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春季虻鲉的食性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法对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虻(Erisphex potti)的饵料组成、摄食随体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虻的食物由大于900μm的浮游动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火枪乌贼(Loligo beka)、日本枪乌贼(Loligojapon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仔稚鱼组成,优势饵料为浮游动物,其重量贡献率为69%~75%。(2)虻的食物组成及摄食量在体长为60mm时发生较大变化,脊腹褐虾、仔稚鱼及软体动物等饵料对体长大于60 mm的虻的贡献率增大,增幅为1%~1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饲料饲养的对虾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饲料饲养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虾肠道菌群组成及其水体细菌区系组成进行了研究。分离纯化后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对虾肠道菌群主要由弧菌Vibrio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spp.、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spp.、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pp.、气单胞菌Aeromonasspp.、食酸菌Aci-dovorax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p.组成。水体细菌区系主要包括弧菌Vibriospp.、希瓦氏菌属Shewnellaspp.、艾肯菌Empedobacterspp.、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p.。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区系的优势菌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p.。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虾肠道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高于水体细菌区系,而丰度(D)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质因子4个方面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和池塘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差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丰度均低于池塘对虾养殖系统(分别为22815个/ml<31590个/ml,490.5个/L<650.0个/L,4.5个/10cm2<267.5个/10cm2),而溶解氧(DO)含量、氨态氮(NH4-N)和无机磷(PO4-P)浓度均高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对虾的生长量、生长速度及存活率均低于池塘养殖,但其养殖密度高,能很好的弥补生长速度之不足,更好的利用水体获得更高的单位生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鲶形目鱼类的肌肉营养组成分析
《营养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测定鲶、六须鲶、黄颡、乌苏里拟鲿的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结果:鲶、六须鲶、黄颡、乌苏里拟鲿四种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1%~23.74%;灰分含量为4.95%~6.24%;18种氨基酸总量为52.54%~73.52%,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22.04%~30.37%,4种呈味氨基酸13.23%~29.40%。结论:这四种鲶形目鱼类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是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都较高的优质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序列及多样性
《动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的组织结构和多样性,采用RTPCR技术从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脾脏总RNA中获得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cDNA克隆,随机挑取31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有序列相同率高于75%,前导肽相同率高于90%,应属于同1个VH家族。其变异主要存在于互补性决定区,特别是CDR3区。在D片段序列中发现大量保守的基因序列(motif)。并发现多个VH基因片段可以共用一个J片段的现象。在基因组DNA重排过程中,VH片段可以与任意的D和J片段结合。此外,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的VH,D和J片段的随机重排外,外切核酸酶作用,以及在重排位点大量N,P片段的插入现象,都大大增加了鲟鱼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黄酮对奥利亚罗非鱼生长及相关激素水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挑选体质量相近的奥利亚罗非鱼,随机放入网箱,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大豆黄酮(D a)组(基础日粮+D a 10m g/kg),并各设2个重复,试验期为32 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 a组雄鱼日增重提高14.9%(P<0.05),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加15.2%(P<0.05),生长激素(GH)水平提高29.1%,甲状腺激素(T3)水平提高13.2%,睾酮水平提高27.3%,雌二醇水平下降22.8%;雌鱼日增重及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变化不大(P>0.05),GH水平提高24.8%,T3、睾酮水平几无变化,雌二醇水平下降10.5%。D a组雄、雌鱼脲氮水平分别下降51.5%、17.3%(P<0.05);血清抗氧化能力分别上升79.5%、48.1%(P<0.05);肝抗氧化能力分别上升73.9%、33.3%(P<0.05);血钙、血糖水平变化不大。结论:D a可能通过提高生长激素和睾酮水平促进奥利亚罗非鱼雄鱼生长。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大豆黄酮 生长性能 生长激素 睾酮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常用消毒剂对杂色鲍幼鲍的急性毒性试验
《海洋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常温静水的条件下,分别用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高锰酸钾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17.1,5.18 mg/L。菌毒净对幼鲍24,48h的LC50分别为105,46.5 mg/L。聚维酮碘对幼鲍24,48 h的LC50分别为530,218 mg/L。菌毒净、聚维酮碘是较为理想的消毒药物。
关键词: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 毒性试验 高锰酸钾 菌毒净 聚维酮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mtDNA三个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技术对中国烟台、威海和莱州三个地点仿刺参的16S rRNA、COI、IrRNA-COI三个mtD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了长度约为570bp、640bp和900bp的三段序列,分析了三个采样点样品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每段基因序列扩增均获得两种单倍型,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码:AY852278—AY852283)。通过比较,三个地点样品的序列差异不显著,无缺失、插入、颠换的现象,只有个别位点出现转换,其中16S rRNA序列最为保守,16S rRNA、COI、IrRNA-COI三段序列A+T的平均含量为56·2%、59·2%、61·8%,均大于G+C含量。三个采样点样品同源性为99·84%—99·96%。将获得的仿刺参DNA序列和Genbank中的来自东太平洋8个外群进行基因序列比较,结果发现,不同目、科的海参的序列差异显著。采用DNAsp统计了各类位点数;MEGA2·1分析了碱基组成和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树。系统树体现的分类关系与这些物种的形态学分类关系完全一致。
关键词: 仿刺参 mtDNA 16S rRNA基因 COI基因 序列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南沿海青蟹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东南沿海5个地区的72个青蟹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获得的72个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序列可分为12个单倍型,与GenBank中已知的ScyllaparamamosainCOI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8%以上,与其它3种青蟹的差异为7.36%~15.54%。这些序列与S.paramamosain的遗传距离仅为0.00783,但是与S.serrata、S.olivacea和S.tranquebarica的遗传距离却分别达到0.116590、.17812和0.08423。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等分析结果都表明本文研究的青蟹为S.paramamosain。结果提示,在进行青蟹属相关研究应当仔细鉴别采集样本的种类。
关键词: 青蟹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 种类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