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二种除草剂遗传毒性的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艾割和使它隆二种除草剂对鱼类的致突变性。对经腹腔注射染毒上述二种除草剂的受试黄鳝,通过对其活体肾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观察,分析其突变率。研究结果(经t检验)显示:艾割和使它隆二种除草剂分别在其试验最低受试剂量50mg/kg和8.0mg/kg即可引起黄鳝的染色体畸变。采用SOS/Umu显色试验研究,在SOS/Umu试验中,使它隆和艾割2个受试除草剂可以诱发SOS阳性反应,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试验表明这二种除草剂具有遗传毒性,应对这二种除草剂严加管控,避免其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除草剂 黄鳝 染色体 SOS/Umu 遗传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鲟血清蛋白的比较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法对健康的3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 ray、2龄施氏鲟A.schrenckiiB randt和3龄达氏鳇Huso dauricusGeorgi的血清蛋白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鲟的血清电泳图谱具有各自的特有谱带,其电泳图谱的相似程度表明,中华鲟与施氏鲟的亲缘关系较达氏鳇与施氏鲟近。3种鲟血清蛋白的总浓度分别为18.70、21.25、24.60 mg/mL。

关键词: 血清蛋白 电泳 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带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带鱼摄食生态及东海食物网现状。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收集到的带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0余种,鱼类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带鱼的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以细条天竺鲷、磷虾和带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带鱼、磷虾、糠虾和刺鲳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口足类幼体、七星底灯鱼和竹荚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带鱼、七星底灯鱼、小带鱼和糠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P>0.05),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均最高;饵料多样性指数季节差异并不显著(P>0.05),秋季最高,冬季和夏季较低。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由过去以磷虾为主转变为以鱼类为主,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同类相食的现象。

关键词: 带鱼 食性 季节变化 同类相食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磷的溶出动力学特性

海洋水产研究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8~11月对桑沟湾进行了两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通过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室内培养实验得到了PO4P和TDP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量与时间的动力学关系,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和连续函数计算法计算了该湾沉积物水界面PO4P和TDP的交换速率。其变化范围PO4P为0.09~3.26mg/m2·d,TDP为1.22~7.66mg/m2·d。总体趋势是相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8月高于11月,不同站位的交换速率为扇贝和牡蛎养殖区高于海带养殖区。与我国其他近岸海域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磷的交换速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 桑沟湾 沉积物 交换速率 沉积物-水界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野生卷口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技术对珠江水系西江段广西桂平至广东肇庆之间的野生卷口鱼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20个随机引物对卷口鱼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一共扩增出384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28条带。在检测到的128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85个,占66.4%,标记的分子量在0.2~3 kb之间。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291 3,个体间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029 1。30个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50 1±0.034 3。与野生草鱼、鲫鱼、黄颡鱼、胭脂鱼等相比,卷口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表明野生卷口鱼可能存在较大的群体。采用临近聚类法(NJTREE)构建了30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支图。30个个体被分为两个群体,显示野生卷口鱼在广西桂平至广东肇庆之间的江段中可能至少存在两个种群。本研究为卷口鱼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一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卷口鱼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氧化碳发色肉制品安全性分析

食品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一氧化碳作为一种新型气体发色剂在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安全性研究较少。本文简述一氧化碳发色历史、应用现状及作用机理,分析一氧化碳发色处理对产品色泽、微生物与及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探讨一氧化碳发色产品安全性问题,以期为正确认识一氧化碳发色技术及合理规范发色产品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一氧化碳 肉制品 发色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主要鱼类食性与食物的关系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侧条真鲨Carcharhinus limbatus、大眼六鳃鲨Hexanchus vituius、灰六鳃鲨Hex-anchus griseus、及达尖犁头Rhynchobatus djiddensis、灰三齿鲨Triaenodon obesus、裸狐鲣Gymnosarda unicolor、扁舵鲣Auxis thazard、黄斑胡椒鲷Plectorhynchus flavomaculatus、密点胡椒鲷Plectorhynchus gaterinus、尖嘴Dasyatis zugei、星点Caranx stellatus、黑Caranx lugubrisr等13种南海主要珊瑚礁周围过渡性水域鱼类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分为4种食性类型。同时还分析了13种鱼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为该海域渔场生态系食物网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主要鱼类 食物关系 食性 南海(南中国海) 珊瑚礁 过渡性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糠虾类优势种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生态特征指标分析和聚集强度测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东海浮游糠虾类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春、夏和冬三季糠虾类占优势的有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中华节糠虾(Siriella sinensis)和美丽拟节糠虾(Hemisiriella pulchra)等3种,属暖温种。秋季优势种有四刺端糠虾(Doxomysis quadrispinosa)、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和极小假近糠虾(Pseudanchialina pusilla)等3种,属暖水种。东海浮游糠虾类暖温种丰度低,出现率和聚集强度较低;暖水种相反,往往具有较高的丰度、聚集强度和出现率。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糠虾类 优势种 聚集强度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cyprinuscarpio)体细胞核移植的初步研究

分子科学学报 2006 CSCD

摘要:以黑龙江野鲤的吻端和尾鳍组织为材料进行细胞体外培养,所得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并以传至4~10代的尾鳍继代培养细胞作为供体,以同种鲤及鲫成熟具核未受精卵作为受体,采用显微注射方法进行移核,最终获得了发育至原肠胚期的胚胎.

关键词: 鲤鱼 体细胞 核移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诺达病毒及其所导致的疾病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诺达病毒 鱼类诺达病毒 病毒性神经坏死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