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疣梭子蟹Ⅰ型微卫星标记的发掘及多态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三疣梭子蟹Ⅰ型微卫星标记,实验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NCBI数据库已公开的13 985条三疣梭子蟹EST序列中搜索微卫星位点.结果显示,共搜索到287个微卫星位点,其中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序列(173个),占总数的60.3%;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79个),占总数的27.5%;四、五、六核苷酸重复位点较少;在二核苷酸重复位点中,AC/GT重复位点最为丰富,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53.8%,AG/CT重复次之,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37.0%,AT和GC重复较少.挑选14个Ⅰ型微卫星标记在野生三疣梭子蟹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发现8个位点呈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平均遗传杂合度(H)分别为0.57和0.63.其中6个多态性位点的PIC值大于0.5,呈现较高多态性特征.研究表明,基于三疣梭子蟹EST数据发掘Ⅰ型微卫星标记的方法切实可行.本研究发掘的Ⅰ型微卫星标记将为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分析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


长薄鳅基因组四碱基重复微卫星的分离及序列特征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生物素探针(GATA)8杂交和磁珠富集法直接从长薄鳅基因组中分离出了一批四碱基重复微卫星DNA,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挑取200个单克隆进行筛选,得到175个阳性单克隆(87.5%).测序发现共有117个阳性克隆含有微卫星重复单元.通过序列比对,排除重复测的序列后,得到91条重复类型和重复次数不同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含四碱基重复的微卫星有62条.与探针相同或互补(GATA/CTAT)n的四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数最多,此外,还检测到其它的四碱基重复类型,如(AGAC/TCTG)n、(AAGA/TTCT)n、(GATG/CTAC)n,以及(CT)n+(ATAG)n和(AT)n+(ATAG)n二碱基和四碱基复合型微卫星位点.获得的长薄鳅基因组四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中,属于完美型的最多,有30条(48.4%),其次为复合型,有29条(46.8%),非完美型的有3条(4.8%).大多数的四碱基微卫星(31条)重复次数为10~19次,占50.0%,其次为20~29次和5~9次四碱基重复,均为22.6%,30次以上的四碱基重复较少,仅有3条(4.8%).


基于.NET的池塘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为了促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基于.NET Framework技术作为开发环境,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了一套池塘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硬件架构和软件设计。硬件架构由水质监测与管理系统、自动投饵系统和投喂决策系统组成。根据测量的水温、溶氧量和酸碱度等信息,结合鱼类生长需要形成合理的投喂量和最佳的投喂时间,实现池塘养殖数字化管理。应用试验表明,系统能够对养殖水体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达到精准投喂,系统平均降低饲料系数20%,提高摄食量1.5~2.0倍。


黄海典型断面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海渔业资源结构的动态变化,实验基于2006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07年3月和5月(春季)对黄海南部三个典型断面(S1断面位于南黄海南部北部水域,S2断面位于黄海和东海交界处,S3断面位于黄海南部中部水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断面的渔业种类更替、生物量变动、多样性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156种,其中鱼类109种,底层鱼类占89.0%。各季节前10位渔业种类的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60%以上,且主要渔业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以小黄鱼、黄、细纹狮子鱼、鳀和脊腹褐虾等为主。各季节S2断面的主要渔业种类组成有显著变化,而S1和S3断面的主要渔业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各种类渔获量在总渔获量中的比例变化很大;各断面渔业生物个体体质量一般都小于40 g。黄海南部海域从南向北各断面渔业种类多样性递减;各季节的渔业种类数与群落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研究表明,黄海各断面渔业资源结构从北向南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底层温度和盐度的关系密切。


制备牙鲆伪雄鱼繁育全雌苗种的关键技术
《科学养鱼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牙鲆俗称比目鱼、牙片、偏口,具有雌性生长明显比雄性快的特点。1龄雌性比同龄雄性重约20%,2龄雌性比同龄雄性重约50%以上。因此,运用雌核发育技术培育全雌化苗种,实现单性化养殖,对提高牙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戴河


不同性别虹鳟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2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108尾,测定其体重(Y1)和体长(X1)、背吻距(X2、)头长(X3)、尾柄长(X4)、体高(X5)、尾柄高(X6)、体宽(X7)、背鳍基长(X8)8个形态学指标,进行雌、雄区分。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虹鳟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分析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雌性仅有1个形态性状(尾柄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其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0.3335);雄性有3个形态性状(体长、背吻距、背鳍基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其中背吻距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0.3545)。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雌性背吻距、头长、尾柄长、体宽、背鳍基长的决定系数较大,其中尾柄长对体重决定系数最大(0.1112);雄性体长、背吻距、尾柄长、背鳍基长的决定系数较大,其中背吻距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257);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雌性和雄性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指数分别为R2=0.9366和R2=0.9668,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经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雌性=-2 855.44+71.42X2+93.42X3+240.92X4+119.34X7+101.48X8,Y雄性=-2 948.31+32.83X1+129.86X2+62.58X4+75.73X8。经回归预测估计值与实际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方程可用于虹鳟实际生产,为虹鳟选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指标。


南海北部马鲛流刺网渔获组成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南海北部马鲛(Scomberomorus)流刺网的渔获组成、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幼鱼比例等情况,2012年4月21日~24日在海南岛东北部渔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刺挂部位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马鲛流刺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为康氏马鲛(S.commersoni)、白卜鲔(S.guttatus)和乌鲳(Formio niger),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10 969.80、5 502.49和1 937.34;优势体长(叉长)组分别为701~800 mm、501~600 mm和231~250 mm。建议尽快制定主要渔获种类的最佳开捕长度,进行渔具选择性试验,制定并出台最小网目尺寸等相关管理措施,以促进马鲛刺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亚马逊流域玛代拉河Santo Ant(o)nio鱼道设计与建造的启示
《水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Santo Ant(o)nio过鱼设施位于亚马逊河最大支流玛代拉河下游,其设计规模宏大,在世界范围内鲜有,并且工程建设地所在区域水文环境和鱼类生物学特征等与我国长江较为类似,通过分析该过鱼设施,得出启示主要包括:(1)过鱼设施是为生物对象设计的水利工程,其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由工程师和生物学家紧密合作;(2)吸引水流对过鱼设施的成败起关键性作用,虽然吸引水流系统需要较大投资并且运行过程中会损失大量的水能,但从确保过鱼设施效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3)物理模型对于鱼道进口位置、鱼道内部水力学特征的确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在1∶1局部模型内开展的生物学试验是细化和优化鱼道内部结构细节的有效方法;(4)卵石框(石笼)隔板的水池分隔方法兼具水池式鱼道与仿自然通道的双重特性,并且完工后还可根据鱼道的运行情况灵活调整,非常方便;(5)进口处采用较高的人字闸门,既可适应尾水变化,又可与吸引水流系统相配合,创造出有效的吸引水流,一举多得;(6)全部采用大功率灯泡式水轮机是保护下行鱼类的有效措施;(7)监测系统和公众教育等配套设施的建设非常必要,有利于改进鱼道运行方式和提高过鱼效率.
关键词: Santo Ant(o)nio鱼道 玛代拉河 启示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重金属研究进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3
摘要:水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问题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传统检测方法仪器笨重、价格昂贵、操作程序复杂且需要专业操作人员,急需发展廉价、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的水产品中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近些年重金属快速检测方法的热点研究领域,也是快速检测方法中重要前沿研究领域之一。目前,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现场检测水样品中重金属领域已有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报道,而在水产品样品快速检测领域则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重金属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水产品重金属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