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魁蚶血细胞分类及其免疫功能的初步分析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借助显微观察和鳗弧菌免疫刺激等手段,首次对魁蚶血细胞进行分类及免疫功能分析。魁蚶血细胞可分为3大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发育过程大致经历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4个阶段。白细胞分为: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巨核细胞。嗜酸性、嗜中性、嗜碱性细胞和血栓细胞均参与血液的凝固;红细胞、白细胞均有吞噬病原菌能力,红细胞具有被动吞噬作用和免疫吸附作用,白细胞具有主动吞噬作用,嗜酸性和嗜中性细胞是吞噬病原菌的主体,嗜碱性细胞具有吞噬大颗粒异物的作用,魁蚶感染病原菌后白细胞增多并表现炎症。研究表明,魁蚶血细胞在应对外界的免疫刺激时,能作出系统免疫应答,且血细胞免疫分工明确,以抵御外界不良刺激。


大鳞鲃幼鱼氨基酸需要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体质量为(11.29±0.07)g的健康大鳞鲃,共分2个处理组(蛋白饲料组和无蛋白饲料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鱼。根据试验前后鱼体氨基酸变化分别得到大鳞鲃日增加氨基酸和日维持氨基酸需要量,并根据两者之和得到氨基酸日需要量。结果表明:1)从大鳞鲃生长状况看,与蛋白饲料组相比,无蛋白饲料组鱼体末质量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降低(P<0.05)。2)从体成分变化情况看,与蛋白饲料组相比,无蛋白饲料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3)如大鳞鲃饲料蛋白水平为43%,饲料利用率为90%,日投饵率为3%,大鳞鲃氨基酸日需要量为(mg/100g):苯丙氨酸25.54,蛋氨酸15.80,精氨酸36.08,赖氨酸53.76,亮氨酸49.95,苏氨酸25.05,缬氨酸25.99,异亮氨酸25.33,组氨酸19.94;大鳞鲃饲料中氨基酸含量为(g/100g):苯丙氨酸0.85,蛋氨酸0.53,精氨酸1.20,赖氨酸1.79,亮氨酸1.67,苏氨酸0.84,缬氨酸0.87,异亮氨酸0.84,组氨酸0.66。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高效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水生生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诺拉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IHNV是该属代表种[1]。IHNV病毒粒子含有一条全长约为11 kb的线状、反义、单股RNA。其基因组从3′端至5′端依次编码6个蛋白:核蛋白(N)、磷蛋白(P或者M1)、基质蛋白(M或者M2)、糖蛋白(G)、非结构蛋白(NV)和聚合酶蛋白(L)[2—4]。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极其严重的鱼类疾病,一旦病毒侵入鱼体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繁殖于鱼体的各个器官。IHNV的传染途径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一旦感染,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聚合酶蛋白 RT-PCR检测


哲罗鱼胚胎至仔稚幼鱼期主要免疫指标和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
《淡水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至仔稚幼鱼期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哲罗鱼胚胎至仔稚幼鱼期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鱼体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显示,ACP、AKP和GSH随发育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在受精35 d,即出膜期都出现一个高峰值;SOD和CAT在整个发育期间活性接近于0;MDA含量随时间增加持续升高。表明在哲罗鱼早期发育阶段,鱼体随发育时间的延长受到的过氧化损伤持续加重。
关键词: 哲罗鱼(Hucho taimen) 胚胎 仔稚幼鱼 免疫指标 抗氧化酶


泥鳅低温无水保活技术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了确定泥鳅最佳无水保活温度,比较了0、5、10℃下无水保活9 d泥鳅的成活率变化,以及7 d内机体的O2消耗量、CO2释放量、肌糖原、血清皮质醇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为泥鳅最佳无水保活温度,第7天时,成活率为100%.无水保活过程中,5℃组O2消耗量与CO2释放量均显著低于10℃组,高于0℃组;各组肌糖原含量逐渐递减,而5℃组肌糖原含量显著低于10℃组,高于0℃组;各组血清皮质醇含量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5℃组与0℃组较接近;各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


镧/铝改性沸石的磷释放条件及再生能力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将磷吸收饱和的镧/铝改性沸石分别放入pH为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的溶液中,研究了镧/铝改性沸石的最佳磷释放条件,并在最佳磷吸附和最佳磷释放条件下研究了镧/铝改性沸石的再生能力。结果表明,当pH变化在2~13时,镧/铝改性沸石的磷释放量和释放百分比随pH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其中:pH为2和12~13时的磷释放率较高,在76%以上,且pH13时的释放率最大,为98.2%;而pH在3~11时,磷释放率较低,在30%以下,且pH6时的释放率最小,为1.7%。表明强酸或强碱环境有利于镧/铝改性沸石中磷的释放。对镧/铝改性沸石再生能力的研究显示,经过4次再生后,镧/铝改性沸石的磷吸附量和再生能力分别为2.367、2.336、2.312、2.253mg·g-1和96.7%、95.5%、94.5%、92.1%,虽然吸附剂的磷吸附能力随再生次数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经过4次再生后,其对磷的吸附能力仍保持在92%以上,表明镧/铝改性沸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再生能力。


食品中铝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3
摘要: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席专家委员会(JECFA)第67次会议对食品中铝暴露的风险评估报告为主要依据,分析了铝的毒性,给出了铝及其铝化合物毒性的综合评价。指出JECFA推荐铝的健康指导值为人体每千克体质量每周可容许摄入量为1.0mg/kg。由于不同形态铝的毒性相差甚远,因此测定总铝意义不大。特别是对于水产品及其制品,铝主要以稳定的、不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有机铝形态存在,而毒性较高的无机可溶态铝占总铝的百分比<5%。因此,分析铝在食物中的具体形态,对探讨铝的毒理学行为、生物利用率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铝 食品 风险评估 每周耐受摄入量 JECFA 健康指导值


碳酸盐碱度胁迫下鲤鱼氨排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生物技术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鱼(Cyprinus carpio)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且具有一定的盐碱耐受性,可以在偏碱水体中存活生长。为了了解其对不同碱度的耐受性,以及在碱胁迫环境下的基因表达变化,以鲤鱼为试验材料,使用一定pH值不同碳酸盐碱度水对其进行胁迫试验。选取鱼类氨排泄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Rhesus血型相关糖蛋白基因(Rhesus blood group-associated glycoprotein,Rh),水通道蛋白基因(Aquaporin,AQP),催乳素基因(Prolactin,PRL),碳酸酐酶基因(Carbonic Anhydrase,CA),Na~+/K~+转运ATP酶基因(Na~+/K~+ transporting ATPase,NKA),钠氢交换体基因(sodium hydrogen exchanger,NHE)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在不同碱度下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上述基因随着碱度的升高在鳃、肠和肾3个组织中的总体表达水平较淡水对照显著升高,说明鲤鱼在碳酸盐碱胁迫条件下与氨排泄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这些基因具有一定的空间表达差异性,具体结果为:胁迫过程中主要在鳃中表达的基因为AQP3A、PRLRA、NHE7,在肾中表达的基因为PRL,在肠中表达的基因是RHAG、RHBG2、RHCG1。这些基因在碱胁迫环境下的表达变化为解析鱼类体内渗透压调节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