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饵料粒度对玉筋鱼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的影响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流水条件下投喂两种不同颗粒大小的卤虫,采用Eggers模型比较了黄海、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表明:投喂颗粒小的幼体卤虫的排空率比投喂颗粒大的成体卤虫的大,分别为0.213 6,0.188 7.摄食小颗粒幼体卤虫的玉筋鱼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22.53 g/(100g.d)(湿质量)或60.14 kJ/(100g.d),3.63 g/(100g.d)(湿质量)或14.8 6 kJ/(100g.d),16.12%(以湿质量计)或24.70%(以能量计);而摄食大颗粒成体卤虫的玉筋鱼的摄食率、生长率和生态转换效率分别为27.54 g/(100g.d)(湿质量)或51.69 kJ/(100g.d),4.77 g/(100g.d)(湿质量)或19.50(kJ/100g.d),17.31%(以湿质量计)或37.69%(以能量计).摄食成体卤虫的湿重比摄食幼体卤虫的多,而摄食幼体卤虫所含能量比成体卤虫的高;从玉筋鱼的生长情况来看,成体卤虫投喂的效果明显优于幼体卤虫,不管是用湿重还是用能含量来表示,摄食成体卤虫的生长都比摄食幼体的快,摄食成体的生态转化效率也都比摄食幼体的要高.

关键词: 玉筋鱼 饵料粒度 摄食 生长 生态转换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分型方法进行中国明对虾家系系谱鉴定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微卫星 家系 基因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3~2005年大亚湾水螅水母类生态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3年12月-2005年5月对大亚湾纬度22.563°以北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资料,对大亚湾水螅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分布、区系特征等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大亚湾共出现水螅水母类40种,其中大洋性种有6种,其总N/O值为5.67,表明本海区水螅水母类的近岸性较强;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是第一优势种,占水螅水母丰度的27.59%;大亚湾海域水螅水母类,其动物地理区划属印度-西太平洋区印-马亚区。

关键词: 水螅水母类 种类组成 丰度 平面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弧菌和溶藻弧菌二联疫苗对大菱鲆的免疫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分别用0.3%福尔马林灭活,制备成鳗弧菌和溶藻弧菌2种单苗,并将2种菌等量配制成二联疫苗,单次腹腔注射免疫大菱鲆(Scophtalmus maximus)。通过检测免疫后替代途径补体活力、溶菌酶活力、抗体凝集效价的变化并分别进行攻毒实验比较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3种疫苗对所测定的各免疫指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二联疫苗后期效果低于2种单苗。二联疫苗对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3.52%和83.24%,而鳗弧菌单苗对鳗弧菌攻毒、溶藻弧菌单苗对溶藻弧菌攻毒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0.37%和74.89%。可以认为2株菌具有制备二联疫苗的可能性。

关键词: 大菱鲆 二联疫苗 鳗弧菌 溶藻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低温蛋白酶生产菌YS-9412-130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洋低温蛋白酶生产菌株YS-9412-130为研究对象,从传代、菌龄、溶菌酶浓度与酶解时间、甘氨酸与EDTA预处理以及稳定剂对该菌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第一代菌至第五代菌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分别为86.9%、70.3%、66.8%、63.4%、60.2%,再生率分别为10.5%、18.6%、17.9%、18.2%、17.8%;取该菌对数生长前期、对数生长中后期、稳定期部分菌液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分别为72.1%、70.4%、60.5%,再生率为13.4%、18.9%、10.4%;溶菌酶浓度为2.5 mg/mL5、mg/mL1、0 mg/mL、20 mg/mL,酶解60 min,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分别为40.6%、70.8%、81.8%、95.6%,原生质体的再生率为19.0%、19.2%、19.0%、10.6%;使用10 mg/mL溶菌酶酶解YS-9412-130菌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分别为30.8%、81.3%、81.7%、82.9%,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分别为19.2%、19.3%、16.9%、11.2%;在细菌培养液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5 mg/mL、10 mg/mL、20 mg/mL和40 mg/mL的甘氨酸,培养该菌16 h后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分别为81.0%、81.1%、90.3%、90.8%、90.6%,再生率为19.1%、19.0%、19.3%、12.0%、9.0%;EDTA对原生质体的形成稍有促进作用,但作用超过30 min会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分别以0.6 mol/L KCl、0.3 mol/L KCl+0.3 mol/L蔗糖、0.6 mol/L蔗糖作为稳定剂,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分别为10.9%、19.6%、25.9%。结论认为,YS-9412-130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选用第2代YS-9412-130菌,在培养基中添加终质度浓度为10 mg/mL的甘氨酸培养16 h后,再将菌体置于含有0.05 mol/L EDTA的高渗溶液中30℃预处理30 min,用10 mg/mL溶菌酶,30℃酶解60 min,再用0.6 mol/L蔗糖作为原生质体再生培养稳定剂,比较适合于YS-9412-130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这一试验结果将为通过原生质体技术对YS-9412-130菌进行遗传改良提供重要参数。[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106-111]

关键词: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低温碱性蛋白酶 YS-9412-130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5个年龄组人工养殖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其中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WBC)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WBC、HCT5年龄组与1~4龄各年龄组间有显著和极显著差异(P<0.05);HGB、MCH、MCHC相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血红细胞体积(MCV)、血栓细胞(PLT)、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等1~4龄变化不大,仅在5龄MCV、PLT有较显著的上升,而HDW有显著的下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则保持相对稳定,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平均血栓细胞体积(MPV)变化不显著,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值变化中,白细胞中各类细胞比例依次为淋巴细胞(Lym)>嗜碱性粒细胞(Baso)>嗜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随着年龄的增长,Lym的含量逐渐下降,而Baso、Neut和Mon均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史氏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血栓细胞 白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性虾夷扇贝与雄性栉孔扇贝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核型研究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滴片法制片-吉姆萨染色对雌性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与雄性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杂交子代及其双亲的核型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在扇贝杂交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细胞遗传学现象,结果表明,栉孔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22st;虾夷扇贝染色体核型2n=38=6m+10sm+16st+6t;两者杂交子代染色体数目2n=38,但其染色体组型不符合预期型,不是简单地由两个亲本各自一套染色体组型组合而成,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多态性,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明显增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栉孔扇贝 杂交 核型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鲫鱼脑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测定及对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研究

食品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取不同生长期的鲫鱼脑中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并做比较,以Ellman法测定其酶活。并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采用体外实验法研究了在最佳条件下鲫鱼脑AChE对三种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以体长12cm左右的鲫鱼体内AChE活性最高,正交试验得出AChE最佳测定条件组合为:酶的剂量为40μl、底物最终浓度为120mmol/L、pH值7.5、温度35℃;时间15min。鲫鱼脑AChE对农药的敏感性为敌敌畏>辛硫磷>乐果。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正交试验 有机磷农药 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栉水母(Ctenophora)生态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栉水母数量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栉水母平均丰度秋季(6.3 ind.(100m3)-1)>春季(1.6 ind.(100 m3)-1)>冬季(1.4 ind.(100 m3)-1)>夏季(0.6 ind.(100 m3)-1)。调查海域鉴定到种的栉水母共有6种,其中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是东海的主要种类;掌状风球水母(Hormiphora palnata)和瓜水母(Beroe cucumis)是常见种;带水母(Cestumsp.)是次常见种;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e)和卵型瓜水母(Beroe avata)是稀有种。东海栉水母系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其数量变化与东海暖流势力活动过程中的携带有密切的联系。球型侧腕水母分布较为广泛,是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种类;掌状风球水母、蝶水母和卵型瓜水母相反,仅适应有限的环境;瓜水母和带水母适应能力介于以上两类栉水母之间。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东海 栉水母 生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

海洋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2003年间,每年8月共3个航次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20个定点测站(30°05′~31°15′N;121°30′~122°50′E)鱼卵、仔鱼调查的资料,着重就该水域鱼卵、仔鱼的数量时空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水文生物环境影响因子做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数量3 a的年际变化较大,2002年数量为高峰期。平面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舟山渔场内,杭州湾相对较少。种类以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的卵和仔鱼的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盐度相对水温对鱼卵、仔鱼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明显,降盐以及径流量的加大对鱼卵、仔鱼总量的增加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变动对鱼卵、仔鱼产生一定的作用。调查区内经济性鱼类资源量的日益减少,低值鱼类比例的增加成为资源结构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 长江口 鱼卵 仔鱼 数量分布 温度 盐度 径流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