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海陆架区的颗石藻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2007年5月东海陆架区航次调查的颗石藻物种组成,给出了调查海区的颗石藻物种名录,并拍摄了出现的颗石藻物种的显微图像。本次调查共记录颗石藻物种23种,隶属于9个科、4个目,其中绝大多数为异晶颗石藻Heterococcolithophore,少数为同晶颗石藻Holococcolithophore。从出现频率来看,皮球石科Syracosphaeraceae的物种居多,特别是条结藻属Syracosphaera的物种,共出现了7种,占到总物种数的30%之多。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Hay&Mohler和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oceanicaKamptner在本次调查的所有采样站点中都有出现,并且记录了赫氏艾密里藻的3种变型(TypeA、TypeB/C和TypeC)。4种新纪录是皮球石科的两种异晶颗石藻:历史条结藻Syracosphaera histrica Kamptner和边孔条结藻Syracosphaera marginaporata Knappertsbusch;具覆球藻科Calyptrosphaeraceae的两种同晶颗石藻:乳突具覆石藻Calyptrolithophora papillifera(Halldal)Heimdal和粗毛盔球藻Corisphaera strigilis Gaarder,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东海陆架区外海受黑潮(Kuroshio)影响的区域,其独特的栖息地环境,有利于颗石藻的快速生长与繁殖,因而出现了较多的颗石藻物种。


应用混合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分析东黄海小黄鱼肥满度空间异质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8—2010年黄海南部近海(SYS)、东海北部外海(NECS)和东海中部近海(MECS)小黄鱼体长和体质量数据,采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解析了小黄鱼幼鱼和成鱼群体体长-体质量关系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协方差模型和线性混合模型的残差标准误基本一致,线性模型残差标准误最高.从线性混合模型对特定区域和总体区域平均体质量计算的相对比值来看,SYS和NECS幼鱼群体的平均体质量高于总体平均值,但MECS低于总体平均值;成鱼群体则为NECS平均体质量高于总体平均值,MECS和SYS低于总体平均值.分位回归估计的肥满度和异速生长指数结果显示,幼鱼群体在不同分位的估计参数呈显著变化,SYS异速生长指数均值为2.85,在0.1~0.95分位的估计值变化范围为2.63~2.96.MECS和NECS参数估计值和置信区间在各分位数呈异质性变化,低分位时,NECS估计值在3个调查区域中最低,MECS最高;高分位时,MECS和NECS均高于SYS.对低分位0.25、中分位0.5和高分位0.75分位数的异速体长体质量关系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低分位和高分位数之间体长-体质量关系极为显著(0.25∶0.75,F=6.38,df=1737,P<0.01),低分位数和中分位数之间为显著(0.25∶0.5,F=2.35,df=1737,P=0.039),中分位数和高分位数之间接近显著(0.5∶0.75,F=2.21,df=1737,P=0.051).成鱼群体SYS异速生长指数均值为3.01,在0.1~0.95分位的估计值变化范围为2.77~3.10.低分位和高分位数之间体长-体质量关系差异达到显著水平(0.25∶0.75,F=3.31,df=2793,P=0.01),低分位和中分位之间差异不显著(0.25∶0.5,F=0.98,df=2793,P=0.43),而高分位和中分位之间则差异极显著(0.5∶0.75,F=3.56,df=2793,P<0.01).


南海北部龙头鱼流刺网渔获组成初步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取南海北部龙头鱼流刺网的渔获组成、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幼鱼比例等数据,2012年9月在珠海近海渔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流刺网的优势渔获种类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杜氏叫姑鱼(Johnius dussumier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鳓(Ilisha elongata),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11 831.24、2 118.43、1 154.70和1 118.87,优势体(叉)长组分别为201~200、131~150、151~160、161~180 mm。建议尽快制定出南海区龙头鱼的最佳开捕体长,以促进龙头鱼流刺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AFLP技术分析多鳞四指马鲅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应用AFLP技术分析了江苏东南部近海海域(QD)、广东湛江近海海域(ZJ)、上海崇明长江口附近水域(CM)和海南琼海近海海域(QH)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群体分化。120 ind个体样品、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246条带,多态性条带为128条,多态性比例为53.4%。群体ZJ扩增位点最多,多态性比例也最高,群体内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均为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化钙对中华绒螯蟹卵巢组织中5种酶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盐度为1.2%的海水中,添加2、4、6、8、10 g/L CaCl2,可对中华绒螯蟹卵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的活性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试验海水中浸泡4 h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华绒螯蟹卵巢中5种酶的活性随CaCl2浓度上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当CaCl2浓度为2 g/L时,除LZM外其他免疫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当CaCl2浓度为10 g/L时,各种酶的活性均降至最低,AKP、ACP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81%、1.10%,SOD、CAT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2.99%、1.48%,LZM活性为对照组的44.01%。说明提高海水中CaCl2浓度会引起中华绒螯蟹体内自由基代谢的紊乱,从而导致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和免疫力的下降。因此继续提高海水中的CaCl2浓度,将会影响中华绒螯蟹的活性和成活率。


养殖池塘系统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的分离、生长特性及脱氮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集集约化养殖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池塘底泥、表层水、塘边裸露土壤样品,采用脱氮硫杆菌选择培养基富集培养、分离得到3株细菌,通过菌落特征、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检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手段,鉴定为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命名为TD1、TD2和TD3。在30℃下,采用静置、厌氧培养实验研究这3株脱氮硫杆菌的生长繁殖特征、对硝酸盐氮的去除速率特征、硫酸根产生状况、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培养液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探索养殖环境修复中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菌株生长速率、介质pH降低速率和氧化还原电位上升幅度均表现为TD1>TD2>TD3;菌株硝态氮脱除效率和硫酸根浓度升高速率均表现为TD1>TD2>TD3,亚硝酸盐产生情况则表现为TD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江广东肇庆段赤眼鳟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于2006年5月~6月和2008年5月在珠江的干流西江广东肇庆段采用刺网捕捞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标本296尾。采集赤眼鳟的鳞片材料进行年轮特征观察研究,并对赤眼鳟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中3龄、4龄赤眼鳟占优势。3龄前体长的相对增长率较大,3龄以后生长缓慢。赤眼鳟体质量生长曲线拐点为8龄,应属衰老拐点。总死亡系数Z=0.337 9,自然死亡系数M=0.193 6,捕捞死亡系数F=0.144 3,开发率为E=0.427。为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允许捕捞体长应不小于230 mm,体质量不小于220 g。


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挑选360尾健康、平均体重为(45.00±1.50)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维生素E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期为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的摄食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2.5、25.0、5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100.0 mg/kg添加组血浆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12.5、25.0、50.0、100.0和2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25.0、50.0和100.0 mg/kg添加组肌肉的滴水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25.0~200.0 mg/kg维生素E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团头鲂生长,改善肉质。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回归方程预测团头鲂饲料中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38.5 mg/kg。


浅论科研单位图书馆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的策略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13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网络资源的迅速普及给科研单位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科研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带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给广大读者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性化服务,成为科研单位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科研单位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单位图书馆提升人性化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相关策略。


滤料运动提高往复式微珠生物过滤器效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滤料往复运动在生物滤器硝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围绕滤料运动对往复式微珠生物过滤器硝化反应效率和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利用一套微珠生物过滤器,填充发泡聚苯乙烯颗粒(expanded polystyrene beads,EPS)滤料,粒径为3mm,滤料层高度26cm,对其过滤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滤料层的往复运动显著影响过滤器的处理效果,滤料的运动停止后,过滤器的效率缓慢下降,6d后的氨氮去除负荷降低了27.1%。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滤料运动改变了过滤器的硝化反应动力学特性,与静止状态相比,硝化反应自零级动力学向半级动力学升级的分界点显著降低,进一步证明滤料运动可以改善营养物质的传质情况,提高生物膜活性,提升过滤器效率。
关键词: 硝化反应 动力学 过滤器 微珠生物过滤器 滤料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