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缓释肥减量施用对覆膜栽培玉米产量与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玉米覆膜栽培条件最佳缓释肥用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覆膜及缓释肥减量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养分累积、品质、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T_1)处理:产量提高35.77%~72.09%,其中,普通复合肥(T_6)最高,为8964 kg/hm~2;缓释肥(T_3)处理其次,为8465 kg/hm~2;缓释肥减量15%(T_4)第三,为8218 kg/hm~2,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②穗行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2.06%~34.55%、-2.77%~13.66%;覆膜穗粗和行粒数分别增加8.02%~15.19%和19.05%~28.98%。③氮养分累积量以缓释肥减量30%+覆膜处理最高,为178.33 kg/hm~2;磷养分累积量以全量缓释肥+覆膜处理最高,为31.72 kg/hm~2;钾养分吸收量以缓释减量15%+覆膜处理最高,为123.72 kg/hm~2。④覆膜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5.88%~56.88%,表观利用率提高-1.05~15.13百分点;缓释减量15%和30%+覆膜处理偏生产力较全量缓释肥+覆膜处理分别提高13.84%和35.27%,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4.35和9.36百分点。⑤覆膜栽培缓释肥减量15%纯收益最高,为13359.1元/hm~2,较全量缓释肥不覆膜处理增加206.6元/hm~2。贵州黄壤地区高密度种植玉米品种黔单24在覆膜栽培条件下,以缓释肥减量15%即可达较高的经济效益。


配子选择法对玉米自交系QB506的遗传改良效果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出抗逆性强及配合力高的玉米改良系,以4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和优良玉米自交系PH6WC为供体分别改良优良玉米新品种金玉506的母本QB506,选育出一批优异的自交系。基于田间试验统计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5个供体对玉米自交系QR273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产量高于对照金玉506(QB506×QR273)10%的测交组合为供体PH6WC、黔兴201和顺单6号所改良系组配的组合,改良效果明显。从146对引物中筛选出清晰稳定的引物42对,对32份供试材料同源性位点扩增,共检测到243个等位基因变异,每个点检测到等位基因数2~9个,平均5.8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为0.2122~0.8836,平均为0.6883。供试自交系划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QB506及其改良系、PH6WC和掖478,为Reid种质群;第Ⅱ类群为YA8201、Mo17、黄早四和18599;第Ⅲ类群丹340为旅大红骨群;第Ⅳ类群为QR273、QB48、QB2164、QB572、QB576和T32为Suwan类群。在选准供体的基础上改良玉米自交系,可提高育种效率。


紫色甘薯渝紫薯7号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渝紫薯7号品种后续的遗传转化及其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对其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进行同源性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渝紫薯7号中克隆到F3H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U144881),序列全长为1280 bp,包括5’端UTR+一个编码368个氨基酸残基的编码区+3’端UTR+poly A尾巴;F3H基因蛋白具有结合酮戊二酸的RXS基序Arg287-Ser285和结合亚铁离子的保守氨基酸His219、Aps221和His277,结构域位于蛋白的核心(Fe2+被包埋在酶的中心);在Gen Bank中,渝紫薯7号F3H的序列与圆叶牵牛的F3H序列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为96%;渝紫薯7号F3H蛋白与近缘物种茑萝氨基酸相似性较高,为94%;渝紫薯7号F3H符合植物中普遍存在的F3H基因,同时具有生物学活性。


干旱复水激发玉米叶片光系统Ⅱ性能的生理补偿机制
《植物生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陕单609’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在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了苗期玉米叶片光系统II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以及复水条件下的生理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出现K相和L相,表明PSII供体侧的放氧复合体受到了损伤,PSII复合体的稳定性下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V_j、M_o上升,Ψ_o下降表明QA处于高度的还原态,QA~-下游的电子传递受到抑制(ET_o/ABS的下降幅度要大于TR_o/ABS的下降幅度)。RC/CS_o和PI_(ABS)下降显著表明PSII反应中心的失活和整体性能的下降;复水条件下,在复水6 d时,DS4和DS6处理下的K带的下凹,表明放氧复合体的恢复,DS6处理下的V_j显著地低于对照、M_o恢复到对照水平和Ψ_o显著地高于对照,表明PSII反应中心受体侧电子传递的受阻得以解除,TRo/ABS高于对照则说明PSII捕光色素复合体功能恢复正常,RC/CS_o和PIABS恢复到对照水平并超越对照,表明PSII整体性能的恢复,同时出现了补偿效应。干旱处理6 d(DS6)时复水补偿效应最大,其主要生理机制可能是PSII供受体侧协调性的迅速恢复并超越对照,以及单位面积内有活性反应中心数目的超补偿增加所致。苗期干旱锻炼能够激发PSII性能的提升,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有利于适应水分亏缺的环境,实现节水高产。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胁迫 光系统Ⅱ 补偿效应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侵染过程的超微观察
《植物病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荸荠(Eleocharis dulcis),又称马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水生蔬菜。近年来,随着荸荠在我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荸荠茎点霉秆枯病是2009年在湖北省荸荠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由Phoma bellidis侵染引起,该病在湖北省团风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对荸荠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病害一般在8~12月发生,发病初期在荸荠茎秆上产生圆形或梭形红褐色小斑,随后病斑沿茎


不同施肥量对贵州高产玉米养分吸收、生物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贵州黄壤地区开展了以玉米品种(“金玉506”和“黔单24”)为主区,不同施肥量为副区处理的大田裂区试验,探讨贵州两种高密度栽培品种玉米的产量、生物性状、养分吸收和品质对不同施肥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品种产量有显著影响。“金玉506”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常规密度种植推荐施肥量增量15%处理产量最高,达10229.3 kg/hm2;而“黔单24”略有不同,其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以推荐施肥量处理最高,为9434.1 kg/hm2。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品种与施肥量对玉米穗粗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两种玉米品种的千粒重随施肥量增加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2.2%~10.3%和3.2%~6.8%。在生物性状方面,“金玉506”以推荐施肥量增量15%处理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最优,分别为308.5、130.4和2.6 cm;而“黔单24”以推荐施肥量处理株高、穗位高和茎粗达最大,分别为311.6、138.0和2.43 cm。从养分吸收看,品种和施肥量对玉米植株的养分吸收有显著影响,其中“金玉506”植株氮、磷和钾的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幅分别为24.8%~32.7%、44%~47.8%和5.9%~45.6%;而“黔单24”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分别为3.8%~13%、11.8%~23.5%和3.9%~15%。在品质方面,合理施肥量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淀粉和粗蛋白含量,而过高施肥量会导致玉米品质的降低。因此,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的养分需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有利于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热带玉米Suwan群体的遗传特性及育种潜势
《玉米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对玉米Suwan 1、Suwan 3和Suwan 5群体的植物形态学农艺性状特征特性调查与玉米Suwan 1群体的遗传潜势研究,对玉米Suwan 1、Suwan 3和Suwan 5群体的遗传特征特性和Suwan 1群体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热带玉米Suwan 1群体的综合性状包括育种产量潜力、基因加性效应积累等方面优于Suwan 3和Suwan 5群体;基于导入玉米Suwan 1群体后的杂种优势模式及产量表现,根据贵阳市两年田间产量鉴定结果发现,将Luda Red cob/Suwan 1类群合并的新种质与PB类群的平均产量最高。根据Suwan 1种质导入我国5大玉米类群后顶交种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组型,经过2年多点的田间试验鉴定得出强杂种优势组型PB×Luda Red cob/Suwan 1、CIMMYT×Reid/Suwan 1、CIMMYT×Luda Red cob/Suwan 1和PB×Reid/Suwan 1。同一地点不同年际间田间试验鉴定,试验点次较少,有必要对优良热带玉米Suwan 1群体的遗传潜势及种质改良利用等进行深入的、更全面的研究。


高温对金荞麦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及其耐热性评价
《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Hara)耐热生理生化机制,以8个金荞麦种质为试验材料,研究高温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各金荞麦种质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S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综合分析,评价出供试材料耐热顺序为:JQ6>JQ2>JQ3>JQ1>JQ8>JQ4>JQ5>JQ7。


竹黄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ings)中原生质体用于遗传转化时的转化效率,研究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最佳条件,建立竹黄菌原生质体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竹黄菌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对影响竹黄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主要因素,不同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及菌龄、不同再生培养基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以0.6 mol/L Na Cl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33℃条件下对菌龄为6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到10.57×10~6个/m L;以0.6 mol/L蔗糖为稳渗剂,用组合酶(质量分数1%裂解酶和质量分数1.5%崩溃酶按4:6体积比混合)在29℃条件下对菌龄为4 d的菌丝体酶解2 h,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为0.293%;最适合竹黄菌原生质体再生的培养基是TB3再生培养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