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低高油丰产隐性核不育系NAB-2的选育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组配双低高油高产强优势杂交油菜组合,选育双低高油丰产性好的隐性核不育系。用隐性核不育杂交组合杂291的F2群体分离的不育株与双低高油丰产性好的R-9品系杂交、自交、连续5代兄妹交(不育株/可育株),转育成新的隐性核不育两型系NAB-2。在不匀苗的条件下,调查NAB-2群体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比例1∶1,卡方检验不显著;可育株自交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3∶1,卡方检验不显著;NAB-2芥酸0.5%、饼含硫代葡萄糖甙(以下简称硫甙)19.2μmol/g、含油率45.9%;植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基本稳定、生育期230d左右。


利用AFLP标记对鄂西多花木蓝材料遗传变异的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LP标记研究了鄂西多花木蓝在贵州种植近10年的栽培材料、辐射诱变材料及野生材料共36份材料间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8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926条带,平均扩增115.8条带,多态性条带共609条,平均多态性条带76.1条,多态性条带占65.8%,表明各参试材料间出现了较大的遗传变异;材料样本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74,栽培材料的平均GS为0.778,野生材料的平均GS为0.742,C10辐射诱变材料的平均GS为0.824,C2辐射诱变材料的平均GS为0.791,说明野生材料的遗传变异最大,辐射诱变材料变异最小;聚类分析表明,材料可分为6大类,栽培材料聚类比较集中,辐射带来的变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聚类较为分散;贵州高原复杂的地理环境对野生多花木蓝遗传分化影响较大,野生材料聚类受区域性小环境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多花木蓝 AFLP标记 栽培变异材料 辐射诱变材料 遗传变异


豆科饲用灌木多花木蓝803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生产表现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花木蓝803(Indigofera amblyantha cv.803)是豆科木蓝属多年生饲用灌木,是贵州省草业研究所利用野生多花木蓝经多年多次单株选择法培育而成的耐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广、产量高的新品种。对其育成品系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区域适应性评价表明,多花木蓝803年产干草12.74 t·hm-2,分别比野生多花木蓝和鄂西多花木蓝增产13.75%和16.56%;其种子产量为1.92 t·hm-2,分别比后者增产15.70%和11.60%;其粗蛋白质含量为17.58%~19.04%,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天然草地改良、栽培草地建植的优质豆科饲用灌木,也是控制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和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进程的优良植物,有较好的推广利用价值。


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多酚品质分析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解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多酚品质状况,根据现有资料,选取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进行茶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并对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进行茶多酚逆转阀值、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黔湄419’、‘黔湄502’、‘黔湄701’茶多酚含量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6.5%、25.8%,而‘福鼎大白茶’仅17.6%,比‘福鼎大白茶’高出6.8%、8.2%、7.2%。高茶多酚茶树品种与普栽种‘福鼎大白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EGCG含量与儿茶素总量虽然与‘福鼎大白茶’未产生显著差异,但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分别高出24.7%、12.5%、17.8%和33.7%、24.3%、23.1%,说明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优势。茶多酚逆转阀值均在水浸出物的40%~60%之间,制作绿茶具会有较好的品质表现。儿茶素品质指数为3.98、4.49和6.06。儿茶素苦涩味指数9.41、9.24和10.51。综合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考虑,‘黔湄502’多酚类品质要优于‘黔湄419’、‘黔湄701’。


火龙果MSAP体系的优化及组培苗DNA甲基化检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火龙果组培苗为材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适用于火龙果的MSAP体系.结果表明,基因组DNA约300ng,采用EcoRI 10U和MspI/HpaII 2.5U两步酶切法,酶切较充分;使用20μL预扩增体系,含酶连产物1.0μL,Mix 10μL,上下游引物E+A/HM+T各2.0μL;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20μL,含稀释50倍的预扩增产物3.0μL,Mix 5μL,上下游引物E+ANN/HM+TNN各2.0μL.选用17对引物检测发现,组培苗CCGG位点的甲基化程度约为24%,平均多态性比率为1.8%,表明火龙果组培苗在短期无性系繁殖中,存在一定程度的DNA甲基化差异.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关键词: 杂交籼稻 不同产量 群体质量 干物质 粒叶比 穗型


干旱胁迫下高羊茅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禾本科牧草高羊茅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分析了干旱胁迫条件下高羊茅叶片中的代谢组学变化。其中,共稳定检测到282种代谢产物发生变化,148种下调表达,134种上调表达。利用MZmine软件处理原始数据,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鉴定出4种代谢产物在干旱处理后下调,6种代谢产物上调。其中,芳香族化合物酰基基诺内酯、芳香族游离氨基酸、苏合香脂、甲烷呋喃都表现为上调;油脂代谢产物氢过氧化硬脂丁二酸酐、3-氧代十二烷酸酯、3-羟基十八烷基碳稀酸表现为下调,过氧化三甲基胺甲脂表现为上调;其他代谢产物如羟甲基茉莉酸葡萄糖苷(糖苷类)上调,胡椒新碱(生物碱)下调。芳香族化合物和脂代谢产物可能在高羊茅抗旱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


贵州马铃薯推广品种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马铃薯品种的亲缘关系,采用10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19份贵州马铃薯生产品种进行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中5对获得60条清晰条带,其中4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1.67%,平均每个引物的多态性条带数为9.80条。19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3~1.00。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6处全部参试材料聚在一起,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处可明显聚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11份材料,第Ⅱ类群包括7份材料,第Ⅲ类群只有1个材料。在相似性系数0.65处,57.89%的参加品种聚在一起,表明参试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


不同杂交组合黔东花猪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测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杂交组合黔东花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筛选优良黔东花猪杂交组合。【方法】对约克夏(Y)×皮特兰(P)×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YPTH)、巴克夏(B)×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组合(BTH)、巴克夏(B)×皮特兰(P)×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BPTH)及巴克夏(B)×杜洛克(D)×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BDTH)等4种杂交猪分别进行屠宰,测定分析其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结果】YPTH、BTH、BDTH和BPTH杂交猪屠宰率分别为76.72%、76.67%、76.94%和81.24%;瘦肉率分别为55.58%、42.00%、46.29%和50.92%;平均背膘厚分别为3.31、4.00、3.37和3.45 cm;眼肌面积分别为60.68、46.67、46.80和53.56 cm2;大理石纹分别为3.67、3.50、3.50和3.50;系水力分别为89.33%、83.00%、76.70%和69.09%;剪切力分别为0.49、0.51、1.12和0.62 kg。脂肪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4种杂交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及风味等食用性状均较佳。其中,YPTH杂交猪具有较高的瘦肉率和较大的眼肌面积,系水力较高,剪切力较小,肌肉谷氨酸含量高达107.72 mg/g。【结论】以黔东花猪(H)为母本组配的YPTH杂交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优于BTH、BDTH和BPTH杂交猪,可作为建立含有黔东花猪血缘的商品杂交猪配套系开发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