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渔用高强度聚乙烯单丝的耐老化性研究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未加稳定剂和抗氧剂的渔用高强度聚乙烯(High-strength polyethylene,简称HSPE)单丝进行了自然暴露老化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渔用HSPE与普通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单丝的耐老化性能有一定的差异;从一定条件下断裂强度保持率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这2种指标来看,渔用HSPE单丝具有优势,HSPE单丝耐老化性能优于普通PE单丝。自然暴露老化和人工加速老化所得出的两种试样的耐老化性基本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潮间带底栖微藻生物量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3~6月,选择胶州湾口近海作为研究海区,在栈桥、湛山湾和石老人3个站位每月取样两次,每次退潮后,在潮间带固定地点采集底质样品,分别测定样品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含量,同步观测海水温度、海水密度和pH值。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春季海水水温上升较快,海水密度和pH比较稳定。栈桥取样点底质中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8、0·47、0·34和0·16μg/g。湛山湾取样点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波动较小,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2、0·56、0·36和0·45μg/g。石老人海水浴场底质中的叶绿素含量最低,波动较大,叶绿素a、b、c和脱镁叶绿素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6、0·28、0·20和0·29μg/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纯6种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基因位点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平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法,对2龄野生红鳍东方纯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眼、鳃6种组织中的苹果酸酶(ME),乳酸脱氢酶(L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葡萄糖脱氢酶(GLCDH),磷酸葡萄糖变住酶(PGM)和酯酶(EST)共6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上6种同工酶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LDH在除肝脏外的5种组织中活性很强,GLCDH只在肝脏中表达,鳃组织中的GLCDH和肌肉组织中的EST表达活性都很弱.6种同工酶共检测到12个基因位点,其中ME和PGM有两个基因住点编码,EST有5个基因住点编码.本试验还检测到Ldh-1、Est-1、Est-2、Est-3和Est-4共5个基因住点具有多态现象(P0.99),多态位点比例为41.67%,在12个基因位点共观察到17个等位基因表达,平均每个位点表达的等位基因数为1.417个.同时在红鳍东方纯眼组织中发现,AB3型和B4型LDH间有一条酶带弱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序列研究
《遗传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几种鲟鱼免疫球蛋白(IgM)所包含的信息与其亲缘和进化之间的关系,分别对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i)、小体鲟(A.ruthenus)、施氏鲟(A.schrenckii)、中华鲟(A.sinensis)和欧鳇(Husohuso)的IgM重链(IgH)恒定区进行了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对IgH核酸序列进行了克隆,通过软件获得了相应的IgH氨基酸序列。在分别对这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4个区(CH1~CH4)进行研究后发现,其CH4区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通过对CH4区序列氨基酸变异期望值(Kaa),物种分化时间(T)及物种间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Tree)等参数的分析,将克隆的5种鲟鱼IgH恒定区序列与已发表的西伯利亚鲟同源序列比对(源于NCBI序列)后发现:西伯利亚鲟与俄罗斯鲟、施氏鲟与欧鳇、小体鲟各构成一个分支,并与中华鲟相对。实验结果从体液免疫系统的演化这个角度,反映了被研究的鲟鱼物种间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及进化关系之间的联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及QTL定位研究进展
《动物学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7年美国农业部启动5种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计划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都相继开展了本国主要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研究。截至2005年底,有近17种海淡水养殖动物公布了遗传连锁图谱:属于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有虹鳟和大西洋鲑(标记数超过1000);属于中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罗非鱼、沟鲶、黑虎虾、日本牙鲆和欧洲海鲈(标记数为400—1000);属于低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有泰国的胡鲶,中国的栉孔扇贝、鲤鱼,日本的黄尾,美国的牡蛎等近10种养殖种类(标记数少于400)。水产养殖动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发展,促进了一些与经济性状(如生长、抗逆、发育等)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研究。然而,QTL定位研究目前只在具有中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鲑科鱼类(虹鳟、大西洋鲑和北极嘉鱼)、罗非鱼、沟鲶和日本牙鲆等种类中开展,而且定位研究仍处在初级水平。遗传连锁图谱的高分辨率和QTL在图谱上的精确定位,是今后能否实现对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经济性状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保证,同时也是实现分子标记或基因辅助育种在水产养殖动物中成功运用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 模式水产动物 养殖水产动物 遗传连锁图谱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藻处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常见大型藻类对氮、磷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和贝类对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石莼和海带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吸附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明显高于鼠尾藻和马尾藻,密度2g/L的石莼和7.52g/L的海带是较好的养殖密度。与扇贝和文蛤比较,牡蛎具有较高的去除悬浮颗粒物的效率,可以在24h内除去养殖废水中93%的悬浮颗粒物。在20L养殖废水中投放1000g牡蛎和40g石莼组成的净化养殖废水的生物滤器对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具有最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效率分别为PO4P67.8%、NO2N60.2%、NH4N55.8%、NO3N59.0%和SPM82.5%。在20L养殖废水中投放1000g牡蛎和150g海带组成的生物滤器对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效率分别为PO4P62.6%,NO2N55.7%,NH4N46.0%,NO3N56.6%和SPM84.5%。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废水处理 贝类 藻类 营养盐 悬浮颗粒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呈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使用同种饲料喂养的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进行了感官评价、一般成分和呈味物质分析。海水养殖对虾感官评价总体得分高于淡水养殖对虾,海水养殖对虾在鲜味、甜味上优于淡水养殖对虾,而淡水养殖对虾带有明显的土腥味(P<0.01)。海水养殖对虾的灰分高于淡水养殖对虾,粗蛋白、水分及有机酸含量两类对虾差异不大。通过分析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和有机酸等呈味物质,发现主要是谷氨酸、AMP、IMP、甜菜碱这几种物质对两类对虾的口味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其他成分作用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仿刺参幼体烂胃病及其致病原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东、辽宁两省在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培育期间的5~7月,耳状幼体易发生一种以胃壁增厚、萎缩、溃烂为主要特征的“烂胃病”。从患烂胃病的耳状幼体中分离到1株细菌LW-1,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实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同。通过API半自动化鉴定和常规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表明,LW-1具有弧菌属的特征,其表型特征与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相似。对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菌株LW-1与灿烂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率达到99.8%。菌株LW-1可鉴定为灿烂弧菌,并视为耳状幼体烂胃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对多起仿刺参苗期烂胃病的调查研究表明,烂胃病病原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与投喂老化腐败的单胞藻饵料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海洋浮游动物研究的新进展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本世纪以来海洋浮游动物学科新的进展.这些进展首先表现在对夏季南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生活策略和生殖策略的研究,已经初步搞清该种的度夏机制;对东海浮游动物研究,采用统计和生态分析手段进行各门类的详细分析,充分提取了东海浮游动物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已经形成了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相对完整的认识体系;渤海、南海和长江口等区域浮游动物生态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对浮游动物在东海近海赤潮形成中作用、浮游动物种群遗传生化方面研究有明显突破.对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功能和生态特征系统研究这两个方面未来将继续成为这一学科的研究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