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的截短表达及其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大量表达坦布苏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并建立一种可检测坦布苏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试验首先将去除跨膜域的截短坦布苏病毒E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利用His标签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然后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鸭待测血清为一抗、HRP标记兔抗鸭IgG为二抗,通过反应条件[抗原包被质量浓度、抗原包被条件、封闭液、封闭时间、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液、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度、一抗(待测血清样品)孵育条件、二抗稀释度、二抗孵育条件和显色条件]的优化和临界值的确定建立间接ELISA方法;最后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并通过临床样品检测比较该方法与Western-blot方法的符合性。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大小为1 227 bp的坦布苏病毒截短E基因,经双酶切与测序验证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E-tr。诱导后的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9 ku并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条带单一,可与鸭源坦布苏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建立的ELISA方法优化后的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5μg/mL,抗原包被条件为4℃过夜,封闭液为2%BSA,封闭时间为60 min,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液为1%BSA,一抗(待测血清样品)稀释度为1∶800,一抗(待测血清样品)孵育条件为37℃、30 min,二抗稀释度为1∶7 500,二抗孵育条件为37℃、90 min,显色条件为37℃、10 min,阴阳临界值为0.368;仅可检测出鸭源坦布苏病毒阳性血清,无法检测出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新城疫病毒、禽腺病毒、禽流感病毒、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待测血清最高稀释度为1∶3 200(Western-blot方法待测血清最高稀释度仅为1∶1 600);批次内重复变异系数(CV)为1.7%~4.7%,批次间重复CV为1.4%~5.7%;对137份临床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为81.7%,与Western-blot方法比较样品阳性率较高,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6%。说明成功表达了坦布苏病毒截短E蛋白,并建立了一种特异性良好、敏感性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可检测坦布苏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E蛋白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抗体


改进的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饲料中的环匹阿尼酸
《色谱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离检测,建立了饲料中真菌毒素环匹阿尼酸(CPA)的快速分析新方法。详细优化了UPLC-MS/MS分离检测条件和影响CPA回收率的QuEChERS条件,优化后的分析方法如下:1.0 g饲料加入2 mL水和4 mL 0.5%乙酸乙腈溶液进行提取,再加入提取盐包(0.4 g氯化钠和1.6 g无水硫酸镁),离心分层后,取1 mL乙腈提取液,加入150 mg无水硫酸镁和50 mg C18吸附净化,上清液进行UPLC-MS/MS分离检测;采用Waters HSS T3柱(100 mm×2.1 mm, 1.8μm),以含0.5%甲酸的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定量。CPA在2~200 n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良好(r=0.999 5),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6和2μg/kg,饲料中CPA在10、100、50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0.1%~78.5%,日内RSD为4.1%~5.8%,日间RSD为6.1%~7.2%。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饲料样品中CPA的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将改进的QuEChERS方法应用于饲料中CPA的提取净化,为饲料中CPA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技术。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环匹阿尼酸 饲料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糖饮食诱导秀丽线虫衰老的分子机制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高糖饮食对衰老影响的分子机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探究高糖饮食对秀丽线虫体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糖饮食造成线虫体内4 183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此外,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表明,高糖处理后线虫差异表达基因在衰老、未折叠蛋白反应、压力应激响应、自噬、转移酶活力、催化酶活力、热休克蛋白连接等方面显著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在线虫寿命调节途径、自噬调节、丙酮酸代谢、FOXO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谷胱甘肽代谢、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也显著富集.通过对相关差异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发现高糖会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热应激抗性和抗氧化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阐释高糖饮食对寿命及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预制乌鳢鱼片的微波熟化工艺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该实验以预制乌鳢背部肌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160、320、480、640和800 W的微波功率加热处理下温度分布、熟化度、感官评分、质构及水分子分布的变化,优化预制鱼片的微波熟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160、320、480、640和800 W下鱼肉在70~80℃之间鱼肉已完全熟化,通过熟化度、感官评价确定不同微波功率由低到高相应的最佳熟化时间分别在8、6、4、3和2 min,其对应最小剪切力为67.85、51.9、63.70、71.39、66.44 g。随着样品表面温度不断升高,肌肉蛋白变性,肌肉对水的束缚能力下降,自由水比例不断升高,鱼肉的剪切力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合熟化度、感官评分、质构分析和水分子分布的结果,640 W处理3 min,鱼肉完全熟化,剪切力最高,其鱼肉嫩度最受欢迎,感官评分最佳,为预制乌鳢鱼片最适微波熟化参数。


纳米二氧化硅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农化市场十日讯 》 2024
摘要:在现代农业中,农药是减少植物病虫害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大部分化学合成农药存在生物毒性、抗药性和环境危害性等问题,而且传统农药剂型有效利用率偏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型高效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滥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纳米材料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植物病虫害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其独特的表面特性和小尺寸效应,以及新颖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有助于克服现有农药产品的许多固有限制.在各种类型的纳米材料中,纳米二氧化硅因其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好、表面易修饰、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纳米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及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并对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纳米二氧化硅在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植物病虫害 化学农药 纳米二氧化硅 化学合成农药 现有农药 农业生产效率 农药剂型 有效利用率


不同预处理和干燥方式下养心菜粉色泽、功能成分和抗氧化性水平的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养心菜的加工适用性,拓展其利用途径,采用未预处理(Untreated,UT)、沸水漂烫(Boiling Water Blanching,BWB)、沸水+护色漂烫(COLOR Protection+Water Blanching,CPB)、蒸汽漂烫(Steam Blanching,SB)与冻融(Freeze-Thawing,FT)五种预处理方式处理后,分别进行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HP),得到UT HP、UT HA、BWB HP、BWB HA、CPB HP、CPB HA、SB HP、SB HA、FT HP及FT HA 10种养心菜粉,比较不同预处理方式和干燥方式下养心菜色泽、功能成分及抗氧化能力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UT HP没食子酸和山萘酚含量最高,但色泽差、叶绿素含量较低,干燥时间长;CPB HP的干燥时间短,Vc含量最高,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水平,但没食子酸含量较低;SB HP总酚、总黄酮、槲皮素含量最高,其他品质指标介于中间;FT HP养心菜具有最好的色泽、最高的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含量,但总酚、总黄酮、槲皮素、山萘酚以及抗氧化水平低.从主成分分析来看,BWB HP、CPB HP、SB HP和BWB HA、CPB HA、SB HA的养心菜品质分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UT HP、FT HP、UT HA、UT HA和其有明显差异.该文综合比较了养心菜不同预处理及干燥方法的优劣,在养心菜下游的功能性食品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干燥方法.


隐性白羽鸡新品系选育及其配套利用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个体选择与家系选择方法,以生长性能和产蛋性状为主选指标,对隐性白羽鸡基础群进行选育,建立了隐性白羽鸡新品系,再利用隐性白羽鸡新品系作为母本进行二系配套,并测定其性能。结果表明,通过4个世代的选育,隐性白羽鸡新品系初生重降低2.9 g,公鸡15周龄体重降低486.0 g,43周龄体重降低562.9 g;母鸡15周龄体重降低334.6 g,43周龄体重降低404.5 g,开产日龄提前了5.2 d,43周产蛋数提高6.7个。以隐性白羽鸡新品系作为母本的二系配套J×W组的屠宰性能和体尺指标均优于Y×W组。隐性白羽鸡新品系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产蛋性能和体重均得到较大改善,杂交配套效果良好。


不同水稻品种和施锌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对锌肥的响应效果以及锌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差异。【方法】分别于2019和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具体如下:2019年开展第1个田间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施用锌肥的响应效果。选取了虾稻一号、虾稻二号、润香玉和隆两优3463等4个水稻品种,设置不施锌(CK)和施锌(+Zn)两个处理,以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施用锌肥响应效果的差异。2020年开展第2个田间试验,旨在探究锌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在2019年试验基础上,选择虾稻一号和隆两优3463两个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继续开展后续研究,设置不施锌(S0F0)、土壤施锌15 kg·hm-2(S1F0)、土壤施锌30 kg·hm-2(S2F0)、开花期叶面喷施0.5%ZnSO4(S0F1)、土壤施锌15 kg·hm-2+开花期喷施0.5%ZnSO4(S1F1)、土壤施锌30 kg·hm-2+开花期喷施0.5%ZnSO4(S2F1)6个处理,以探究不同施锌方式对两种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试验1中,不同品种水稻对施用锌肥的响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施锌后,虾稻一号、虾稻二号、润香玉和隆两优3463等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分别增加4.4%、11.6%、7.9%和4.8%,其增产效果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与CK相比,4个水稻品种施锌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平均增加了19.8%、3.9%、9.9%和24.0%,结实率分别平均增加了5.4%、9.7%、6.7%和4.0%。此外,4个水稻品种施锌处理的糙米植酸与锌摩尔比分别平均降低了24.3%、30.9%、21.3%和37.2%,精米植酸与锌摩尔比分别平均降低了29.5%、32.4%、33.9%和35.3%。试验2中,不同施锌方式对虾稻一号和隆两优3463产量和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施锌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叶面喷锌,且在土壤施锌的基础上配合叶面喷锌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与S0F0相比,S0F1、S1F0、S1F1、S2F0和S2F1处理的虾稻一号产量分别提高了12.1%、14.1%、17.2%、22.2%和29.3%,隆两优3463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0%、10.1%、15.2%、28.3%和31.3%。不同施锌方式对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且两个水稻品种的籽粒锌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叶面喷施对籽粒的锌强化效果明显优于土壤施用,隆两优3463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高于虾稻一号。【结论】筛选高产富锌的水稻品种(隆两优3463),并采用合理的锌肥施用方式(土施30 kg·hm-2+开花期叶面喷施0.5%ZnSO4),可实现水稻增产和稻米锌营养强化的目的,助力水稻增收提质。
关键词: 水稻品种 锌肥 施用方式 产量 籽粒锌有效性 锌营养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