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辅料添加对厨余垃圾快速堆肥腐熟度和臭气排放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厨余垃圾快速堆肥腐熟度并减少处理过程中臭气(NH_3和H_2S)的排放,以玉米秸秆、稻壳、锯末和菌糠作为辅料,基于湿基质量的15%分别添加到厨余垃圾中进行堆肥试验,并以纯厨余垃圾堆肥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辅料添加对厨余垃圾堆肥腐熟度及NH_3和H_2S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纯厨余垃圾处理以外,其他处理都达到了腐熟堆肥的要求,其中添加菌糠的处理腐熟效果最好,发芽率指数(GI)相比对照大幅提高;添加辅料对NH_3和H_2S的减排效果明显,其中,菌糠添加对NH_3的减排效果最好,相比对照可减排53.6%,锯末对H_2S的减排效果最佳,相比对照可减排84.08%;厨余垃圾堆肥时添加辅料有利于氮素和硫素的固定,其中添加辅料菌糠的固氮效果最好,总氮损失仅占初始总氮的8.7%;添加玉米秸秆总硫损失最少,仅占初始总硫的2.05%.


引种红梨花青苷合成及相关因子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明引种云南红梨果实着色、花青苷生物合成及相关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蒽酮比色及Na OH中和滴定等方法对早白蜜、中熟32及云红梨1号3个红梨品种不同成熟期果实的糖酸含量、花青苷的积累、生物合成酶(PAL、CHI)与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3个品种可溶性糖的积累在果实成熟期达最大值,而此时可滴定酸降至最低;早白蜜花青苷积累趋势与CHI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进程推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中熟32和云红梨1号PAL和CHI只在幼果期的酶活性较高,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其花青苷的合成却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升高,在成熟期达最大值,分别为11和10.9 U/g FW;POD和SOD在3个品种中的活性变化与花青苷积累趋势基本一致,早白蜜的抗氧化活性较强,其POD和SOD也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结论】花青苷生物合成酶在不同的红梨品种中作用不尽相同,CHI是早白蜜花青苷合成的关键酶,而对于中晚熟品种中熟32和云红梨1号PAL与CHI只参与花青苷的合成启动;抗氧化酶POD、SOD活性变化在3个品种中与花青苷的积累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且POD和SOD在早白蜜中还参与了其氧化抑制;果实中可溶性糖的积累对于花青苷的生物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荔波瑶山鸡POU1F1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明荔波瑶山鸡POU1F1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为荔波瑶山鸡的选择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针对POU1F1基因设计6对引物,采用PCR测序法筛选出多态位点,并利用荔波瑶山鸡母系60个个体进行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荔波瑶山鸡POU1F1基因有8个多态位点,其中POU1F1基因58(A→G)与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日龄、300日龄就巢次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65(T→C)与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日龄、300日龄就巢次数呈显著相关(P<0.05);11041(T→C)与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持续时间、首次就巢至重新开产间隔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POU1F1基因58(A→G)和65(T→C)可作为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日龄和300日龄就巢次数的辅助选择标记;11041(T→C)可作为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持续时间、首次就巢至重新开产间隔的辅助选择标记。
关键词: POU1F1基因 基因多态位点 荔波瑶山鸡 繁殖性状


帕拉英达芒果叶片养分变化规律及营养诊断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帕拉英达芒果叶片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确定芒果营养诊断指标及指导其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云南保山地区管理规范且高产芒果园中长势正常的帕拉英达芒果树进行随机采样,分析第1蓬叶中氮、磷、钾、钙、镁和硫6种养分含量,根据各养分含量的年离均差、变异系数和年份间稳定性,确定进行叶片养分诊断的适宜采样时期和诊断指标。【结果】帕拉英达芒果叶片中氮、钙、镁和硫含量在2013~2015年的1月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9.46%、22.76%、1.84%和3.58%,1月适宜作为帕拉英达芒果叶片营养诊断的采样时间,其营养诊断指标为:氮含量12.68~15.34 g/kg,磷含量1.05~1.19 g/kg,钾含量4.88~8.92 g/kg,钙含量14.10~22.40 g/kg,镁含量2.13~2.21 g/kg,硫含量1.24~1.34 g/kg。【结论】在云南保山地区,宜在每年1月采集第1蓬叶进行帕拉英达芒果叶片营养诊断。


无机磷溶解菌RW8的筛选、鉴定及对白三叶促生效果研究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白三叶根际分离筛选9株溶磷微生物,并对挑选菌株进行形态、细胞以及种属鉴定,并分析其对白三叶的促生效果。通过分析溶磷圈与溶磷菌落直径的大小与比值获得溶磷量与持续溶磷能力较强的RW8菌株。通过形态与扫描电镜观察发现RW8是具有鞭毛的短杆菌,其菌落形态表面光滑,不透明;将RW8 16SrDNA序列比对NCBI数据库发现其与阴沟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的同源性高达99.5%,Biolog鉴定其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ss dissolvens)的相似性为0.610。RW8溶磷量达424.85μg/mL,溶磷能力可能与RW8的产酸性能(12.30μg/mL)密切相关。RW8对白三叶根系与幼苗的生物产量的分配有显著影响,接种RW8后能抑制白三叶根系伸长,根系鲜重与干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幼苗的生物产量(干重与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并且该现象与植物生长激素IAA无关,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多孔淀粉对卵巢切除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多孔淀粉对卵巢切除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其中一组进行伪切除手术,其余两组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手术后恢复1周,分别饲喂相应饲料。4周后,检测大鼠血脂、肝脂、粪便中中性固醇含量和胆汁酸含量以及肠道中典型微生物数量、短链脂肪酸浓度等指标。结果:多孔淀粉的替代添加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血浆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比值(TG/HDL-C)、肝脏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和脂肪总质量,显著减少腹部脂肪堆积(P<0.05);显著增加粪便中中性固醇和胆汁酸的排泄量(P<0.05);同时促进肠道中益生菌增殖和短链脂肪酸浓度的提高。结论:多孔淀粉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降脂、降胆固醇效果,对内源性脂质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贵州紫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贵州紫苏资源的鉴定、分类及遗传改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53份贵州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初步分析18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贵州紫苏种质资源材料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紫苏资源不同性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P<0.05);53份紫苏资源6个数量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在24.12%~66.49%,以单株总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66.49%),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最小(24.12%);基于所有表现型的聚类分析,53份贵州紫苏种质资源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为晚熟型,株型伞型,叶色较深,单株籽粒重较小的观赏型;第Ⅱ类为早熟型,株型塔型,籽粒较大;第Ⅲ类为介于早熟型和晚熟型间的中间类群,基本上反映了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经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4.79%,各主成分性状的载荷值反映了主要性状的育种选择潜力。


过磷酸钙和双氰胺联用减少污泥堆肥温室气体及NH_3排放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添加剂过磷酸钙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联用对脱水污泥高温好氧堆肥氨气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效果,该文以脱水污泥和玉米秸秆为原材料,设置4个堆肥处理分别为: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作为对照(CK),只添加3.5%(湿基)过磷酸钙为SP3.5,在添加0.1%双氰胺基础上分别加入3.5%(湿基)过磷酸钙(SD3.5)和5.0%(湿基)过磷酸钙(SD5.0)控制材料,在60 L发酵罐中进行为期34 d好氧高温堆肥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氨气排放速率及堆体总有机碳和总氮损失率。结果表明:添加过磷酸钙及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促进堆肥腐熟和提高堆肥品质,同时降低堆肥过程中的总氮损失、NH_3排放以及显著减少污泥堆肥总温室气体排放。2种添加剂联合使用使SD3.5和SD5.0处理氮素损失相比于CK处理减少10.92%和13.08%,总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对照减少65.6%和74.8%。该研究可为污泥堆肥添加剂的选择以及污染气体的减排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污泥处理 堆肥 温室气体 过磷酸钙 双氰胺 氮素损失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率及除草剂加倍效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倍体加倍率低成为玉米单倍体育种的限制性因素。为了提高玉米单倍体的加倍率,研究两种生态条件下单倍体的自然加倍率,比较甲基胺草磷(APM)和氟乐灵两种除草剂在不同浓度和处理方法下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率。结果表明,海南试验点的单倍体自然加倍率要高于贵州贵阳试点。应用除草剂可以明显提高雅玉889和京糯208单倍体的加倍率,基础材料基因型对自然加倍率和除草剂加倍率都具有显著影响。APM和氟乐灵均是在浓度为80μmol·L~(-1)处理单倍体加倍率最高,APM处理的单倍体加倍率要高于氟乐灵,采用滴心法和浸种法处理的单倍体加倍率无明显差异。综上,如采用自然加倍,应在海南试验点种植单倍体;如采用除草剂加倍,应使用浓度为80μmol·L~(-1)的APM,采用滴心法或浸种法对雅玉889和京糯208单倍体加倍。


贵州地方高梁资源炭疽病害田间抗性评估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充分利用贵州省地方高梁资源,为选育具有抗炭疽病的高粱品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田间自然接种方法,对贵州64个地方高粱资源进行了田间炭疽病害抗性鉴定.[结果]64个地方高梁资源中B14、B60、C31、D1和D8的抗性级别为2级,炭疽病害侵染程度轻,表现为中度抗病;37个资源和红缨子的抗性级别为3级,炭疽病害侵染程度重,表现为中度感病.21个资源的抗性级别为4级,炭疽病害侵染程度特重,表现为高度感病.产量B1、D39和D55的最高,分别为493.6,466.9和555.9 kg/667m2,BI4与红缨子产量持平,其余高梁资源产量都小于红缨子.[结论]B14,B60,C31,D1,D8对炭疽病的抗性较强,可用于抗病育种和抗病机理研究,B1,D39,D55虽然易感炭疽病,但产量高,也可作为有价值的育种材料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