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摄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室内鱼类行为学研究方法对半滑舌鳎的摄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嗅觉、味觉和侧线在半滑舌鳎的摄食中具有重要作用,视觉在摄食中的作用没有被发现。侧线在摄食中作用主要体现在头部侧线,躯干部侧线对侧面刺激有一定的攻击行为,但行为发生率与头部各部位受刺激时产生的行为发生率相比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躯干部对上部刺激仅发生警戒行为,没有观察到攻击行为。侧线和嗅觉在摄食中的作用大小比较差异显著(P<0.05),侧线的作用优于嗅觉。口咽腔对味道和硬度都有作用且对二者的敏感程度差异显著(P<0.05),对味道更为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关键词: 鲐鱼 生长特性 资源状况 合理利用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和人工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核行为的细胞学观察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在光镜下对栉孔扇贝正常发育和6DMAP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在受精和第一、二次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正常发育卵内的雌、雄原核能融合为合子核,而雌核发育卵内的精核、雌核变化相当复杂。精核至少存在两种状态:(1)精核只在刚入卵时发生轻微膨胀,以后保持固缩状态,不膨大形成雄原核;(2)在第二次成熟分裂之后,精核再次去浓缩膨胀,但其体积并未达到正常雄原核的大小。在第一、第二次卵裂过程中,此精核不参与核分裂,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存在于两组分开的母本染色体之间,卵裂结束时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受精卵经6DMAP处理,雌核形成第二极体的过程受到有效抑制,导致雌核二倍化。此外,作者对实验中出现的多精入卵和多极分离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及人工养殖半滑舌鳎肌肉营养成分分析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野生及人工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背部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组成。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半滑舌鳎的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分别为17.20%和17.17%;野生与养殖半滑舌鳎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15%和2.41%。两者均富含常量和微量元素,其中野生半滑舌鳎的硒和锌含量分别为7.92%和6.29%,较养殖半滑舌鳎高。在氨基酸含量方面,养殖半滑舌鳎呈味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略低于野生半滑舌鳎。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两者相似。但养殖半滑舌鳎C19∶1含量为20.41%,明显高于野生半滑舌鳎的含量(11.68%)。野生半滑舌鳎在C22∶6(DHA)的含量为14.28%,高于养殖半滑舌鳎的含量(10.3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及渔场水温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收集到的渔获量数据、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及有关文献资料,应用GIS技术对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范围广泛,具纬向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在30°N线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和~4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对渔获产量同海表温度的分月统计显示: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最适月平均表层水温约28~29℃,渔场出现频次为偏态分布型。文中结合有关文献综合讨论了海表温度、溶解氧含量、海流等环境因子与金枪鱼渔场分布和形成机制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褐牙鲆卵杂交胚胎的发育及胚后发育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与褐牙鲆卵授精,培育出了生长健康的杂交鱼苗。并对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OLIMPUS显微镜连续观察和描述了冷冻精子受精杂交胚胎的发育,在水温15~17.1℃,其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孔封闭、肌节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胚等时期的发育,经历65h57min完成胚胎发育进入胚后发育,发现胚胎搐动15min后心脏开始跳动。利用OLIMPUS解剖镜每天观察和记录一次鱼苗的生长形态,并测定其体全长;将杂交鱼苗的胚后发育划分为卵黄囊吸收期(出膜后1~6d)、变态前期(出膜后7~25d)、变态期(出膜后25~30d)和变态后生长期(出膜30d以后)4个时期。对16~17℃、18~19℃2、0℃和22~23℃4个温度环境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杂交胚胎宜于在16~20℃的水温下发育,鱼苗在22~23℃孵化出膜后2~3d大量死亡。对18~19℃、20℃、22℃和24℃4个温度下稚鱼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变态期稚鱼在22~24℃水温下饲养时变态和生长速度较18~20℃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谷胱甘肽及S转移酶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罗非鱼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组织中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1.0,2.0,3.0,5.0,10.0μg/L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d,除了1.0μg/L浓度组罗非鱼体内GSH和GS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的GSH和GST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GSH和GST是先诱导后抑制,且肝脏的变化幅度比肌肉大.1.0μg/L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GSH和GST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生化毒性.
关键词: 溴氰菊酯 罗非鱼 组织 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藏养殖大黄鱼细菌相组成和优势腐败菌鉴定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脂肪酸组成及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结合使用Sensititre、BioFosun、MIDI细菌鉴定系统对0℃、5℃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细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确定优势腐败菌。0℃、5℃冷藏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59.6%,在营养琼脂和胰酶解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状隆起,边缘整齐,透明,无色至粉红色,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大小为(0.6~0.9)μm×(1.5~3.3)μm,最适生长温度25~35℃、最适pH7~9。菌株氧化酶和H2S呈阳性,能还原TMAO、液化明胶和Tween40,利用N-乙酰基-D-葡萄糖胺等有机物。菌体主要脂肪酸为16∶1ω7ci、so-15∶0、17∶1ω8c、16∶0,比例分别为21.31%1、3.63%、9.82%、9.76%。菌株测试特征与细菌鉴定系统数据库比照,确定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Ⅰ.对虾的行为习性
《应用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对虾特殊的生态习性及其在海水养殖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对虾行为生态学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对虾行为习性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不同生境中对虾的摄食、运动、防御、交配、产卵、蜕皮及潜底和浮现等行为习性,并探讨了不同生境中对虾行为习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在对虾行为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即对虾在不同生境中的摄食策略及机制、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及适应能力和对虾行为学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中营养因子和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中国油脂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和营养因子,营养因子包括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等,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凝集素、植酸等,大豆低聚糖和皂甙具有营养和抗营养双重作用。对大豆中的营养因子和抗营养因子的生理功能,对动物的营养及危害作用进行了论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