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象山港黄姑鱼的繁殖生物学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1年10月~2012年9月每月中旬在象山港水域以桁杆拖虾网采集的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分析了该水域黄姑鱼的年龄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体长以及卵径分布等繁殖生物学特征,旨在丰富黄姑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为象山港黄姑鱼的资源修复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整个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黄姑鱼样本483 ind,体长范围为82~358 mm。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域黄姑鱼种群年龄结构简单,主要由0+龄和1+龄鱼组成,分别占32.09%和62.32%,而其它年龄组个体较少;其雌、雄比例接近于1∶1;雌、雄个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分别为196.3 mm和190.1 mm;繁殖群体由1+龄和2+龄个体组成;在繁殖期间,1+龄鱼中52.74%的个体性腺发育已成熟,2+龄鱼中93.75%为性成熟个体。通过对性腺指数和雌性个体性腺发育各期所占比例的月变化分析,可知黄姑鱼的产卵时间为5~7月,繁殖盛期为6~7月。各月黄姑鱼的肝脏指数和肥满度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与性腺指数呈相反趋势变化。黄姑鱼卵径分布具有2个明显波峰,说明黄姑鱼在一个繁殖期内可进行多次产卵,属于短期分批产卵类型。研究显示,象山港黄姑鱼1龄鱼中性成熟个体的比例较高,开始呈现出繁殖群体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种群资源亟需保护。


鲢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江苏高邮市某养殖场混养鲢死亡原因,本研究对濒死鱼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试验鉴定以及药敏性检测.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健康鲢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其LD50为5*106.75cfu/mL,根据其表型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别为1 460 bp和1 171 bp;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37种抗生素中氨曲南、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12种抗生素敏感.另外,根据A.hydrophila的气溶素ae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扩增出280 bp的aerA基因片段,其最低检出量为3*104cfu/mL.本研究对A.hydrophila导致鲢出血死亡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建立的该菌检测方法,对鲢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鲢 嗜水气单胞菌 16S rRNA gyrB aerA 检测方法


长江口凤鲚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日龄与生长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7月、8月和9月在长江口区域从小型拖网和张网渔获物中获取凤鲚幼鱼,摘取矢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凤鲚幼鱼的日龄和孵化日期,分析个体早期生长过程。凤鲚幼鱼的体长范围为25.6~63.2 mm,矢耳石形状与成鱼耳石相似,为不规则扁椭球形,只有一个翼状突起。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2.5~22.8μm,平均为(14.3±4.8)μm(n=111)。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24.9±6.4)μm(n=44)。生长轮在耳石长轴上排列较疏且不清晰,短轴上较密但清晰。凤鲚幼鱼的日龄为54~128 d,对应的孵化日期为2007年4月10日至7月23日,高峰期为2007年5月11日至6月26日。耳石半径(R)与标准体长(LS)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LS=6.68+0.065R。凤鲚幼鱼前20个生长轮宽度较窄,并有逐渐变窄的趋势,第20日轮之后,生长轮宽度逐渐变宽,至第50日轮后生长轮宽度趋于稳定。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解析
《中国农业会计 》 2013
摘要: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作出了新的规定。本文拟对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进行初步探讨。


凤鲚ITS1与Cyt b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
《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比较分析了分子标记核DNA ITS1序列和Cyt b基因序列在凤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凤鲚与其他鲚属鱼类(以刀鲚为例)间亲缘关系研究中的特征。研究发现凤鲚其ITS1序列的GC含量(71.19%)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42.96%),ITS1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0.90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997±0.01116)也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0.400/0.000369±0.000469)。基于ITS1序列所得的凤鲚与刀鲚间的MCL和K2P遗传距离可明确区两种鲚属鱼类,与Cyt b基因序列的结果相一致。通过ML和UPGMA系统树的构建发现,凤鲚和刀鲚分别形成独立的分支。本研究显示ITS1序列与Cyt b基因序列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可考虑将ITS1序列作为凤鲚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与其他鲚属鱼类间亲缘关系研究中有效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ITS1序列 Cyt b基因序列 遗传多样性 凤鲚 亲缘关系


水环境中不同浓度K~+、Ca~(2+)对大鳞鲃幼鱼存活率、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试验和呼吸生理试验,研究了盐度10的水体中不同K+、Ca2+浓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存活率、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浓度3.78~435.30mg·L-1(对照组为117.55mg·L-1)和Ca2+浓度11.01~1535.90mg·L-1(对照组为116.59mg·L-1)水质条件下,大鳞鲃幼鱼存活率均为100%。96h高浓度K+的LC50为515.01mg·L-1,低浓度Ca2+的LC50为5.47mg·L-1。在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中,低浓度K+组[(3.75±0.17)mg·L-1]大鳞鲃幼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高浓度K+组[(451.67±10.23)mg·L-1]耗氧率在前48h未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72和96h与对照组[(115.29±0.68)mg·L-1]相比,耗氧率显著提高(P<0.05);临界窒息点和绝对窒息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Ca2+试验中,高Ca2+组[(1290.10±15.75)mg·L-1]和低Ca2+组[(8.87±0.34)mg·L-1]表现为相同趋势,即前24h时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均比对照组[(117.57±1.68)mg·L-1]有显著升高(P<0.05),48h后,高浓度Ca2+组和低浓度Ca2+组耗氧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并持续至96h试验结束。无论低浓度Ca2+组还是高浓度Ca2+组,大鳞鲃幼鱼的临界窒息点与绝对窒息点都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大鳞鲃幼鱼对水体中K+、Ca2+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尤其是低浓度K+和高浓度Ca2+。


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鳕鱼骨为原料,采用热水提取法提取胶原蛋白,并采用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分别进行酶解制备鳕鱼骨胶原蛋白肽.以对.OH、DPPH.和O2-.自由基的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4种蛋白酶酶解制备的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蛋白酶制备的鳕鱼骨胶原蛋白肽对3种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其清除能力随样品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4种蛋白酶酶解制备的鳕鱼骨胶原蛋白肽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各不相同,其中对.OH的清除能力最强且有较好的量-效关系;当多肽质量浓度在4~10 mg/mL时,4种蛋白酶酶解胶原蛋白肽对DPPH.的清除能力优于对O2-.的清除能力.


低温胁迫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在室内自然降温条件下,研究了马来西亚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致死低温,检测了在温室越冬温度(17.8℃)和低温胁迫下开始死亡时红罗非鱼血清的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当水温降到8.6℃时,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开始死亡,死亡低温范围为8.6~6.4℃,半致死低温为7.6℃;8.6℃时,红罗非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种酶的活性显著高于17.8℃时(P<0.05),肌酐(CREA)含量、K+浓度显著上升(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及Ca2+含量小幅增加,而Na+和Cl-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胆固醇(CHOL)和甘油三酯(TG)含量略有降低。
关键词: 马来西亚红罗非鱼 低温胁迫 致死低温 血清生化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