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N~+和Ar~+注入红三叶种子的诱变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离子注入技术是创制植物新种质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离子注入红三叶的诱变效应,以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的N~+(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或5×10~(15) ions·cm~(-2),分别记为N3014、N3015、N5014、N5015)和Ar~+(能量30或50 keV,剂量5×10~(14) ions·cm~(-2),分别记为Ar3014和Ar5014)注入“鄂牧5号”红三叶种子,研究种子诱变后的萌发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通过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花序数、花序小花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花序长度以及花序宽度等农艺性状对诱变单株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红三叶种子表皮具有明显的“灼伤”现象,种皮颜色变成黑褐色。相比于对照,Ar3014处理下发芽率指标值略有提高,处理N3014和N3015的发芽率指标值略有降低,但与对照均差异不显著。N5014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发芽率(P<0.05),比对照低约10%,处理N5015和Ar5014发芽率更是降低超过30%(P<0.05)。注入能量为30 keV的2个N~+处理显著增加了胚根体积和胚根长度(P<0.05)。经离子诱变的种子(M_1代)种植后生产M_2代种子,依次生产M_3和M_4代种子。M_2代植株各性状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表现出更大的性状变异特征,为进一步筛选突变材料奠定基础。50 keV的N~+和Ar~+诱变处理具有更大的诱变效应,但主要是不利突变。红三叶适宜的N~+诱变能量为30 keV,剂量为5×10~(14)~5×10~(15) ions·cm~(-2)。经过4个世代选育,获得8个性状稳定并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M_4代突变体材料,为红三叶诱变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1~2 mm粒级为主,在冬泡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且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土壤>2 mm和>1~2 mm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了19.8%和6.5%,而0.053~0.25 mm团聚体比例则显著下降了9.2%,且>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提高了7.8%、20.6%和37.5%。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2%、34.0%和23.1%,且显著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尤其提高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升了土壤固碳能力。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克氏原螯虾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分布


不同莲藕品种的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中国瓜菜 》 2024
摘要:探究不同莲藕品种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为莲藕品种筛选、加工利用及产品开发等提供支撑。通过测定7个莲藕品种的10个成分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莲藕品种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莲藕营养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大白胖的蛋白质含量(w,后同)(10.50%)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12.13%)最高,鄂莲6号的脂肪含量(0.98%)最高,544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6.35%)最高,八月粉的淀粉含量(65.59%)最高;莲藕整体呈现高淀粉、低脂肪且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脂肪、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累积贡献率达95.172%,可以用这4个主成分来综合评价莲藕营养品质的优劣,并建立莲藕综合营养品质评价模型F=0.692F1+0.308F2;综合得分表明鄂莲5号的品质最佳,小白胖的品质较差。


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剥壳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蒸制和煮制两种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剥壳效果与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克氏原螯虾进行冷水蒸制和煮制,使其中心温度分别达到60、70、80、90℃,测定其剥壳效果,分析虾壳、肉品质的变化.[结果]煮制与蒸制两种方式在中心温度到达80℃以上时,均对克氏原螯虾有松壳效果.其中,煮制使中心温度达到80℃或90℃时,机械和人工剥壳效果均更好,且对克氏原螯虾的品质保留较好.蒸制中心温度达到90℃的克氏原螯虾品质以及色泽较好,但剥壳效果不及煮制中心温度达到90℃者.中心温度达到60℃时,煮制与蒸制的熟化程度较低,剥壳效果较差,克氏原螯虾的壳肉硬度较大,但肌原纤维蛋白含量较高.[结论]结合剥壳效果与壳、肉品质来看,在克氏原螯虾加工中,选择煮制预处理较好,同时应使中心温度达到80℃以上.


核膜孔亚复合物Nup98/Rae1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核膜孔蛋白98(Nup98)和核糖核酸输出因子1(Rae1)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减数分裂成熟的影响。【方法】选择4周龄SPF级雌性昆明小鼠,分离小鼠卵母细胞并进行体外成熟培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卵母细胞中Nup98和Rae1基因表达量;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up98和Rae1共定位情况;利用电转siRNA干扰技术敲低小鼠卵母细胞中Nup98和Rae1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效率,并观察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 GVBD)和第一极体排出(first polar body extruction, PBE)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敲低Nup98和Rae1基因后小鼠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排列情况;利用染色体爬片技术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率。【结果】Nup98和Rae1基因在小鼠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在小鼠卵母细胞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 GV)时期,Nup98和Rae1共定位于核膜边缘;在减数分裂过程中,Nup98和Rae1聚集于染色体动粒上。siRNA干扰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敲低Nup98和Rae1基因后,对另一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双敲Nup98和Rae1基因后,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率无显著影响(P>0.05),小鼠卵母细胞发育9.5 h时的PBE率极显著升高(P<0.01),染色体分离比率和非整倍体率极显著或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Nup98和Rae1基因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参与染色体分离,影响非整倍体的发生,从而影响受精胚胎的发育潜力。
关键词: 小鼠卵母细胞 Nup98 Rae1 体外成熟 减数分裂


矮牵牛花朵大小及相关性状遗传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矮牵牛花朵大小的遗传规律,以大花型和小花型矮牵牛高代自交系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对花朵大小遗传特征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并将F1植株与中花型矮牵牛W115株系进行杂交,验证遗传规律。同时以F2群体为材料,对花径、萼片长、叶片长等2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矮牵牛大花对小花性状符合2MG-A模型,即由2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95.38%;大、小花杂交F1与中花W115进一步杂交,后代出现大花与中花性状分离(1∶1),且中花植株的叶片和苞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大花植株(P<0.01)。大花×小花F2群体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67%~59.93%,平均22.3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部性状、叶部性状以及两者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花径与其他器官大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部分植株性状呈显著负相关。


桃响应葡萄座腔菌侵染的转录组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桃响应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侵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丰光’油桃作为研究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被B. dothidea侵染的桃枝干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到1 46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911个,下调552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GO、KEGG数据库中的数目分别为1 231、255。GO功能分类结果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组成、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三个方面。细胞组成主要包括细胞组分、细胞、细胞器、膜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催化活性、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转运活性、受体活性等;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应激反应、生物调节等。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涉及66个代谢途径,且主要富集在植物与病原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通路。大量与植物抗病性、乙烯信号途径、钙信号途径相关的基因被B. dothidea侵染所激发。随机选取16个基因进行RT-qPCR定量分析,发现RT-q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桃响应B. dothidea侵染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深入研究病原物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桃 流胶病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红肉软枣猕猴桃新品种‘金红冠’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红冠’是从湖北武陵山区野生猕猴桃资源中选育出的红肉软枣猕猴桃新品种。果实短圆形,果皮光滑,平均单果质量16.34g。果实成熟后果皮、果肉均为紫红色。果实风味甜酸适中,肉质细腻,浓香。可溶性糖11.2%,可滴定酸1.37%,维生素C 616 mg·kg~(-1),可溶性固形物17.1%,干物质含量19.5%。极早熟,在武汉8月上旬成熟。盛果期产量11 500 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