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特早熟红肉油桃优系-4-58-2

中国果业信息 2024

摘要:“4-58-2”油桃是以“枣油桃”为母本,“早仙红”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特早熟红肉油桃优系。果实近圆形,较对称,果顶圆平,缝合线较浅。平均单果重71.39 g,最大可达105 g以上。果皮底色白色,完熟后果面90%着暗红色,茸毛无,果皮难剥。果肉鲜红色,肉质硬溶质,汁液中,风味甜,有香气等。可溶性固形物8%~10%,可滴定酸含量0.27%,花青素含量27.82 mg/kg,黏核,鲜食品质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小绿叶蝉的效果评价

湖北植保 2024

摘要:采用不同剂量的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和30 mL/667m~2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均达80%以上;根据农药减量化控害的原则,在实际应用推广中,推荐使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30mL/667m~2;在大发生时期,可选用10%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40 mL/667m~2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更佳。

关键词: 10 氟啶虫酰胺·甲维盐悬浮剂 茶树 茶小绿叶蝉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烤烟生产投入间接碳排放分析-以湖北省恩施州烟区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24

摘要:以湖北省恩施州烟区为例,通过生产调研与数据统计,对烤烟不同生产阶段(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采后烘烤期)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间接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烤烟生产过程中主要碳源的碳排放量表现为烘烤能源>电力>农膜和肥料>农药、机械油耗和人工;采后烘烤期的碳排放量最大,大田生长期的次之,育苗期的最小;在大田生长期,不同肥力和不同种植规模烟田的碳排放总量有所差异,其中由肥料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最大;按照烤房类型划分,烤烟整个生产过程的间接碳排放量表现为燃煤型烤房(5167.80 kg C/hm~2)>生物质能源型烤房(2256.75 kg C/hm~2)。恩施州烤烟生产中间接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烘烤能源、电力,其次为农膜和肥料。因此,用生物质燃料全面替代煤炭作为烘烤能源是烤烟生产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恩施 烤烟 生产投入 碳排放系数 间接碳排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中低产稻田产能提升应用,在湖北当阳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常规施肥(T1)、常规复合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2)、有机无机复混肥(T3)、生物炭基肥(T4)、水稻专用配方肥(T5)及不施肥(CK)共6个处理,在同等施肥量下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呈现为T4>T5>T3>T2>T1>CK,与T1处理相比,T2~T5处理分别增产4.27%~19.27%;在相同施氮处理下,T2~T5处理氮素累积量较T1处理增加了4.08%~32.03%,T2~T5处理在生产100 kg穗吸氮量、氮肥贡献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较 T1处理分别增加 1.96%~9.15%、11.26%~44.86%、4.26%~19.27%、16.23%~72.79%、7.80%~61.22%;在相同施磷处理下,T2~T5处理磷素累积量较T1处理增加了 4.60%~26.67%,T2~T5处理在生产100 kg穗吸磷量、磷肥偏生产力、磷肥表观利用率较T1处理分别增加4.28%~19.27%、3.33%~10.00%、12.48%~71.90%.在氮磷钾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合且具有缓释性的肥料进行基施,分蘖肥合理配施,既能提高养分吸收利用率,还可以增加水稻产量.

关键词: 不同肥源 水稻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吸收 生物炭基肥 氮肥偏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离核油桃优系-4-24-1

中国果业信息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堰猕猴桃溃疡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试验

中国南方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的猕猴桃溃疡病严重影响了各地猕猴桃的生长。为明确鄂西北猕猴桃溃疡病病原形态及生物型,筛选合适的杀菌剂,探索避雨栽培对病害的控制效果,为防治病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及生物型,使用抑菌圈法筛选15种杀菌剂对其抑制效果,调查避雨栽培和露天不同情况下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16S rDNA及特异性引物鉴定到的菌株K-2为Pseudomonas syringae,生物型为biovar 3。室内毒力测试筛选到7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有抑制效果,避雨栽培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58.06%,通过在避雨栽培下施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防治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效果高达83.87%,说明避雨栽培对猕猴桃溃疡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猕猴桃溃疡病 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避雨栽培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储藏过程中稻谷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进展

中国粮油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风味劣变是影响稻谷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问题.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与酶活力变化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稻谷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酶活力变化的研究概况,重点讨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香气贡献及前体物质.稻谷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烃、醇、酚、醛、酯、酮、杂环类7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对稻谷整体风味影响最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多、种类最丰富.除酚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和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无规律变化外,其余几类化合物的含量、种类均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稻谷储藏过程中风味劣变主要是脂质经脂肪酶(LPS)水解、脂肪氧化酶和脂氧合酶(LOX)氧化成己醛、丙二醛、异戊醇、糠醇等化合物造成的.稻谷储藏过程中,脂肪水解酶、脂肪氧化酶和LOX活性增加后下降,蛋白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储藏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酶活力的变化是减缓稻谷陈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稻谷储藏 陈化 风味物质 酶活力 挥发性化合物 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JJYY防控土传病害效果评价及其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抗菌成分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土传病害是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限制因子,在我国蔬菜和中药材上发生日趋严重,引起严重的连作障碍。生物防治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的】明确对土传病原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菌株JJYY的种类及其防控效果和主要抗菌产物,为新型生物农药开发奠定基础。【方法】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技术鉴定菌株JJYY。分别利用比浊法和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该菌提取物对4种土传病原细菌和5种土传病原真菌的EC50,利用盆栽试验评价对番茄青枯病等病害的防控效果。利用二代Illumina NovaSeq与三代PacBioSequel相结合测序技术对菌株JJYY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PGAP等软件进行基因注释等分析,利用反相制备液相色谱和质谱初步分离鉴定抗菌物质。【结果】菌株JJYY是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该菌提取物对4种土传细菌和5种土传真菌的EC50分别为0.940-1.092 mg/mL和2.733-3.678 mg/mL。对番茄青枯病、菊花根腐病和辣椒枯萎病的最高防效在80.00%-87.74%之间,与化学药剂链霉素或噁霉灵无显著差异(P>0.05)。该菌基因组大小为3 929 792 bp,编码3 895个基因,与B. velezensis JS25R和B. subtilis 168具有3 445个和2 997个同源编码基因。预测该基因组共有12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功能基因簇。从该菌株提取物中共分离出9种抗菌组分,其中2个初步判定为已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actin D和7-O-malonyl-macrolactin A。【结论】菌株JJYY是一株对土传病原细菌和真菌病害均有较高防效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该菌基因组与已知贝莱斯芽孢杆菌不同,并产生多种已知和未知的抗菌物质,继续深入分析鉴定其抗菌物质和抗菌机制将为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农药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土传病害 青枯病 抗菌活性 反相制备液相色谱 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曲复合营养米制备工艺及其食味品质研究

粮食与油脂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红曲复合营养米.以莫纳克林K含量和感官得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参数,利用电子舌和电子鼻对产品食味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挤压四区温度为90℃、螺杆转速为120 r/min、喂料速度为8 kg/h时,得到的红曲复合营养米的感官得分及莫纳克林K含量最高.随着功能性红曲米粉添加量的增加,红曲复合营养米的食味品质有明显区别.以籼米粉质量为基准,当功能性红曲米粉添加量为2.0%时,红曲复合营养米在鲜味和咸味上指数适中,且苦味、涩味指数较低,能够赋予产品更佳的食味品质.

关键词: 复合营养米 功能性红曲米粉 莫纳克林K 电子鼻 电子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壳源多肽酶解条件的优化及其抗冻活性和作用机制的探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4

摘要:目的 优化从虾壳中提取多肽的酶解条件,并探究虾壳多肽的抗冻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小龙虾虾壳为原料,使用复合酶酶解提取多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虾壳最佳酶解条件。以面包酵母菌为抗冻测试对象测试其抗冻能力。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虾壳多肽的组成进行鉴定,基于多肽的理化性质和序列,结合抗冻预测平台筛选抗冻肽(antifreeze peptides, AFPs)。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AFPs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酶解温度40℃,底物质量浓度20mg/mL,加酶量12000U,酶比0.33的最佳酶解条件下,多肽提取率达到了70%以上。虾壳多肽中含有1004种肽段,能明显提升酵母菌存活率。从具有抗冻活性且置信度靠前的20条多肽中进一步筛选出了潜在的抗冻肽AFP1、AFP2。AFP2和冰面之间形成的氢键数量为14,部分水分子同时与2个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充当水桥稳定多肽的构象, AFP2与冰之间的结合能为-105.08 kcal/mol,冰结合模拟效果理想。结论 AFPs与冰结合并抑制冰晶生长可能归因于带电荷的亲水性氨基酸残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范德华力等分子间作用力,可开发为有益的冷冻保护剂,用于冷冻食品加工,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抗冻肽 虾壳 肽组学 复合酶解 冰晶生长抑制 分子动力学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