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渔船避风锚地建设内容探讨

中国水产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国内渔业防灾减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开始阐述,对避风锚地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渔船避风锚地的定义和选址要求,分析了渔船的避风作业流程及主要设施需求,从安全辅助设施、监控指挥设施和后勤保障设施三个方面提出渔船避风锚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对于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影响的省份建设避风锚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添加剂对山女鳟体内MHC及IL-1β含量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2013

摘要:在14.0±0.3℃下,将体质量为100.00±2.15g的1+龄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饲养在循环水族箱(直径0.85m,高1m)中,每天按鱼体质量1.0%投喂对照(基础饲料,对照组)和含3种自组中药方剂(E1、E2和E3)水煎剂的饲料(给药剂量分别为53.4g·kg-1、18.6 g·kg-1和2.4 g·kg-1)30d。停食1d后测定脾、血浆、血细胞、肝4种组织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结果表明:对照组中山女鳟体内MHC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血浆>血细胞>肝;IL-1β含量为:血浆>肝>脾>血细胞。方剂E2对山女鳟体内四种组织中MHC含量有促进作用,且在脾内作用最强;而对山女鳟脾及血细胞中IL-1β含量起到略微促进作用,但抑制血浆中IL-1β含量。本实验表明:方剂E2是最适用于山女鳟的免疫调节制剂。

关键词: 中草药添加剂 山女鳟 MHC IL-1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MSR-E辐射计反演南大洋实时海面气温

遥感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中国南极第24次至第26次(2008年—2010年)考察获取的实测数据和AMSR-E辐射计亮温资料开展南大洋实时海面气温的反演研究,分析了AMSR-E的各通道亮温与海面气温的相关性,未发现与海面气温相关性较强的观测通道,相关性最高的是23.8GHz水平通道,相关系数为0.38。将实测数据与亮温资料进行数据匹配,得到有效的建模数据集,然后利用多元回归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建立海面气温实时反演模型。基于全通道多元回归建立了高纬、低纬海域AMSR-E亮温的反演模型,对反演结果利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高纬海域反演的结果均方根差为0.96℃,相关系数为0.93;低纬海域反演结果均差差为1.29℃,相关性系数0.96。基于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的反演结果均方根差为1.26℃,相关系数为0.98。

关键词: AMSR-E 海面气温 神经网络 多元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围隔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的对比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

摘要:采用18个36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研究其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的差异.试验分为6组,每组3个围隔.各围隔放养凡纳滨对虾(全长为0.045cm)3000尾,放养罗非鱼(体重为201±25g)分别为0(F组)、4(A组)、8(B组)、12(C组)、18(D组)和24尾(E组),放养对虾1个月后放养罗非鱼.试验期间各围隔均不进行水交换,试验周期为70d.结果显示,放养罗非鱼之前各实验围隔水质指标接近;放养罗非鱼之后,混养各组水体的氨氮浓度、亚硝氮浓度、COD和弧菌数量均小于单养组,其中C组水体的氨氮浓度、亚硝氮浓度和弧菌数量与单养组差异显著(p﹤0.05),且混养组中C组水体的上述指标小于其他混养组.混养各组对虾的规格、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净产量均大于单养组,其中C组与单养组差异显著(p﹤0.05),且混养组中C组水体的上述指标大于其他混养组.结果表明,混养各组的水质状况和产出效果优于单养组,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为8.3*105尾/hm2)和罗非鱼(放养密度为3320尾/hm2)混养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

关键词: 对虾 罗非鱼 单养 混养 水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快项目预算执行的对策研究

会计师 2013

摘要:目前项目预算执行工作面临的总体形势不乐观,加之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对预算执行要求的日趋严格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的不断强化都给项目承担单位的预算执行工作带来了挑战.预算执行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否贯彻落实,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基于此,本文笔者从实践角度出发浅析了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讨了一些其他需要加强的工作,以期更好地为项目承担单位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进一步激活存量财政资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项目预算执行 进度缓慢 加快执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浮游动物桡足类群落季节变化

生态学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春(4月)、夏(7月)和秋季(10月)在象山港对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据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分析了优势类群桡足类的物种组成、丰度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桡足类物种数夏季最高(20种),秋季和春季分别有14和10种;春季丰度最高,夏季和秋季较低;春季优势种是中型桡足类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夏秋季则为小型桡足类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及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统计分析Ⅰ型网数据,结果表明:群落结构划分为春季低温和夏秋季混合高温2个组群;湾内水体的表层温度、表层硝酸盐及表底层硅酸盐的环境因子组合影响桡足类的群落结构最显著(r=0.836),该组合的各因子分别与桡足类丰度显著负线性相关(P=0.05)。象山港桡足类群落季节变化显著,与以往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其季节格局的年际变异性。

关键词: 桡足类 丰度 优势种 季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泡沫分离法在罗非鱼半咸水循环水系统中的水质净化效果

渔业现代化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机械气浮机通过产生大量丰富细密的雾化气泡,微气泡在垂直上升过程中将水中的悬浮物质粘附去除。通过测定泡沫分离器前后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机械气浮装置在半咸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以机械气浮装置作为主要物理过滤水处理环节,并与鱼池双排水技术结合,在半咸水工况下可以承担主要的物理过滤功能,其总悬浮物(TSS)、化学耗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37.19±12.04)%、(21.89±6.19)%、(30.56±3.62)%、(19.38±5.27)%和(18.66±5.56)%。通过淡水鱼咸水化与泡沫分离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解决淡水鱼封闭循环水养殖中微小颗粒悬浮物的技术难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泡沫分离法 机械气浮 循环水养殖 水质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渔业》采编平台功能设计及优化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摘要:网络采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信息化环境下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淡水渔业》杂志社通过调研和分析比较不同采编平台的优缺点,最终针对《淡水渔业》期刊编辑部的业务特点和流程,设计了集编辑、审稿、网络出版于一体的在线采编系统。系统提供了灵活的个性化配置,满足了编辑部业务流程多样性的需求,实现了编辑部工作管理网络化、智能化。

关键词: 《淡水渔业》 采编平台 期刊信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河网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

生态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对2012年该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383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最主要类群,其次是裸藻和蓝藻。颗粒直链藻原变种是调查水域的本底物种,也是最优势种;而变异直链藻和网球藻分别是枯水季节和丰水季节的指示物种。从季节变动看,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呈现枯水季节高、丰水季节低的特征,主要与径流导致的稀释作用和透明度升高引发的沉降损失有关。从空间分布看,总生物量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升高的趋势,主要与营养盐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关,而且空间分布格局无季节差异。从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上看,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绿藻和裸藻次之,这与20世纪80年度初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硅藻在枯水季节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在丰水季节由于绿藻和裸藻优势的明显增大,导致硅藻的优势下降,这与流域中一些死水区域如水库、浅滩中的蓝绿藻和裸藻在丰水期涌入干流有关,PCA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不同站位在相对组成上的季节变动还受盐度的影响。综上,物理因子包括与径流相关的稀释作用和与透明度相关的沉降损失不仅影响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也影响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而化学因素如营养盐含量是决定总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与河口潮汐作用相关的盐度变化对类群相对组成的空间分布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河网 浮游植物 生物量 时空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投喂率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同一种进口鳟鱼标准饲料,设1.0%、2.0%、3.0%、4.0%和5.0%共5个投喂率水平,在溶解氧为8.0-8.5mg/L、水温为(16±0.5)℃的流水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5.32-6.43g的细鳞鲑幼鱼进行为期35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的增加,相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4.0%处理组的这两项指标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分别为289.82和3.89;饲料转化率(FCE)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2.0%组的FCE最低,5.0%组最高.随着投饲率的增加,细鳞鲑幼鱼鱼体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灰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粗蛋白含量保持在相近水平(除1.0%处理组);粗脂肪含量无规律性变化,但3.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4.0%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最低.综合衡量WGR、SGR和FCE等指标,认为细鳞鲑幼鱼(5-25g体重)在密度为300尾/m3、水温为(16±0.5)℃流水条件下,最适宜的投饲率为3.0%-4.0%.

关键词: 细鳞鲑 投喂率 饲料转化率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