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米垩白QTL定位分析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垩白度品种V 20B和低垩白度品种CPSLO 17作为亲本,构建150个V 20B/CPSLO 17重组自交家系(RIL)为作图群体,进行稻米垩白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以垩白度为稻米垩白高低的表型数据,结合SLAF标签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运用MapQTL 5软件检测到4个稻米垩白QTL,分别命名为qC-5 a、qC-5 b、qC-5 c和qC-5 d。这4个QTL的LOD值分别为4.02、4.09、3.94和4.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1.6%、11.8%、11.2%和11.8%,且这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都来自高垩白亲本V 20B。


太子河流域硅藻群落与驱动因子的定量关系
《环境科学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定量研究水生生物对水环境参数的适宜值是评估栖息地质量和维持生物完整性的主要途径.以辽宁省太子河流域为研究范例,选择Y(优势度指数)大于0.000 1的硅藻为研究对象,结合水环境参数,采用CCA(典范对应分析)、CART(分类回归树)和WA(加权平均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硅藻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计算硅藻对驱动因子的最适值.CCA结果表明,IOS(底质指数)、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和ρ(CODMn)是硅藻群落的驱动因子;CART预测结果表明,IOS高的水环境硅藻密度高于IOS低的水环境,ρ(TDS)和ρ(CODMn)低的水环境硅藻密度高于ρ(TDS)和ρ(CODMn)高的水环境;WA结果显示,96种硅藻对IOS、ρ(TDS)和ρ(CODMn)的最适值范围分别为1.00~6.44、60.29~820.30 mg/L和0.46~2.89 mg/L.钝端菱形藻解剖刀变种和尖端菱形藻适宜栖息于IOS较低而ρ(CODMn)较高的水环境,Gomphonema trancatum和肿大桥弯藻则适宜栖息于IOS较高的水环境;缠结异极藻二叉变种和尖细异极藻适宜栖息于ρ(TDS)较高的水环境,弧形峨眉藻和克洛钝脆杆藻则适宜栖息于ρ(TDS)较低的水环境;弧形峨眉藻和隐头舟形藻威蓝变种适宜栖息于ρ(CODMn)较低的水环境.针杆藻和桥弯藻对IOS的最适值高于舟形藻和菱形藻以及其他藻种,96种硅藻对ρ(TDS)和ρ(CODMn)的最适值均表现为菱形藻和异极藻较高、针杆藻和桥弯藻较低.
关键词: 硅藻 典范对应分析 加权平均回归分析 分类回归树 栖境最适值 太子河流域


8种豆科灌木栽培种丛枝菌根真菌种类及分布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人工栽培决明(Cassia tora)、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木豆(Cajanus cajan)和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8种豆科灌木植物根际5-10、10-20和20-30 cm 3个土层的土样,研究其根际丛枝菌根(AM)真菌的侵染率、孢子密度、种类及多样性。结果表明,8种豆科灌木植物AM真菌侵染率普遍较高,最高的为猪屎豆,80.8%;土壤速效磷含量与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0.733,P=0.039);根际土壤中的AM真菌孢子主要分布于5-20 cm土层,5-10 cm土层猪屎豆孢子密度最大,为115.33个·10 g-1土壤;宿主植物种类与土壤层位对孢子密度交互效应影响显著(F=100.497,P<0.001);AM真菌优势种枫香球囊霉(Glomus liquidambaris)、脆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licate)在8种豆科灌木植物的土壤中均有分布。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适生豆科灌木植物具有丰富的AM真菌资源,今后可以在喀斯特地区开展豆科灌木植物接种优势AM真菌和根瘤菌等相关研究,这将对农牧业生产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黑麦草根际产铁载体细菌HMGY6B的筛选鉴定及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铁载体合成能力强、抗病效果好的菌株。【方法】采用刃天青(Chrome azural S,CAS)平板检测法,定性、定量筛选产铁载体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细菌类型,然后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菌株与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从多年生黑麦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铁载体能力很强的菌株HMGY6B,经鉴定,该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其产生的儿茶酚型铁载体对黄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在低铁条件下(0.16、2、5、10μmol/L FeCl_3)对黄瓜灰霉病的生长抑制率高达91.2%,但在富铁条件下(50μmol/L FeCl_3)降为30.2%,100μmol/L FeCl_3抑制率仅为5.5%。【结论】菌株HMGY6B可用于今后复合型抗病生物菌肥的开发研制。


提高沼液生物有效性的曝气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曝气处理广泛用于沼液滴灌前处理中,合理的曝气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低沼液后续滴灌时发生堵塞,但目前缺乏相关工艺参数。基于此,该文从提高沼液农用生物有效性入手,对影响曝气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曝气能够降低沼液中氨氮、总磷含量和生物毒性,且添加好氧污泥情况下下降更明显。以保持沼液中氨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时,最优曝气参数为:好氧污泥量8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2h、气水比20、p H值8.5;以降低沼液生物毒性为目标的优化曝气参数为:好氧污泥量6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1h、气水比40、p H值6.5。通过玉米水培试验对2种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沼液氨基酸浓度的优化方案更利于玉米生长,而玉米在基于降低沼液生物毒性的优化方案中的生长情况较差,甚至劣于未优化方案。


籼型三系不育系贵丰105A的开花习性研究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水稻新三系不育系贵丰105A的异交特性,以利于其繁制种,对其开花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贵阳自然条件下,贵丰105A群体开花历时12d,单穗开花期8~11d,开花后2~3d进入盛花期,开花时间为09:30—15:30,开花高峰期出现在11:30—12:30,午前开花率为75.3%,柱头外露率为81.3%。是一个开花习性优良、农艺性状较好的不育系。


芜菁甘蓝种质资源评价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利用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种质资源,对28份芜菁甘蓝种质资源的2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观测,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材料间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材料在不同性状上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达64.1%;其次为小裂叶对数,其变异系数为57%;单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4%。2)通过聚类分析,将28份芜菁甘蓝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的14份材料均具有绿色子叶、侧芽小、板叶叶型、叶顶端圆形、根形椭圆及须根少等特点;第Ⅱ类中的两份材料具有平滑叶面、叶面无刺毛、少蜡粉、叶面有光泽及半直立叶簇等特点;第Ⅲ类由分蘖能力中等、浅绿色角果、白色肉质根及少须根的6份材料组成;第Ⅳ类由具有复锯齿和大波纹叶缘、有叶瘤及红褐色种皮的6份材料组成。


氮素施用量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黔南地区火龙果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施用量0 kg/hm~2(T_0,对照)、89.1 kg/hm~2(T_1)、127.2 kg/hm~2(T_2)、165.3 kg/hm~2(T_3)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火龙果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T_2处理最高,为18 557.42 kg/hm~2,比对照增产32.63%;火龙果单果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间果形指数差异不明显。施氮对火龙果果实N、K含量影响较大,其分别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先降低后增加,施氮对P含量影响较小。总体上,施氮增加了果实中花青素含量,以T_2处理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果实中可溶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总酚含量。施氮处理Vc、类黄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T_2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5.60%、6.49%。室温下,施氮降低了火龙果的贮藏时间,不同施氮量处理果实腐烂率表现为T_3>T_2>T_1>T_0;而冷床条件下,高氮水平T_3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龙果的腐烂率,延长贮藏时间。综合考虑,在黔南地区,在保证有机肥充足的前提下,火龙果氮素施用量以T_2处理较优,实际生产中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


青贮中心在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中的作用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石漠化地区生境破碎、地理单元小而多、养殖场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难以实现青贮池配套的问题,简要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意义,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突破点,即建立青贮中心,分配所属区域的养殖场。从石漠化地区构建青贮中心的技术可行性以及效益分析出发,深入挖掘构建青贮中心和集约化农场对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大意义。


邻-(2,3,4,5,6-五氟苄基)羟胺盐酸盐衍生-HPLC法测定果蔬中甲醛含量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邻-(2,3,4,5,6-五氟苄基)羟胺盐酸盐与甲醛衍生,建立了测定果蔬中甲醛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在温度为70℃超声波条件下直接提取衍生30 min,经离心纯化后液相色谱检测,外标法定量。优化的色谱条件为:Eelipse XDB-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70∶30,v/v),流速1.0 m 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可达到0.114 mg/kg,在0.57~57 m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82.3%~94.1%,相对标准偏差为4.0%~7.1%(n=6)。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稳定性好,检测限低,适合果蔬中甲醛的快速定量检测。
关键词: 甲醛 高效液相色谱 邻-(2 3 4 5 6-五氟苄基)羟胺盐酸盐 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