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虾夷扇贝C型凝集素母源传递与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虾夷扇贝C型凝集素的母源传递及其抑菌作用,实验运用qRT-PCR技术检测了经鳗弧菌刺激后虾夷扇贝卵巢中C型凝集素的表达模式,比较分析了C型凝集素基因在正常虾夷扇贝和鳗弧菌刺激的虾夷扇贝所产的卵及其胚胎发育前期的存在与变化;通过抑菌实验研究了卵胞浆中C型凝集素抑制细菌存活的作用。结果表明,鳗弧菌刺激能够诱导虾夷扇贝卵巢中的C型凝集素mRNA表达量显著变化,最高表达量出现在刺激8 h后,为对照组的6.2倍;母体中C型凝集素可以传递给卵和胚胎,刺激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正常组,且表达量都随胚胎发育逐渐降低,至受精36 h时分别为正常对照卵的0.3和0.2倍;蛋白终浓度为200和400μg/mL的卵无细胞体系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与C型凝集素家族抗体反应后,细菌存活率显著上升,说明母源C型凝集素在抑制细菌存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侧孢芽孢杆菌的抑藻效应及对养殖水体中蓝藻水华的生态防控
《生物灾害科学 》 2013
摘要:以一株侧孢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为试验菌株,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效应,并将其应用于水产养殖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蓝藻水华的生态控制。结果表明,侧孢芽孢杆菌可以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使其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下降,从而抑制了其光合作用的活性,达到限制铜绿微囊藻细胞增殖的目的。这种抑制作用与侧孢芽孢杆菌的细菌含量成正比,初始接种的菌体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且这种限制作用在菌藻接触后的8~10 d较为显著。将活菌数≥108个/mL的侧孢芽孢杆菌按0.50、1.00 mg/L的用量加入淡水池塘养殖的富营养水体,在60 d内不仅可使养殖水体中的TN、TP和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同时还可显著抑制藻类的数量,增加藻类的种类,提高养殖水体中藻类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较好地调节藻类群落结构。研究显示,侧孢芽孢杆菌因具有较强的抑藻能力,在生物修复养殖富营养化水体的水生生态系统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美婷”原料药在鱼肌肉组织中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鱼和鲫肌肉组织中"美婷"原料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以甲醇作抽提剂、二氯甲烷作净化剂,振荡离心,正己烷去脂,30℃旋转浓缩蒸发的前处理方法,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性强。该方法"美婷"原料药的最低检测限可达1.0μg/kg;在加标水平为1.0~100μg/kg时,回收率为67.72%~95.52%;相对标准偏差为7.76%~37.81%。该前处理方法适合检测"美婷"原料药在鱼体内的残留。
关键词: “美婷”原料药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法 前处理 鱼体肌肉


黄海鳗鱼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分析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6--2010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阐明在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下,黄海缇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缇鱼空间分布趋势变化明显,冬季,资源密度从调查区域东北部向岸边和南部水域递减,春季,与冬季相反,资源密度由岸边向东部水域递减,夏季,整体上资源密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但高值点散乱分布,秋季,与冬季相似,资源密度由东部水域向岸边环形递减,但变化梯度较冬季缓和;缇鱼资源密度重心季节变化明显,但不同年代变化规律并不相同;1986--2010年,春、夏和秋3个季节,缇鱼资源密度重心均向北移动,冬季,资源密度重心年间变化明显,但无整体迁移规律;不同季节,缇鱼资源密度高值聚集区空间分布位置不同.


合浦珠母贝不同壳基质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壳基质蛋白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组织表达特征以及育珠对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msi31、aspein、msi7基因只在外套膜组织中表达;nacrein和n19基因除在外套膜表达外,在珍珠囊中也有表达;而accbp在外套膜、闭壳肌、性腺、消化腺、腮和珍珠囊中都有表达,在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性腺。accbp、msi31、msi7和nacrein基因在育珠贝和非育珠贝外套膜中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aspein与n19无显著性差异;其中msi31基因在育珠贝外套膜的表达量上调,accbp、msi7与nacrein下调。不论在育珠贝还是非育珠贝的外套膜组织中,msi31的表达水平最高,n19最低;但在珍珠囊中n19的表达量最高,且远高于在外套膜中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荧光定量PCR 基质蛋白 基因表达水平


封闭循环水系统生物滤池气水比对水质净化效能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研究了不同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净化效能,以及对DO、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系统在温度为(19±1)℃,系统循环次数为15次,养殖池DO保持在12 mg/L以上的运行条件下,随着气水比由0.75:1~1.50:1的增加,生物滤池氨氮的去除率由35.0%增加至52.0%,NO2N的去除率由8.2%增加至44.6%,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影响并不显著,其平均去除率为10.14%;pH值有增加的趋势,生物滤池进水口到出水口的pH值由7.97增加至8.08;气水比最佳运行参数为1.25:1。同时还发现1级生物滤池进水口DO接近饱和,1级到末级滤池间DO仅降低了10%左右,系统pH值在7.9~8.1。本研究所获参数,可供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循环水的条件优化作参考。


固相萃取-C_(30)-RPLC法测定南极磷虾油中的虾青素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用固相萃取预分离、测定南极磷虾油样品中虾青素3种同分异构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固相萃取小柱预分离净化,加NaOH-甲醇溶液皂化反应后,经YMC-Carotenoid C30色谱柱分离得到虾青素3种同分异构体,采用外标法定量。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的最佳净化条件为:以LC-NH2为固相萃取小柱,正己烷-丙酮-甲醇(1:2:2,V/V)为洗脱溶剂,洗脱体积为8mL,洗脱流速控制在2~4mL/min。样品经LC-NH2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6.1%~94.3%,相对标准偏差为0.79%~1.91%。结果表明,方法重现性好,回收率高,适用于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含量分析。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虾青素 固相萃取 C30-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椒江口海域春秋季虾类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虾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和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虾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89和86.20kg·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11.04×103和34.41×103ind·km-2;虾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在春季,调查海域虾类密度西部高于东部,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沿岸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沿海海域;在秋季,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表层温度与虾类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W=0.004,PN=0.01),但水深与资源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春季,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对虾类尾数密度贡献率最大,对重量密度贡献率也较大,为春季最重要的优势种;秋季,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对尾数和重量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秋季最重要的优势种。


三峡库区春季鱼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淡水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春季鱼类分布特征,于2007年至2009年每年春季分别采用HTI Model241和SIMRADEY60鱼探仪对三峡库区秭归至重庆江段进行了声学调查,并于2008年和2009年春季对巫山、忠县和长寿江段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声学调查显示:鱼类在秭归至重庆段分布不均匀,基本表现为从三峡库区的下游到上游密度越来越大,并且春季鱼类喜居于上游长寿至重庆的几处江段。渔获物调查显示:巫山江段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忠县江段优势种为鲢、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和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长寿江段优势种为铜鱼(Coreius heterokon)。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春季鱼类的分布特征和渔获物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