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军曹鱼淋巴囊肿的病理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病理组织学和电镜方法,对患疑似淋巴囊肿病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的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军曹鱼的皮肤囊肿组织由一些淋巴囊肿细胞集合体组成,这些囊肿细胞排列紧密,直径为10~150μm,细胞呈圆形、锥形不规则状;细胞外有一层厚的囊膜;细胞质内散布有大量的嗜碱性包涵体,且多数集中在细胞的边缘部分;电镜观察到囊肿细胞质中有大量二十面体的病毒粒子,病毒颗粒直径220 nm。据此确认该病为病毒性淋巴囊肿病。其他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在心脏、肝脏、脾脏和头肾中也存在囊肿细胞,心肌纤维水肿;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巨噬中心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脾淋巴细胞增生,脾髓质出血;肝脂肪变性;鳃上皮肿胀。根据观察结果可以认为,该病毒不仅损伤鱼的皮肤,致使病鱼外观异样而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而且对鱼的内脏和免疫器官也造成严重的致命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变化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测量其生物学特征,同时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的形态变化。在水温22~23℃,盐度31~33的条件下,半滑舌鳎完成早期变态发育约需要30d,1~15日龄主要是器官发育,16日龄进入变态期,30日龄左右变态完成。半滑舌鳎在原肠期开始出现幼体色素,以后逐渐密集,色素颗粒变大,幼体色素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菊花状为主;仔鱼期体表的幼体色素对称分布,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5个色素带;在变态前期幼体色素发生至最发达时期。进入变态期后,幼体色素逐渐减少,同时有眼侧出现颗粒较小的成体色素,形状为点状为主,在身体有眼侧均匀分布。无眼侧色素完全消失,成为无色。个别个体有眼侧的成体色素形成受阻,幼体色素消失后,形成白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江段鱼类调查及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湖泊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990-2004年长江安庆江段鱼类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该江段共有鱼类46种,分别隶属于9目14科.按迁徙习性可分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鱼类和定居性鱼类4大类型.小型定居性鱼类占优势,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鲫、鲶、鲤.多样性特征值年间平均指标为:Margalef指数(R)1.54,Wilhm改进指数(H(?))2.14,McNaughton指数(Dw)0.44,Pielou指数(J’)0.75.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四大家鱼资源不容乐观.必须从根本上降低对长江的捕捞压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WSSV感染中国对虾肌肉与鳃膜蛋白变化及差异蛋白的鉴定
《高技术通讯 》 200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 MS)、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了WSSV感染中国对虾后鳃膜蛋白和肌肉组织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WSSV感染中国对虾12H后,鳃膜蛋白27KD蛋白增强,至72H, 27KD蛋白增强显著.肌肉组织蛋白在感染48H后,出现1 条明显差异分子量为22KD的蛋白带.通过对该差异蛋白进行MALDI -TOF/ MS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及其生物信息分析,鉴定为钙离子结合蛋白,其在对虾抗病毒感染免疫中的功能值得关注.
关键词: 中国对虾 WSSV感染 MALDI-TOF/ MS 钙离子结合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鲷白细胞介素1β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热带海洋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Rap id amp lification of DNA ends-PCR)技术,从黄鳍鲷Acanthopgrus latus中克隆了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 in-1,βIL-1β)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黄鳍鲷IL-1β的cDNA全长共1 242 bp,5端非编码区(UTR)为121 bp,3端非编码区(UTR)为342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ing fram e,ORF)为762 bp,编码一条25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分子量约为28.5kDa,理论等电点为5.55,含有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其它鱼类和脊椎动物的IL-1β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软件S ignalP分析表明它不存在信号肽序列,氨基酸序列中不存在IL-1β转换酶(interleuk in-1βconverting enzym e,ICE)剪切位点,推导可能成熟肽为从第85位氨基酸开始共16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分子量约为18.9kDa。将此成熟肽序列克隆入pQE30质粒构建表达载体pQE30-IL1β,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15(pREP4)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了分子量约为21 kDa的特异性融合蛋白。
关键词: 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 IL-1β RACE 克隆 序列分析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黄鲷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6℃范围内,黄鲷胚胎都能孵出仔鱼,孵化速度随水温上升而加快。其中18~22℃是黄鲷胚胎孵化的最适温度,孵化率最高,20℃时达89%,畸形率最低;受精卵42 min细胞开始分裂,3 h 30 min为多细胞期,7 h为囊胚期,22 h胚孔关闭,37 h仔鱼开始孵出,孵出仔鱼健壮活泼。当水温高于26℃或低于16℃时,黄鲷胚胎不能孵出仔鱼;水温低于14℃时胚胎发育停止于高囊胚,12 h后受精卵开始变浊死亡;水温高于28℃时,胚胎发育至多细胞期,胚盘聚合死亡。黄鲷胚胎发育的有效积温为422.2~483.6(h.℃)。黄鲷发育的阈温度为7.8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主要经济鱼类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出现个体小型化,15种鱼类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其中,4种为重度超额开发,开发率大于0.8,7种为中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介于0.7~0.8之间,4种为轻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为0.5~0.7。建议加强保护和管理,以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经济鱼类 底拖网 渔业资源评估 东海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普通波水蚤种群特征与环境关系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自然种群特征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优势度、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季分别为0.09、556 ind.100 m-3、93.69%和9.90%,夏季为0.03、86 ind.100 m-3、68.49%和4.08%,冬季为0.02、42 ind.100 m-3、53.85%和3.80%,春季为0.01、16 ind.100 m-3、34.35%和2.31%.普通波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与20年前同海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春、夏和秋3季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冬季有所增加.冬季的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变化是影响普通波水蚤种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说明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关系.普通波水蚤对沿岸水团和低温环境敏感,其高丰度分布区是暖流位置的良好指示.作为秋季东海重要的桡足类浮游动物,普通波水蚤在东海海洋渔业中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