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CuSO_4对中华绒螯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向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铜(Cu2+),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Ⅰ期幼蟹(0.020±0.01g)和12月龄扣蟹(3.34±0.26 g)的毒性影响。Cu2+对Ⅰ期幼蟹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0,0.43,0.33和0.22 mg/L,而对12月龄扣蟹相应的LC50分别是18.20,10.23,9.12和8.51mg/L。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在0.00,0.01,0.02,0.03,0.05和0.08mg/L Cu2+的水环境中的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各浓度组存活率均高于50%,但其随着Cu2+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的变化趋势与存活率相似。此外,研究了中华绒螯蟹12月龄扣蟹在0.00,0.01,0.05,0.10,0.50,1.00和2.50 mg/L Cu2+的水环境中蜕皮率、增重率和存活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各组存活率均高于50%,除0.01mg/L处理组的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外,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Cu2+浓度的增高而降低。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Cu2+浓度的增高,总的变化趋势亦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Ⅰ期幼蟹和12月龄扣蟹的生长、蜕皮和存活与水中添加Cu2+的浓度增加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铜(Cu2+) 蜕皮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荷那龙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3种同工酶的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法分析了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3种同工酶在荷那龙罗非鱼O reochrom is hornorum和莫桑比克罗非鱼O.m ossam bicus肝脏、心脏、肌肉、脑和肾脏5种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的这3种同工酶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EST在两种罗非鱼的肝脏中表达最强,带型最复杂;EST还有种的特异性,如EST-7和EST-8仅分别存在于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心脏和脑器官中,可作为鉴别两种罗非鱼的标记;两种鱼的EST同工酶还具有多态现象。SOD和LDH在两种罗非鱼的酶谱表型、活性等方面非常相似。SOD在肌肉组织中的酶带条数最多,且多数酶带的表达量较高,而LDH在脑、肾脏中表达丰富。同工酶分析结果反映了两种罗非鱼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是种间杂交的基础;同时说明两种罗非鱼含有供选择的等位基因,可用于良种选育。

关键词: 荷那龙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 同工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应用于病毒受体研究的几种生物技术途径

海洋水产研究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毒受体在介导病毒与易感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病毒受体对了解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研究病毒受体的6种主要生物技术: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层析法、酵母双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并例举了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旨在为病害防治以及相关科研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病毒受体 生物技术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MyoD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对草鱼MyoD基因开放阅读框进行了改造扩增,构建了草鱼Myo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BV 220-M yoD,并进行了初步的原核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BV 220-M yoD含有草鱼My-oD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该原核表达载体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 ku,其表达产物占全菌蛋白的10.8%,表达量较低。

关键词: 草鱼 MyoD基因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缘(鱼央)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磁珠-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ACA)15与白缘缺(Leiobagrus marginatus)基因组酶切片段杂交,捕获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T载体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小片段插入文库,再用γ-32P标记的探针进行二次筛选,获得阳性克隆785个,对其中的140个克隆进行了测序,获得完整的微卫星序列132个.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64对.对其中的20对引物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筛选到稳定扩增的标记13对,用此13对微卫星引物分析了缺属白缘缺(L.marginalus)、拟缘缺(L.marginatoides)(大、小各1种)、黑尾缺(L.nigricauda)共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其中10对微卫星引物在种内或种间表现出多态性.

关键词: 白缘(鱼央) 微卫星分子标记 群体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64、1982、1999和2005年6月渔业生物资源底拖网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64、1982、1999和2005年间,4次监测中出现的鱼类种类数分别为64、78、64和47种;4次监测中主要优势种类均为带鱼,但其资源量正逐渐降低;其它优势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底层优质鱼类,转变为80年代的中上层鱼类,随后转变为现在的群落结构简单、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均较少的状况;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由1964年到1982年升高,随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1964—2005年间鱼类群落长度谱变化状况表明,该海域内的鱼类呈现小型种类和小个体增多,大个体减少,且长度范围变小的趋势。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长度谱 东海北部近海 夏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山湾菲律宾蛤仔可溶性氮、磷排泄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取自乳山湾东流区金港养殖区,其壳长范围为2.86~3.21 cm。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20℃时,菲律宾蛤仔氮的排泄率最大(11.381μg.h-1.ind-1),是其他温度组(10℃、15℃、25℃、30℃)的2~8倍。菲律宾蛤仔代谢产物中NH4+-N占总无机氮的88%~91%,NO3--N和NO2--N占总无机氮的比例很小,分别为5.74%~7.89%和2.11%~4.01%,表明菲律宾蛤仔是排氨动物,氮的代谢终极产物主要为氨。磷的排泄随温度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排泄的磷中DOP的量明显小于DIP,总体趋势是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高,其中TDP和DIP变化幅度完全一致,DOP变幅相对较小,但上述3种形态P的水平随温度变化与N相比要小得多。通过实验分析表明,20℃时菲律宾蛤仔氮的排泄率最高。

关键词: 乳山湾 菲律宾蛤仔 氮、磷排泄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鲳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其卵巢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灰鲳(Pampuscinereus)的卵巢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灰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的各个时相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灰鲳卵巢的周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灰鲳卵巢发育可为6个时期,繁殖期在6~8月,8月下旬起至9月中旬卵巢开始退化,9月中、下旬起卵巢进入重复发育的Ⅱ期,直到翌年3月都停留在重复发育的Ⅱ期,4月初部分灰鲳卵巢开始重新发育。灰鲳的卵巢平均成熟度在0.3%~12.3%之间。研究表明,灰鲳属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

关键词: 灰鲳 卵巢发育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水母类多样性分布特征

生物多样性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从环境因素与优势种的聚集强度等不同侧面探讨了东海水母类多样性指数(H′)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东海4季共发现水母类103种,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和北部外海。大部分水域水母物种多样性较高,且冬夏季高于春秋季,南部高于北部,外海高于近海。分析成因如下:(1)多样性指数与物种数密切相关,但与丰度相关性不显著。优势种的聚集导致个别海区物种多样性降低。春季五角水母(Muggiaeaatlantica)在浙江近海、秋季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在长江口海域聚集,导致春秋季东海近海水母类多样性指数较低。(2)水温是影响多样性指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盐度是次要因子。冬春季多样性指数值与10m层水温相关,夏季与表层水温相关,秋季与10m层盐度相关。(3)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还受不同水团的影响。春季、夏季和冬季多样性指数(H′)等值线分布全面反映了东海海流走向和水团的变化,是分析东海水团的良好指标。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水母类 多样性 因果分析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口地区牡蛎礁的生态功能及恢复措施

生态学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殊生境。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功能。近100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病害和生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为了修复河口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牡蛎礁的恢复活动,尤其美国在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建立了大量的人工牡蛎礁,许多研究结果证实,构建的人工牡蛎礁经过2~3年时间,就能恢复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本文介绍了我国首次牡蛎增殖放流工程-长江口南北导堤牡蛎礁,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口导堤牡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附近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针对目前牡蛎礁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包括牡蛎基础生物学(病害和分子系统进化),牡蛎礁恢复的关键技术、科学程序及成功的评价标准等。

关键词: 牡蛎礁 恢复 生态功能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