节变化及盈缺分析
《草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有效地防治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地区家畜微量元素代谢病,合理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采用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地土壤-牧草-家畜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土壤中铜和硒处于缺乏状态。牧草中铁和锰元素处于过量状态,硒为缺乏状态。与健康绵羊的各项指标相比较,血浆中铁和锰分别于夏秋季节和全年高于正常水平,硒和铜元素分别于秋季和冬季低于正常水平;肝脏中铁和锰全年高于正常水平,铜冬季低于临界值,硒元素秋冬季节低于正常水平;被毛中铁全年高于正常水平,而铜和硒全年低于正常水平。结合放牧绵羊对各种矿物质的进食量和消化率进行综合分析表明,该地区为高铁、高锰、低硒的生态环境,同时铜和锌处于季节性缺乏状态。
关键词: 短花针茅荒漠草地 土-草-畜生态系统 微量元素 季节变化


不同日粮对人工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化配制羊草、秸秆日粮的利用率和促进秸秆类粗饲料的推广应用,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对精补颗粒料、羊草、玉米秸秆等体外发酵的产气规律及影响瘤胃发酵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点(2,4,8,12,18,24,36,48小时)的产气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48 h内,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增加,产气量的平均值逐渐增加;48 h以后平均产气量的增加逐渐平缓(P>0.05),并与体内消化试验结果相似。说明应针对低质粗饲料营养特性适当补饲易发酵、高蛋白牧草,以提高粗饲料利用率。


谷子新品种峰谷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峰谷13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谷子研究所在赤谷10号×承谷8号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优质高产综合抗性较好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为国家一级优质米,2009—2010年在蒙古自治区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中,适应度较高,2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位居第一,平均产量8 165.11 kg/hm2,较对照赤谷6号、赤谷8号别增产26.73%、15.84%;在生产示范中,平均产量位居第一,最高产量13 950.00 kg/hm2。2011年3月该品种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峰谷13抗倒伏,抗白发病、黑穗病等谷子常见病害,春播生育期115d,适宜赤峰、通辽等地(≥10℃积温2 600~2 900℃)春谷区水浇地、旱地种植。本研究介绍峰谷13的选育、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


巴美肉羊INHA和INHBA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关系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INHA和INHBA这两个基因对巴美肉羊产羔数的影响,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抑制素α亚基(α-inhibin,INHA)和βA亚基(βA-inhibin,INHBA)基因在巴美肉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发现,引物1,4,6扩增片段有多态性,其余3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均不存在多态性。引物1,巴美肉羊有2种基因型AB型和AA型,平均产羔数AB型比AA型多0.17只(P<0.01)。引物4,巴美肉羊存在3种基因型(CC、DD和CD),巴美肉羊平均产羔数DD型比CC型多0.44只(P<0.01)。引物6,巴美肉羊有3种基因型(EE、FF和EF),EE型比EF型平均产羔数多0.21只(P<0.01),结果表明,抑制素α亚基(α-inhibin,INHA)和βA亚基(βA-inhibin,INHBA)基因是影响巴美肉羊产羔数的重要基因。
关键词: 巴美肉羊 抑制素α亚基基因 抑制素βA亚基基因 PCR-SSCP


过瘤胃保护性精氨酸和大豆油对细毛羊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的过瘤胃保护性精氨酸(rumen-protected arginine,RP-Arg)和大豆油对细毛羊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15只细毛羊,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 g/d RP-Arg、2.0 g/d RP-Arg、1.5 g/d RP-Arg+3%大豆油和2.0 g/d RP-Arg+3%大豆油的饲粮。预试期为5 d,正试期为45 d。试验结束后每组选2只羊进行屠宰,取背最长肌样用于测定肉质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试验组肌肉pH、系水率和熟肉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添加RP-Arg和大豆油有提高肌肉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蛋白脂酶(LPL)mRNA表达量,降低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mRNA表达量的趋势。综合指标,以1.5 g/d RP-Arg组与1.5 g/d RP-Arg+3%大豆油组添加效果较好。


低营养水平条件下绵羊对微贮玉米利用的研究
《饲料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玉米种植量大,区域广,秸秆年产量高达2.4亿t,但由于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高且适口性差,使其利用率较低,绝大部分都被白白浪费,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饲料资源发展草食家畜养殖,解决冬春季节饲草料短缺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收获籽实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微贮试验,并利用尼龙袋法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的降解率变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提高玉米秸秆的利


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ini)ISSR标记聚类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菌株进行鉴定、聚类分析和遗传变异分析。结合传统分类方法和ITS序列分析,确定6省区96株菌株为尖孢镰刀菌。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分子标记技术对这96株菌株进行分析,12条引物共扩增出800个条带,多态率条带数为797条,多态率为99.62%;在相似性系数为0.88处,96株供试菌株被分为5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胡麻枯萎病菌种内存在明显的多态性,且ISSR类群与地理来源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胡麻专化型 ISSR(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聚类分析 ITS


沙冬青脱水素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抗旱性较强的转基因苜蓿植株,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2号作为基因转化受体,通过对外植体选择、菌液浓度、选择压确定、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沙冬青脱水素基因通过农杆菌的介导,转化到中苜2号中。试验结果显示,子叶和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最高,可达100%;获得抗性愈伤组织与转基因植株的卡那霉素最佳筛选浓度为25 mg/L;外植体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时间以5 d为最佳。试验共获得126株T0抗性株,PCR检测30株表现为阳性,表明脱水素基因已转入受体植株中。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遗传转化 脱水素基因(AmDH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