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草鱼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进行10天暴露实验,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鱼类抗氧化酶的影响。急性毒性实验表明,SDS对草鱼的96hLC50为5·2mg/L。亚致死浓度SDS暴露可导致草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发生变化。在所有受检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在暴露初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但随着SDS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酶活性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SDS暴露所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实验还显示两种抗氧化酶在草鱼各组织中的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肝脏SOD和红细胞GSH-Px活性较高,易于检测,且对SDS胁迫敏感。这些结果表明,SDS暴露对草鱼具有一定毒性,对抗氧化酶活性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草鱼 十二烷基硫酸钠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评估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中K、Na、Fe、Zn、Cu、Cd、Pb和Cr等微量元素在身体肌肉、螯足肌肉、鳃丝、性腺和肝胰脏中的分布状况,以及雄蟹和雌蟹的差异,并对中华绒螯蟹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和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中K、Na含量最高,Fe、Zn、Cu次之,Cd、Pb、Cr最低。同一元素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差异,鳃丝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较高。多数微量元素的含量在雌雄蟹各部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性腺中Cd、Cu、Na、K和Cr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Cr在雌蟹和雄蟹肌肉中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华绒螯蟹是K、Na、Fe、Zn、Cu等微量元素的良好食品来源,但Pb、Cd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春季,山东省青岛地区刺参养殖场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引起的死亡造成约30%的损失。养殖刺参的发病症状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从患病个体溃疡部位分离得到一种优势细菌KL1,KL1经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明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养成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是灿烂弧菌(Vibriosplendidus)。本文首次揭示了该地区“腐皮综合征”导致养成刺参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原因,对刺参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刺参 海水养殖 疾病 细菌 腐皮综合征 16Sr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对虾四种人工授精方法的比较分析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常规的精荚移植和输精管移植两种中国对虾人工授精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精荚切块移植和精液移植两种新的人工授精方法,并对比了4种方法的授精成功率、受精率和幼体的孵化率。4种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授精成功率,其中完整精荚移植法最高,为80.8%;输精管移植法最低,为53.3%;其他两种方法依次为:精液移植法为73.9%,精荚切块移植法为66%。对4种人工授精方法的平均受精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的平均受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完整精荚移植法66.2%,输精管移植法为66.8%,精荚切块移植法65.4%,精液移植法46.8%。4种方法获得的幼体平均孵化率均很高,都在8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精液移植法最高,为92.7%;精荚切块移植法最低,为84.5%;其他两种方法依次为:输精管移植法为91.3%,完整精荚移植法为88.2%。通过4种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了29个半同胞家系,全同胞家系的总量达到了101个,为以后的选择育种工作打下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荸荠英提取物抑菌特性初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涂布法、滤纸片法等对荸荠英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在pH 7条件下,提取物对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0.63 g/L,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均为1.25 g/L,强于山梨酸钾,而对霉菌、酵母的抑菌效果则较差,弱于山梨酸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水系主要江河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特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年5—11月,对黑龙江水系具有代表性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的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水系主要江河浮游动物共计100属种,种群结构主要是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31%和47%;各江段的生态优势度均在0.9左右,物种丰富度均超过0.7;各水域之间相似系数为0.1321~0.3222;浮游动物密度与生物量分别为2035.5~6859.1个/L、0.2480~0.9075mg/L,生物量与密度均以黑龙江最高(0.9075mg/L和6859.1个/L);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平均为0.830,均匀度指数为0.539。同时探讨了各水域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中华鲟精子、卵子短期保存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中华鲟精子和卵子在低温(8,12℃)、中温(16,20℃)和高温(24,28℃)条件下短期保存的效果。结果发现:精子保存时间随着保存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8℃下可保存146 h以上,而28℃下只能保存32 h。低温下保存精子的活力强于高温下保存的精子,表现为快速运动时间和总活动时间较长;卵子适合在中温(16,20℃)下保存,高温或者低温对卵子的保存都不利,28℃下只能保存4~8 h,8℃下只能保存4~10 h,而在16℃和20℃下可保存18~20 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沿岸单根方定置作业主要经济鱼类幼鱼的监测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根方是吕泗渔场一种主要的定置作业渔具,其产量占江苏海洋捕捞产量一定的比重。根据监测,自4月份开始,主要经济鱼类幼鱼开始在渔获物中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幼鱼比例逐渐增加。6月份单根方渔获样品中经济鱼类幼鱼尾数比例1990-2004年期间年平均为48.63%,重量比例为35.86%,其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as argente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尾数合计比例年平均为45.21%,重量合计比例年平均为33.29%。7、8月份样品中主要是小黄鱼、银鲳幼鱼,9月份鱼类幼鱼比例降至20%左右。本文着重对6月份单根方作业经济幼鱼进行了分析,建议对定置作业休渔时间进行调整,以利于保护经济鱼类幼鱼资源。
关键词: 单根方 定置渔业 监测 经济幼鱼 资源保护 江苏沿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