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鲮β-肌动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作为分子内标的可靠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actin是actin家族的一员,在维持细胞结构、细胞内运动和细胞分裂等细胞生理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克隆的鲮(Cirrhinus molitorella)-βactin基因的cDNA全长1 804 bp,开放阅读框长1 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5’和3’末端非翻译区域(UTR)分别为94 bp和582 bp。RT-PCR结果表明,-βactin在未经LPS刺激的和经LPS刺激的鲮心脏、肾脏、肌肉、肝脏、脾脏、肠、脑和皮肤等8种组织中广谱表达,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分子内标。鲮与其他鱼类-βactin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5.9%~99.6%。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可将鱼类分成鲤形目,鲈形目,鲑形目和合鳃目4大支,与传统分类一致,-β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是研究分子进化的一个很好的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DMO和DMT蛋白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预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DMO和DMT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采用Garnier-Robson法、Chou-Fasman法和Karplus- Schulz法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按Kyte-Doolittle法、Emini法和Jameson-Wolf法预测DMO和DMT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表明:在DMO蛋白N-端第80-112,144-147,193- 194,251-255,260-269区段和279-283区段,DMT蛋白N-端61-86,98-105,140-146,239- 241区段和第269-273区段,可能是α-螺旋中心;DMO蛋白N-端第59-61,69-70,148-150区段和383-390区段,DMT蛋白的N-端第125-129,207-213,255-264区段和第281-284区段,可能是β-折叠中心;在DMO蛋白分子N-端40-41,44-45,50-51,128-129,189-192,204 -207,216-222,226-233,244-246,298-299区段和第323-326区段和DMT蛋白分子N-端第12-13,26-27,43-44,58-60,93-95,115-120,136-139区段和第149-151区段具有较柔软的结构,这些区段有可能进行一定幅度的摆动或折叠而形成较复杂的三级结构。DMO蛋白N-端第1-5,41-51,65-67,86-89,98-110,154-170,183-203,205-248,258-264,284- 291,293-298,270-375,389-392,402-410区域和DMT蛋白N-端第1-9,17-28,77-84,114 -123,131-139,157-184,196-207区域可能是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作为辅助手段,用抗原指数,亲水性参数和可及性参数预测DMO和DMT蛋白的B细胞表位,为DMO和DMT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线索,为系统研究奥利亚罗非鱼DMO和DMT基因的性别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DMO DMT 奥利亚罗非鱼 二级结构 B细胞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同工酶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心、肝、肾、眼、肌肉和性腺共6种组织进行了9种同工酶(ADH、EST、G6PDH、GDH、IDH、LDH、MDH、POD、SOD)的分析。结果表明,乌苏里拟鲿EST、GDH、IDH、POD同工酶谱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EST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性。共记录19个基因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数P=21.05%,种群遗传偏离指数d=-1,该乌苏里拟鲿种群内部杂合子缺失较严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多样性较低。
关键词: 乌苏里拟鲿 同工酶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添加0·01、0·10、1·00、5·00mg/L的铜(Cu2+)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血淋巴和鳃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高,肝胰腺和血淋巴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血蓝蛋白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鳃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钙镁三磷酸腺苷酶(Ca2+,Mg2+-ATPase)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均随着Cu2+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随着Cu2+浓度的增高,肝胰腺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环境中添加0·01mg/L Cu2+就可对中华绒螯蟹代谢酶产生显著影响,并随着Cu2+浓度的增高,对中华绒螯蟹机体的影响逐渐加剧。表明代谢酶活力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Cu2+的胁迫程度和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驳尖塘鳢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常规方法对5尾斑驳尖塘鳢的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旨在评价斑驳尖塘鳢的营养价值,并为其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斑驳尖塘鳢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17.83±0.09)%,粗脂肪含量(0.25±0.02)%,水分含量(78.12±0.11)%,粗灰分含量(1.07±0.01)%。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74.02±2.68)%(干样百分比),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29.34±1.17)%,占氨基酸总量的39.63%;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66,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26.12±0.84)%(干样百分比),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较高,分别为2.24%,4.74%,微量元素比值合理。表明斑驳尖塘鳢有较高的食用与营养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贝叶斯原理的大洋金枪鱼渔场速预报模型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金枪鱼类(Scombridae)是世界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中国金枪鱼生产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研究和预测金枪鱼渔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美国NASA提供的卫星遥感反演海表温度(SST)三级数据产品和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SPC)提供的有关国际金枪鱼历史捕捞产量资料,分析金枪鱼同SST等海洋渔场环境要素之间的统计关系,建立了金枪鱼渔场的贝叶斯概率预报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模型回报试验,结果表明太平洋鲣鱼渔场综合预报的准确性达到70%以上,对渔业捕捞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是一种能够引起鲤科鱼类急性传染性病毒病-鲤春病毒血症(SVC)的病原,一旦暴发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在欧洲的鲤鱼养殖中广泛传播,主要症状为体内出血,腹膜炎及腹水。SVCV具有囊膜,暂时列为弹状病毒科水泡性病毒属。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单股不分段的负链RNA,长11 019个核苷酸,主要包含5个基因,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RNA聚合酶L。目前,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检测SVCV的行业标准是逆转录PCR法。本研究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感染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病毒基因组及其多肽特征,病毒的分类地位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多项指数综合评价公式、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公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莱州湾2002年5月和8月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质环境和生物环境处于良好水平;表层沉积环境处于污染水平,有的站达到严重污染水平,其中重金属镉的贡献率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