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对人工饲养条件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节律进行研究。在水温14.4~17.6℃条件下,初孵仔鱼约经5~6d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经120目筛网过滤的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17~20d投喂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nauplii),21d后开始投喂桡足类(Copepoda)直至幼鱼阶段。通过对1 090尾仔、稚、幼鱼的测定、统计结果得出:饵料充足时饱食个体占65.8%,日间摄食率达93.7%,10日龄后[全长大于(5.20±0.24)mm],牙鲆日间的摄食率达100%,空胃个体主要出现在10日龄前。仔、稚鱼在早晨8:00和下午16:00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摄食则比较活跃,摄食量与仔、稚鱼相比明显增加,下午16:00仍为幼鱼摄食高峰。实验结果表明,牙鲆仔、稚、幼鱼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呈现白天摄食为主,清晨和黄昏双高峰的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中华鲟水族馆驯养观察
《动物学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4月3日~7月31日期间以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野生中华鲟的生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Vc对栉孔扇贝体内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注射不同剂量Vc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体内5种参与免疫防御反应的水解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Vc注射剂量为20μg/g和40μg/g时,在注射后12、24和48h,两实验组栉孔扇贝体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都明显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降低。同时本实验发现,Vc对40μg/g实验组中各种酶的活性刺激与20μg/g实验组相比需要更长的时间。本研究表明,Vc可有效增强栉孔扇贝的免疫活性,且因剂量不同而有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探讨盘丽鱼属鱼类系统分类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迄今盘丽鱼属鱼类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该属仅有一个种还是两个不同的种存在着争议。为了研究几种盘丽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它们的分类地位,对绿盘丽鱼(Symphysodonaequifasciata aequifasciata)、褐盘丽鱼(S.a.axelrodi)和盘丽鱼(S.discus)共1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平均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盘丽鱼种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15;绿盘丽鱼与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42~0.050,褐盘丽鱼与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34~0.038,绿盘丽鱼与褐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50。盘丽鱼和绿盘丽鱼、褐盘丽鱼种间差异与绿盘丽鱼和褐盘丽鱼亚种间差异接近,推测盘丽鱼可能还没有分化到种的水平。
关键词: 盘丽鱼属鱼类 线粒体DNA D-loop 系统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DNA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GnRH)是下丘脑分泌产生的神经激素,对脊椎动物生殖的调控起重要作用。为研究GnRH对奥利亚罗非鱼性腺发育的作用,构建了GnRHcDN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融合表达。利用RT-PCR方法从丘脑中扩增出长约400bp的目的序列GnRH基因,克隆至T载体中,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分析确认序列的正确性后将此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c2x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AL-GnRH,并在大肠杆菌TB1中获得了高表达,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1.6%。菌体经溶菌酶裂解,制备无细胞抽提液,Amylose-sepharose柱层析后得到分子量为56kD单一条带的目的蛋白。目的蛋白经FactorXa酶切裂解,Amylose-sepharose过柱纯化后得到纯化的GnRH前体蛋白。以80μg/只的剂量4次免疫ICR小鼠,免疫小鼠可以检测到特异性针对GnRH前体蛋白的血清抗体应答,免疫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且加强免疫第5周后抗体效价为0.707±0.320,达到高峰值,说明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相关肽 原核表达 抗体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 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OI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 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差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登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关键词: 鲷属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微卫星DNA多态性初步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微卫星标记对两个不同群体红鳍东方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经20对引物的扩增,得到每个个体的微卫星片段,其中16对引物能扩增出较好的谱带。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微卫星标记的PCR扩增产物,并对扩增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得到两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75 0和2.437 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为0.275 1和0.379 4;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25和0.200。统计结果初步表明两个不同群体平均杂合度较低,遗传多态性不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与鲤鱼抗寒性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克隆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Temminck et Schlegel)、荷包红鲤抗寒品系(Cyprinus carpiovar.wana-nensis)、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var.wananensis)、柏氏鲤(Cyprinus pellegniniTchang)以及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柏氏鲤的杂交F2的DNA样品为材料,用200个随机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获得了1个与鲤鱼抗寒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RAG20,并在F2代分离个体中得到验证。至此,本实验室共获得10个与鲤鱼抗寒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更加证明抗寒性状是数量性状(QTL)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此外,将其中4个标记从琼脂糖凝胶上进行回收,并与pMD18-T vector连接,将其转入感受态大肠杆菌E.coliDH 5α,对克隆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旨为根据每一序列重新设计引物,将RAPD标记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海泰”船于2001~2002年在中东太平洋进行的金枪鱼延绳钓探捕的生产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及上钓率的月变化和年间变化,并对上钓率与作业渔场表层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海泰”船平均每月下钓68568钩,2001年月均产量为2960尾;2002年月均产量为1290尾。以重量计,2001年月均产量为31373kg;2002年月均产量为15889kg。两年间相比,2002年月均产量明显低于2001年。不同月份间实际日产量波动较月产量波动小,两年间的平均日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月份间上钓率亦差异显著,而年间平均上钓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作业海区日产量和上钓率差异极显著,A、D、E和H区日产量和上钓率较高。在水温15~22℃范围内,上钓率在0.7%~11.1%之间波动,平均值为3.64±0.156%;水温24~30℃范围内时,上钓率在0.25%~3.7%之间,平均值为1.06±0.085%。两个温度范围的上钓率差异极显著。月平均上钓率与作业渔场月平均表层水温成显著负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