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草鱼头肾发生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鱼头肾的组织发生发育,应用组织学技术,对1~103 dph(day post hatching)的草鱼头肾进行观察分析,描述了头肾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免疫球蛋白M(IgM)阳性细胞及过碘酸雪夫氏(PAS)阳性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结果显示,6 dph,出现头肾原基,原基中原肾管分化形成的肾小管之间出现散在的干细胞.7 dph至16 dph,造血干细胞逐渐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加;17 dph至103 dph,肾小管逐渐退化至完全消失,网状内皮系统支持下的淋巴造血组织构成头肾的主要部分.40 dph肾上腺细胞团开始出现.65 dph与成鱼头肾的组织结构接近,作为淋巴-肾上腺组织存在.PAS阳性细胞最早在7 dph出现;IgM阳性细胞最早出现于17 dph;之后,IgM阳性细胞及PAS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分布于整个头肾组织.研究表明,65 dph草鱼头肾在组织上发育基本成熟;头肾作为草鱼免疫器官的早期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无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只具有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以及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组织结构逐步发育完善.

关键词: 草鱼 头肾 组织发生 免疫组织化学 PAS阳性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匙吻鲟与鳙胃肠道饵料生物的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采样时间同一池塘内2种鱼饵料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分别聚为不同的分枝;分析匙吻鲟和鳙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种类时还发现不同采样时间前者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数均多于后者。同时对2种鱼胃肠道内各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大型饵料生物充足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在2种鱼胃肠道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减少时,匙吻鲟摄食强度减小,但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仍显著较大(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消失后,轮虫生物量在匙吻鲟胃肠道内显著增加(P<0.05);相比较,鳙在各采样期则主要滤食较小型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另外,当动物性饵料减少后,匙吻鲟和鳙均通过大量滤食植物絮团来补充能量。综上,同一试验池养殖的匙吻鲟和鳙存在摄食竞争压力,该压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大型饵料生物的丰富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匙吻鲟 胃肠道 饵料生物 植物絮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唇鱼矢耳石的生长特性及与鱼体生长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矢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黄唇鱼矢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耳石长半径与体长以及长半径与短半径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耳石重与体质量、耳石重与体长以及耳石厚与体长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矢耳石长半径与体质量、矢耳石重与矢耳石长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矢耳石平均生长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有变窄的趋势,表明日龄与平均耳石生长轮宽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黄唇鱼 耳石 生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SCI论文看研究所的创新能力-近十年黄海水产研究所SCI收录论文计量分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黄海所2001-2011年近十年来SCI收录论文进行年度数量、被引用次数、学科领域、合作机构、来源期刊分布、影响因子、基金资助、研究热点等指标进行分析,多角度展现我所近十年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 SCI 科技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的血清型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2010年~2011年从海南省各地罗非鱼养殖场中分离到的24株病原菌进行常规细菌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革兰染色阳性、球形、短链状,β溶血,结合16S rRNA基因鉴定确认24株病原菌均为无乳链球菌.PCR法扩增菌株荚膜多糖(cps)基因鉴定其血清型,表明24株无乳链球菌血清型均为Ⅰa型.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31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低,对强力霉素敏感.对于多数抗生素,2011年分离的菌株敏感率明显低于2010年分离的菌株.本研究表明近两年海南省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与菌株耐药性之间无直接相关关系.该结论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耐药性监测、血清分型及综合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分子血清型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及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元素锶钙比的比较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元素电子显微探针分析技术,对南太湖(白雀乡水域)、北太湖(吴塘门至乌龟山水域)以及洪泽湖(老子山水域)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矢耳石进行了元素微化学分析,如锶及钙元素分布、积累、浓度比等特征的比较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和面分布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北太湖太湖新银鱼的个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耳石具高锶钙比(21.41±0.50,N=4),另一类耳石具低锶钙比(1.64±0.12,N=5);南太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值居中(3.12±0.07,N=10);而洪泽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普遍偏高(5.42±0.32,N=9)。这些个体类别间锶钙比值的差异均显著(P<0.05)。此外,洪泽湖个体耳石标本有高锶环的存在,而太湖个体耳石中锶的分布水平较均一化。上述结果显示,一方面太湖和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锶钙比类型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太湖不同水域太湖新银鱼耳石的锶钙比类型亦不尽相同;反映出耳石锶钙比特征具有可以用来区别太湖新银鱼不同水域资源群体的潜力。

关键词: 太湖新银鱼 耳石 电子探针 锶钙比 耳石微化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蚕快速培育半滑舌鳎雌性亲鱼方法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2年4月11日至2012年10月3日通过对半滑舌鳎雌性亲鱼投喂沙蚕等鲜活饵料进行强化培育后,结果发现,半滑舌鳎雌鱼生长极快,性腺发育时间提前,产卵期延长,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显著提高,亲鱼产卵后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半滑舌鳎亲鱼经过4个月强化培育后,A组(实验组)平均体重由1.25 kg增至1.85 kg,净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0.6 kg和4.92 g/d,明显高于B组(对照组)的0.34 kg和2.79 g/d;截至产卵前,A组中198条亲鱼有118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为59.60%,而B组仅有67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为33.84%;A组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产卵后仅有11条死亡,死亡率为9.32%,相反B组有28条亲鱼产卵后死亡,死亡比例高达41.79%,比A组高出32.47%;A组亲鱼性腺于5月26日开始发育,比B组提前了19 d,于9月10日开始产卵,比B组提前了6 d。A组产卵期为24 d,比B组延长了13d;A组亲鱼平均产卵量和平均上浮卵量分别为411.3 mL和263.2 mL,分别高出B组60.6 mL和71.2 mL,且A组平均上浮率(80.97%)明显高于B组(67.65%);A组和B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60.37%和47.29%,A组比B组高出13.08%,A组平均孵化率为53.28%,B组为22.40%,A组是B组的2.38倍。两组畸形率都较低,分别为2.36%和4.73%,但A组畸形率不足B组一半。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沙蚕 产卵量 死亡率 受精率 孵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史氏鲟的生态习性及其保护性利用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3

摘要:史氏鲟是中国现存鲟鱼中最具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经驯化后能迅速生长,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史氏鲟生态习性、饲料和加工的研究,探讨史氏鲟繁养及利用技术;在对史氏鲟进行保护性利用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史氏鲟的养殖和加工,为其他鲟鱼的研发积累经验。

关键词: 史氏鲟 生态习性 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并(a)芘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含有5个苯环的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可引起多种形式的DNA损伤。彗星试验,又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是一项灵敏、快速的在单细胞水平检测DNA链断裂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生物监测中。污染物的毒性监测与评估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生态毒理学试验,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暴露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试验将罗非鱼在0.1、1、10、50μg·L-14个苯并(a)芘(BaP)浓度下分别暴露4、7、14 d,利用彗星试验研究BaP对罗非鱼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以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及Olive尾矩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BaP会对肝细胞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0.1、1、10μg·L-13个浓度组,DNA损伤随着BaP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50μg·L-1组DNA损伤有所下降。在时间上,除1μg·L-1剂量组的尾部DNA含量、10μg·L-1组的尾部DNA含量及Olive尾矩外,其他指标有在第7天降低之后又升高的趋势,这意味着肝细胞DNA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中BaP的污染情况。该实验为进一步探讨苯并(a)芘的致癌机制及环境中苯并(a)芘的监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罗非鱼 苯并(a)芘 DNA损伤 彗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水系(中国)大麻哈鱼生物学特征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和2011年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生殖洄游群体中采集了571尾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样本,进行了鳞片观察和生物学测定。根据退算叉长,采用Logistic生长方程拟合大麻哈鱼叉长的生长,并计算了生长速度和加速度。结果表明,大麻哈鱼3龄前生长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变慢。对3+龄大麻哈鱼生长分析表明,在1.372和1.492龄时,雄、雌个体生长速度最快,而在2.674和2.823龄时生长加速度最低,和性成熟开始时期相吻合。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了大麻哈鱼50%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L50),雄性为46.19 cm,雌性为47.95 cm,ARSS分析表明雌雄差异显著(P<0.05),对应的50%初次性成熟时间T50分别为2.00和2.15。通过大麻哈鱼生长分析,认为应将50%初次性成熟叉长作为资源管理的重要生物学指标。黑龙江大麻哈鱼雌性个体GSI和绝对繁殖力均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雄性个体上述指标均与叉长呈显著负相关(P<0.05)。黑龙江雌性和雄性大麻哈鱼GSI与叉长相关关系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78x–18.225(R2=0.441);y=–0.090x+8.852(R2=0.423)。黑龙江群体性腺发育程度高于乌苏里江群体,乌苏里江群体性腺发育的不一致性导致了GSI和叉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大麻哈鱼 退算叉长 生长速度 性腺成熟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