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区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
《统计与决策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γ射线辐照对大米食用品质及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对大米的影响,采用质构仪、快速黏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流变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大米的食用品质及大米淀粉的理化特性、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食用品质方面,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辐照处理显著降低了大米加热吸水率、体积膨胀率、米汤pH值、米汤固体溶出物含量及米汤碘蓝值(P<0.05);与未经辐照的米饭相比,较高剂量的辐照导致米饭的总色差(ΔE)升高,在10 kGy时,ΔE为12.53,表现出明显的色泽变化;辐照对米饭硬度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在淀粉理化特性方面,大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回生值、糊化焓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辐照减小了淀粉的刚性、弹性、相对结晶度及有序度,其中,大米淀粉的结晶度由23.68%降低至15.69%。蒸煮指标、米汤性质、ΔE、质构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较高辐照剂量会降低大米的食用品质。辐照处理后的大米淀粉中慢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的含量上升,在4 kGy辐照处理下,抗性淀粉质量分数增加至20.22%;与对照组相比,辐照处理降低了淀粉的水解率。综上可知,γ射线辐照主要通过影响淀粉晶体结构,达到改善其糊化和流变学特性、抑制淀粉消化率的目的,但大米不宜进行较高剂量辐照处理。本研究可为辐照大米及其制品的制作及淀粉的改性提供理论指导。


响应面法优化梨黑斑病生防链霉菌SZF-179发酵培养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链格孢引起的梨黑斑病是梨树生长及采后贮藏过程中的重要病害,其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杀菌剂,亟需开发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菌剂。我们前期筛选获得的奥唐纳链霉菌Streptomyces odonnellii SZF-179菌株对梨黑斑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为提高其发酵水平,探究其在梨黑斑病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潜力,采用响应面法对该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摇瓶发酵条件、最适碳氮源与无机盐组合,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菌株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的3个显著因子:麦芽糖、酵母膏和碳酸钙;再结合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法拟合显著因子与菌株发酵上清液抑菌率的非线性方程求解,得到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其组成为麦芽糖15.86 g/L、土豆淀粉10.00 g/L、酵母膏8.15 g/L、芝麻粕5.00 g/L、硫酸铵0.50 g/L和碳酸钙0.20 g/L。此模型预测发酵液上清液50倍稀释液抑菌率为70.39%,验证值为70.51%,预测值与验证值之间吻合较好,较优化前发酵液上清液50倍稀释液抑菌率(30.70%)提高了约1.3倍。优化后发酵培养物对梨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61.21%,并使梨树的落叶率降至14.56%,显著低于对照的44.25%。本研究为新型绿色高效梨黑斑病生物杀菌剂产品的研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链霉菌 梨黑斑病 发酵培养基 优化 响应面法 抑菌活性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施用效果,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普通复合肥,氮肥分次施用)(FFP)、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一次性施肥)(T1)、等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2)、90%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3)、80%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氮肥分次施用)(T4)共6个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62.7%~68.5%)均高于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31.5%~37.3%);各处理的实际产量表现为T2>T1>FFP>T3>T4>CK,与FFP处理相比,T2和T1处理增产6.6%和2.2%,T3和FFP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成熟期各处理水稻植株地上部氮素和磷素吸收积累量在籽粒部分占比达到65%和70%以上,与FFP处理相比,T1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9%和12.9%、0.9%和3.2%、0.9和3.2 kg·kg-1,T2处理氮磷肥吸收利用率、氮磷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6%和1.6%、2.6%和9.6%、2.6和9.6 kg·kg-1,T3和T4处理与FFP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提高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率,在氮磷钾总养分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更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磷吸收,在氮肥分次施用情况下,有机无机复混肥增产效果更明显,适当减肥不会降低水稻产量,还可以减少稻田养分残留。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吸收 干物质积累


阳江市淡水鱼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绿色科技 》 2024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阳江市农产品高质量建设,促进淡水鱼产业发展,通过对阳江市淡水鱼产业实地调研及收集到的资料,从育种、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深入分析了阳江市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短板。认为产业竞争力不足、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投入欠缺和产业整合力度不够是制约阳江市淡水鱼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集约化养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增加技术培训、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建设产业专业合作组织、接入市场金融工具等对策建议,为推动阳江市淡水鱼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鸡滑液囊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弄清湖北省某蛋鸡场180日龄鸡群出现呼吸道症状和产蛋率下降的病原,采集病料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用形态学观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鉴定,并用鸡胚感染试验对分离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病原分离鉴定结果仅滑液囊支原体阳性,镜检观察到典型的"煎蛋样"菌落;16S rRNA序列与已报道的滑液囊支原体的具有高度同源性;鸡胚感染试验显示,分离株导致鸡胚发育迟缓,胚体弱小,从弱小胚体内可再次分离出滑液囊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滑液囊支原体分离株对泰妙菌素、四环素和盐酸克林霉素敏感.结果表明,从产蛋下降的鸡群中成功分离到1株滑液囊支原体,为临床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硒对硼毒害下萝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在明确不同浓度硒和硼对萝卜幼苗生长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硒对硼毒害下萝卜幼苗生物量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旨在为减轻萝卜幼苗硼毒害提供技术支撑。以‘雪单1号’萝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硒浓度(0、2.5、5、7.5、10μmol/L)和5个硼浓度(0、125、250、500、750μmol/L),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硒和硼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2个硼处理(250、500μmol/L),通过叶面喷施清水和适量硒(5μmol/L),研究适量硒对硼毒害下萝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萝卜幼苗鲜重随叶面喷施硒和硼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萝卜幼苗适宜的硒喷施浓度为5μmol/L、叶面喷施硼浓度为500μmol/L时,萝卜幼苗出现中毒症状;与正常施硼(250μmol/L)相比,硼毒害(500μmol/L)显著降低了萝卜幼苗干物质重,增加了硼含量和硼累积量,降低萝卜幼苗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增加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叶面喷施适量硒(5μmol/L),与无硒处理相比,硼毒害处理萝卜幼苗硼含量、硼累积量分别降低40.06%、37.36%,幼苗POD、CAT、APX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14.82%、17.45%、18.05%,非酶抗氧化物GSH、抗坏血酸(ASA)含量分别增加13.89%、5.88%,H2O2、MDA含量分别降低28.43%、20.45%。适量硒可以提高萝卜幼苗抗氧化作用,降低活性氧累积,减轻过量硼对萝卜幼苗产生的毒害,扩大植株对硼的适应范围。


优化施肥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实现鲜食型甘薯提质增效,本试验以'烟薯25'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肥、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4个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及'烟薯25'的产量效应、干物质分配、氮磷钾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施肥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显著提升'烟薯25'的单薯重和鲜薯产量,促进生物产量向甘薯块根转运及干物质向块根分配,提高茎叶、块根及总生物量的氮、磷、钾积累量,且氮、钾的产块根效率和收获指数较习惯施肥均有显著性提高.
关键词: 提质增效 ’烟薯25’ 优化施肥 土壤养分 氮磷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