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菜心与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农田的生态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镉低积累型菜心碧绿粗苔和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间作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在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农场进行了模拟控制试验,分别采集菜心、东南景天在单作和间作时的根际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可显著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其中东南景天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79.05%和50.00%,菜心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则分别提高了110.96%和125.00%;间作使东南景天地上和地下部的镉含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7.61%和70.73%,但菜心地上部的镉含量较单作降低了27.21%;东南景天茎叶储存Cd的主要亚细胞结构为液泡中的细胞液,占比高达90%,远高于细胞器与细胞壁中的Cd含量;间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的pH,相较于东南景天、菜心单作时的pH分别增加了0.39、0.28个单位;间作降低了菜心根际土镉的有效性,较单作低19.23%;另外,间作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和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中放线菌数量比菜心、东南景天单作时分别增加了27.95%、24.28%,蔗糖酶活性则分别提高了164.89%、88.48%。同时,通过计算可知间作的东南景天土壤镉提取率是单作的1.88倍。综上所述,镉低积累型菜心与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间作,不仅可提高菜心生产的安全性,而且增加了东南景天对土壤镉的提取效率,是一种经济、有效且风险较低的边生产边修复的模式。

关键词: 菜心 东南景天 间作 生态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对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研究取得的进展有更直观、系统、深入的了解,梳理已鉴定的辣椒核雄性不育(NMS)基因及部分NMS基因分子标记开发,重点阐述近年来核雄性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探究工作;同时回顾辣椒胞质雄性不育(CMS)相关的线粒体不育基因及其关联分子标记和CMS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开发,重点概述近年来恢复基因精细定位研究取得的进展。研究指出,精细定位NMS基因,明确候选基因并开发功能标记是辣椒NMS研究的重点,既能为探明辣椒NMS机理奠定基础又可为育种提供高效利用的分子标记。而CMS相较于NMS更为复杂,表现在遗传机制多样且更易受环境影响等方面,因此,从对CMS育性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到基因克隆以及功能研究并探明CMS分子机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 辣椒 核雄性不育 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升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酸是猪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饲料原料中含量少和易缺乏的成分之一,对动物健康生长和饲料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纤维以及蛋白质自身结构等都会影响氨基酸消化率,而不同加工工艺可以消除或减弱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改善氨基酸在猪胃肠道的消化率。本文主要综述了粉碎、挤压膨化、制粒、酶解、发酵、菌酶协同和加热等加工工艺对猪饲料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

关键词: 加工工艺 氨基酸 消化率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32份甘薯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以132份甘薯地方种质为材料,对其表型性状、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32份甘薯地方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5.84%,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为6.33μg/g,最高为59.90μg/g,SSR分子标记的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5、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3,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态性。进一步的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这132份甘薯地方种质可分为5个亚群。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84%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16%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综上所述,中国的甘薯地方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种质之间的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亚群内部。这对于中国甘薯地方种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关键词: 甘薯 表型性状 SSR分子标记 类胡萝卜素含量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地方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余甘子斑点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种类,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为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科学诊断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余甘子产业园种植基地采集发生斑点病的余甘子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余甘子斑点病病果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基于多基因(ITS、TUB和EF1-α)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病原菌菌株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评估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余甘子病果中分离出1株病原真菌菌株PE3,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余甘子斑点病致病菌,其形态特征与间座壳菌Diaporthe phoenicicola相似,且其ITS、TUB和EF1-α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与D.phoenicicola聚在同一分支。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7,最适生长碳源为甘油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450 g/L咪鲜胺乳油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浓度(EC50)为0.019 mg/L;其次是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0.023、0.124和0.194 mg/L;而2%春雷霉素水剂对菌株PE3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402.336 mg/L。【结论】间座壳菌D.phoenicicola是引起余甘子果实斑点病的病原菌,450 g/L咪鲜胺乳油、8%氟硅唑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能有效防治余甘子果实斑点病,可在余甘子种植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余甘子 果实斑点病 间座壳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饵剂投放站对田间红火蚁的饵剂搬运量及防控效果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饵剂诱杀是防控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利用一种新型饵剂投放站(简称饵剂站)对比分析红火蚁工蚁对0.08%茚虫威杀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并使用5 g/巢、10 g/巢、20 g/巢3种剂量的饵剂对田间红火蚁蚁巢进行单蚁巢处理,评价饵剂站对田间红火蚁的饵剂搬运量及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0.08%茚虫威饵剂及其载体的搬运量少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的搬运量。施药24 h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站内和直接撒施的0.08%茚虫威饵剂搬运量分别为14.84±3.18 g和17.71±5.88 g,差异不显著。使用饵剂站施用10 g、20 g饵剂处理28 d后,工蚁减退率、蚁巢减退率、蚁群级别降低率和综合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与直接撒施处理方式均无显著差异。虽然饵剂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红火蚁工蚁对饵剂的搬运量,但却不影响对红火蚁的防控效果,基于其防雨、防潮的优点,饵剂站可显著延长红火蚁防控的窗口期。

关键词: 红火蚁 饵剂 饵剂投放站 搬运量 防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晚杂交稻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和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揭示华南晚籼杂交稻叶片SPAD值一般配合力及遗传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华南杂交水稻的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以华南地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3个籼稻不育系和6个籼稻恢复系配置了18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不同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杂种及其亲本叶片SPAD值移栽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于幼穗分化期(栽后43或50 d)达到最低点,始穗期(60 DAT)后快速下降.不同组合以及同一组合在不同发育时期叶片SPAD值存在较大差异.灌浆结实期至蜡熟期,'荣丰A'、'五丰A'、'华占'和'广恢308'及其相应组合叶片SPAD值下降较快,而'明恢63'和'桂99'及其相应杂交组合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SPAD值,并与亲本SPAD值一般配合力的动态变化相一致.除分蘖始期叶片SPAD值以特殊配合力为主外,达70.76%,其余发育阶段叶片SPAD值均以一般配合力起主导作用.杂种叶片SPAD值在生殖生长阶段的遗传力(21.90%~63.89%),显著高于其营养生长阶段的遗传力(8.02%~14.79%);其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性或/和上位性效应,始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的显性或/和上位性效应增大,达18.37%和22.02%.发育前期和中期,叶片SPAD值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后期则较大地受到环境条件影响.

关键词: 杂交稻 SPAD值 一般配合力 遗传效应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呼吸测热装置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呼吸测热装置的不断发展,不仅可应用于畜禽能量代谢,也在反刍动物温室气体测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呼吸测热装置的研究概况、呼吸面罩及呼吸室等的设计原理、装置构造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应用情况,以期为畜禽能量代谢测定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呼吸测热装置 呼吸面罩 呼吸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FTSV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及其通过抑制宿主蛋白泛素化修饰实现免疫逃逸的调控机制

病毒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感染可造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SFTS重症患者大多与SFTSV引起非正常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这些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包括多种炎症和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并激活随后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感染细胞的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是由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接头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组成的细胞内信号通路所介导的。这些途径受复杂的翻译后修饰网络的严格调节,其中大量的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使这些修饰可逆且高度动态。这些酶的调控作用可以增强固有免疫反应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也可以抑制其过度活化以避免病理性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SFTSV引起的早期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及其复杂调控机制,为后续针对SFTSV的药物开发和免疫病理学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固有免疫 IFN-Ⅰ型信号通路 泛素化 去泛素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对龙眼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干燥温度结合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龙眼,研究干燥条件对龙眼干燥特性、色泽、复水性、抗氧化活性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能显著缩短干燥时间,提升干燥龙眼品质.与单一热泵干燥相比,间歇红外辅助干燥的时间可缩短25%~28.6%,复水比增加2.65%~8.21%;间歇红外辅助干燥龙眼总色差值较单一热泵干燥明显降低,色泽均匀性提升,FRAP铁离子还原力显著提高4.42%~17.95%;干燥使龙眼挥发性成分中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种类或含量增加,香叶基丙酮、正辛醇、癸酸乙酯等特有挥发性物质仅在间歇式红外辅助干燥龙眼中测得,表明间歇式红外辅助能有效丰富龙眼干的香气种类.结论:60℃热泵条件下每5 min辅助红外2 min是间歇式红外辅助热泵干燥的最优处理条件,有利于龙眼干的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形成.

关键词: 间歇式红外 热泵干燥 龙眼 品质 挥发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