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呋喃西林代谢物在杂交鳢(斑鳢♀×乌鳢♂)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模拟养殖条件下,对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的残留及消除规律进行了研究.在(30.5±0.5)℃水温条件下,用质量浓度为2 mg/L呋喃西林药浴杂交鳢苗种2 d.药浴期间于0.5、1、2、4、8、12、24、48 h取样,停止药浴后于0.5、1、2、4、8、12、24、48、96、192、288、384、480、720、960、1 200、1 440、1 920、2 400、2 880 h取样,采用液-质联用(HPLC-MS)方法测定杂交鳢肌肉中SEM的含量.结果显示,药浴期间0.5~48 h,肌肉中SEM质量分数从(32.58±2.82)μg/kg逐渐升高至(175.92±18.49)μg/kg;药浴结束后的SEM质量分数经测定于1 h达到最高,为(108.00±5.86)μg/kg;药浴结束后2~48h,苗种体内SEM质量分数维持在(53.60±4.90)~(69.21±5.71)μg/kg,48 h后显著下降,至60 d后已低于检测限0.25μg/kg.鱼体肌肉中SEM的平均消除速率为0.089μg/(kg.h).结果显示,在该试验条件下,鱼体内SEM可在60 d后代谢消除.


洛氏鱥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1龄和2龄洛氏鱥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为其生长指标提供选择性状。结果表明:1龄组全长、体长、体高和尾柄高4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0.958、0.951和0.948,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体长>全长>体高>尾柄高,4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高达0.954,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拟合方程为Y=-12.375+2.255X2+4.683X3+4.722X8-1.162X1;2龄组经过剔除保留了体长和体高,它们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和0.846(P<0.01),2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体质量的决定程度为体长>体高,2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高达0.912,说明体长和体高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拟合方程为Y=-188.444+11.416X2+16.304X3。


PCR-DGGE技术在我国冷水鱼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水产学杂志 》 2013
摘要:PCR-DGGE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工具。在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养殖系统微生态学、肠道细菌微生态学和益生菌研究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应用成果,而在我国冷水鱼的研究中应用还较少。本文介绍了PCR-DGGE技术的特性及其在世界水产养殖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我国冷水鱼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奥利亚罗非鱼髓样分化因子(MyD88)的克隆及其在组织中的表达
《动物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是TLR(toll-like receptor)信号通路的关键接头蛋白,在先天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RACE-RCR技术克隆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MyD88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JN032017)。序列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MyD88基因全长为1 611 bp,其中包括155 bp的5'非编码区,589 bp的3'非编码区和867 bp的编码区,编码288个氨基酸残基。MyD88蛋白N端具有死亡结构域,C端具有TIR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MyD88氨基酸序列与鳜鱼(Siniperca chuats)相似性最高,为85.8%,与其他鱼类相似性为70%~82%,与哺乳动物相似性为63%~6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奥利亚罗非鱼MyD88与同属鲈形目的鳜鱼、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聚在一起。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yD88在奥利亚罗非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yD88在所有被测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是卵巢,其次在小肠、脾、肝、肾、鳃和血液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肌肉、精巢组织中表达量最低。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MyD88在奥利亚罗非鱼TLR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实时定量PCR MyD88 基因表达


虎杖提取物对CCl_4诱导建鲤损伤肝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虎杖对鱼类损伤肝细胞是否具有修复作用,分离建鲤肝细胞,设6个试验组:I组(空白对照组);II组(CCl4模型组);III组(800μg/mL虎杖提取物对照组);IV组(造模前200、400、800μg/mL虎杖提取物处理组);V组(造模后200、400、800μg/mL虎杖提取物处理组);VI组(造模前、后200、400、800μg/mL虎杖提取物处理组)。各组细胞经处理后继续培养12 h,收集肝细胞培养液,检测上清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细胞的存活率。结果表明:III组肝细胞培养液中GOT、GPT、LDH、SOD、MDA值及细胞存活率与I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800μg/mL虎杖提取物没有细胞毒性,可用于后续试验;与II组相比,IV组中800μg/mL虎杖提取物处理组的效果优于其他2个浓度组,可以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GOT值(P<0.01),显著降低培养液中GPT、LDH值(P<0.05),显著提高肝细胞的存活率(P<0.05),而MDA含量和S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I组相比,V组中400μg/mL虎杖提取物效果优于其他2个浓度组,可以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GOT值(P<0.01),显著降低培养液中LDH值(P<0.05),显著提高肝细胞的存活率(P<0.05),但GPT值、MDA含量、SO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I组相比,VI组中800μg/mL虎杖提取物效果优于其他2个浓度组,能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GOT、GPT、LDH在肝细胞中的释放(P<0.01),显著降低培养液中MDA含量(P<0.05),显著提高肝细胞的存活率(P<0.05)。综合以上结果,以VI组中800μg/mL的虎杖提取物效果最好,能有效抑制CCl4所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松浦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 Songpu)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0.11±1.07)g的松浦镜鲤幼鱼1 350尾,随机分成1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鱼在不同水温(18、23和28℃)下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30.0%、32.0%、34.0%、36.0%和38.0%)的5种饲料。试验期为60d。结果表明:水温对松浦镜鲤幼鱼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以及前肠淀粉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除了前肠蛋白酶活性外,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各肠段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同一水温下,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同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随水温升高而升高,而脂肪酶活性则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由此得出,水温和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松浦镜鲤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关系密切;根据肠道蛋白酶活性,松浦镜鲤幼鱼最佳饲料蛋白质水平在水温18℃下为35.83%~36.96%,23℃下为37.40%~39.58%,28℃下为36.79%~39.99%。


大菱鲆选育家系体重性状的分形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2007~2010年度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分析结果显示,2007~2010年度所构建的大菱鲆选育家系群体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介于0.942 2~0.958 6之间,不同年度之间的信息维数变异不显著,这说明不同年度各选育家系群体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均为较大值,所统计群体的遗传变异都十分丰富,统计性状的变异范围也较大,显示出良好的育种潜力。相应数据的关联维数分析结果表明,除2008年度小尺度范围的关联维数是0.428 4外,其余各小尺度范围的关联维数均高于0.73,这表明,从分析结果的总体来看,大菱鲆各选育家系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结构的相关性较高;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作为研究分形特征的指标,从两个角度阐明了选育性状遗传结构的分形特征,在实际的良种选育过程中,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确定适当的留种率。


瓶鼻海豚成体骨骼系统的度量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 2013 CSCD
摘要:文章将收藏于广州海洋馆的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标本解剖并制取骨骼标本1副,对其骨骼系统作了较为全面的测量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瓶鼻海豚V型骨最大高、最大宽和最大厚等尺度均呈现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的特点;腰椎质量与体长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30 6);尾椎质量与椎体高之间、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76 7,R2=0.940 7);幂函数能很好地拟合V型骨质量与最大高之间的数学关系(R2=0.932 0);左、右肋骨完全对称;左、右胸肋完全对称。瓶鼻海豚骨骼各椎体质量与体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能反映了各椎体的某种生长规律,如线性生长或等速生长。


脂溶性贝类毒素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共同组建的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根据贝类毒素的基本结构将其分为8类(组)。其中,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okadaic acid,OA)、原多甲酸毒素(azaspiracid,AZA)、环亚胺类毒素(cyclic imine,CI)、短裸甲藻毒素(brevetoxin,BTX)、蛤毒素(pectenotoxin,PTX)、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均属于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phycotoxins,LPs),这6大类毒素均为聚醚类物质,在贝类中富集的时间较长,目前已成为欧盟调整检测方法、最高残留限量等法律法规的主要目标。LPs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均已被发现,这不仅意味着中国贝类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外贸出口还将面临新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本文就LPs的化学性质、污染分布、毒理学评价、检测方法、限量标准、监控预警技术和政策法规等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等逐一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我国在LPs方面的科研举措进行展望,旨在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脂溶性贝类毒素 污染分布 毒理学评价 检测方法 监控预警 政策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