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酸性黄壤锰胁迫下油菜产量及氮磷钾锰含量的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酸性黄壤中锰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取酸性黄壤进行土培试验,研究了锰胁迫下油菜生物学性状、产量及氮磷钾锰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锰胁迫可刺激油菜生长,油菜株高、根鲜重、地上部鲜重和籽粒产量略高于正常施肥;中锰胁迫抑制作用显现,油菜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变化不大,根鲜重、根长度略有下降。高锰胁迫明显抑制油菜生长,在苗期至现蕾期,中锰胁迫油菜新叶边缘附近出现淡黄色病斑,高锰胁迫新叶边缘干枯,叶片向上卷缩似"勺"状,此时油菜地上部锰含量达1433 mg/kg。根鲜重、根长、地上部鲜重、籽粒产量分别比施氮磷钾减少15.2 g/株、4.67 cm、16.9 g/株和3.4 g/盆。施用适量碳酸钙可消除酸性黄壤油菜锰中毒症。


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效磷(Olsen-P)的演变特征及土壤磷素的累积状况,分析土壤磷素累积与土壤有效磷的响应关系,明确Olsen-P的农学阈值及合理磷肥施用量,为西南黄壤地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择试验中6个处理分别是不施肥(CK)、偏施氮钾肥(NK)、常量氮磷钾肥(NPK)、常量有机肥(M)、减1/2有机肥+减1/2氮磷钾肥(1/2 M+1/2 NPK)和常量有机肥+常量氮磷钾肥(MNPK)。分析西南黄壤性水稻土19年(1995—2013)土壤Olsen-P含量与植株吸磷量,研究土壤Olsen-P的变化规律及土壤累积磷盈亏状况,通过Mitscherlich方程模拟作物相对产量对土壤Olsen-P的响应关系,明确西南黄壤性水稻土的农学阈值,并分析Olsen-P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长期施用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Olsen-P含量,各施磷处理Olsen-P年增长速率在0.72—2.47 mg·kg~(-1)·a~(-1),其中MNPK处理Olsen-P增长速率最大,NPK处理最小,主要与施肥量的高低有关;有机肥配施化学磷肥比单施化学磷肥和单施有机肥更能有效地促进作物对磷素的吸收;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盈余量为176—1 200kg·hm~(-2),其中MNPK处理磷素盈余量最高;土壤累积磷盈余量与土壤Olsen-P增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土壤中磷素每盈余100 kg·hm~(-2),NPK、M、1/2M+1/2NPK、MNPK处理Olsen-P含量分别提高4.0、2.0、3.2和2.0 mg·kg~(-1);土壤每年磷盈亏和Olsen-P含量与磷肥施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磷肥用量(纯P)17.4 kg·hm~(-2)时土壤磷盈亏呈持平状态,西南黄壤性水稻土Olsen-P的农学阈值为15.8 mg·kg~(-1);对应的施肥量(纯P)为每年37.2 kg·hm~(-2)·a~(-1)。【结论】土壤有效磷随土壤磷素盈余而变化,同时与磷素投入量密切相关,当磷肥用量(纯P)为17.4 kg·hm~(-2)·a~(-1)土壤磷素呈持平状态。当磷肥用量(纯P)为37.2 kg·hm~(-2)·a~(-1)时,可获得较高作物产量,磷肥当季利用率高,且磷素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当磷肥用量(纯P)大于37.2 kg·hm~(-2)·a~(-1)时,作物产量对磷肥用量无响应,大量磷素累积在土壤中,增加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土壤中累积磷盈余量一定的情况下,西南黄壤性水稻土长期单施化学磷肥提升土壤Olsen-P的速率大于施用有机肥处理。


镉胁迫下3种改良剂及其浸提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在不同浓度重金属镉(Cd)胁迫下添加商品有机肥、泥炭和稻秆及其浸提物,以期获得不同物质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将有机肥、泥炭和稻秆及其浸提物分别添加到镉浓度分别为0.5、5.0和10.0 mg/kg的土壤中,并在水稻分蘖后期(移栽后60 d)测定其株高和分蘖数。【结果】1低浓度0.5 mg/kg镉稻田中,按照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大小依次为有机肥>泥炭浸提物>稻秆>有机肥浸提物>稻秆浸提物>泥炭;2中浓度5.0 mg/kg镉稻田中,按照修复效果大小依次为有机肥浸提物>有机肥>泥炭浸提物>泥炭>稻秆浸提物>稻秆;3高浓度10.0 mg/kg镉稻田中,按照修复效果大小依次为泥炭>有机肥浸提物>有机肥>稻秆>泥炭浸提物>稻秆浸提物。【结论】在不同浓度的镉胁迫下,3种改良剂及其浸提物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不一致。因此,在稻田镉治理中,应该先考虑稻田镉污染浓度,然后考虑添加不同的改良剂和用量,以到达最佳的治理效果。


贵州不同生态条件对黔草5号高羊茅生产性能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贵州不同生态条件对黔草5号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贵州5个生态条件下黔草5号与约翰斯顿高羊茅(CK)连续两年的产量及其品种抗逆性和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5个试点间,随着海拔的升高,两个高羊茅供试品种产量呈下降趋势,海拔最高的威宁试点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低于其它试点,独山、贵阳两个中低海拔试点产量表现较佳。2)两个高羊茅品种间,黔草5号产量在各试点均极显著(P<0.01)高于约翰斯顿,表现出较佳的生产性能。3)黔草5号的综合抗性优于约翰斯顿,且在营养品质上,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约翰斯顿(CK)。因此,黔草5号因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品种抗逆性及营养价值,理论上值得大力推广生产。


小麦新种质P13的抗条锈性鉴定及抗病机制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小麦新种质P13对条锈病的抗病性及其抗性机制,为P13种质的进一步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铭贤169为感病对照,用6个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和Hybrid46-8)对P13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采用自然诱发法鉴定P13的田间抗条锈性;以P13和铭贤169为材料,采用常规的夏孢子悬浮液涂抹法接种条锈菌CYR29,以不接种为对照,然后测定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结果】苗期P13对CYR32表现为免疫,对CYR29、CYR33和Hybrid46-8表现为近免疫,对CYR23表现为高抗,对CYR31表现为感病。P13在拔节期、孕穗期和乳熟期均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P13接种条锈病菌CYR29后,其叶片内POD、PAL、PPO、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高于未接种植株和感病对照铭贤169。【结论】P13对贵州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其在贵州小麦生产及抗病育种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赤散囊菌MAPKs超家族的鉴定及分析
《菌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全基因组序列为对象,利用HMMER软件构建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HMM)结合BLAST的方法鉴定了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超家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鉴定蛋白进行分析,并利用MEME软件进行了保守性基序的预测及活性位点注释。分析结果表明,赤散囊菌基因组包含了4个MAPK蛋白,分别属于Hog1-type、Mpk C-type、Slt2-type和Fus3/Kss1-type类型;3个MAPK kinase(MAPKK)蛋白,分别属于MKK1-type、Pbs2-type和Ste7-type类型;3个MAPK kinase kinase(MAPKKK)蛋白,分别属于BCK1-type、Ste11-type和Ssk22-type类型。保守性基序分析及注释结果表明,MAPKs超家族蛋白都包含了蛋白激酶活性位点"-D[L/I/V]K-"以及保守性的ATP-binding标签序列。MAPK与MAPKK蛋白分别包含了"-Tx Y-"和"-SD[I/V]WS-"磷酸化位点,且MAPK蛋白还包含一个保守性的common docking基序(CD motif),而MAPKKK蛋白则包含了一个功能不明的保守性基序,其一致性序列为"-GTPYWMAPEV-"。研究结果为揭示MAPKs信号途径在赤散囊菌中参与调控的生物学过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赤散囊菌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MAPK激酶(MAPKK) MAPK激酶激酶(MAPKKK)


贵州10个油菜主推品种油脂品质及农艺、经济性状比较分析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搜集了贵州10个主要推广的油菜品种,通过大区互比、统一栽培管理,利用红外光谱仪对10个油菜品种的脂肪酸组成及农艺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品种产量在2 274.3~3 157.2kg/hm2之间,平均达到了2 756.1kg/hm2,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5.89%~6.55%之间,油酸含量在55.77%~72.77%之间,亚油酸含量在11.86%~20.06%之间,亚麻酸含量在10.07%~11.62%之间,芥酸含量在0.1%~2.31%之间。


持续干旱对金荞麦生长、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及抗旱性评价
《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对持续干旱胁迫的适应对策和能力,揭示其抗旱机制,本试验以8个优异金荞麦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模拟干旱胁迫法,研究持续干旱下金荞麦细胞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和植株生长情况,并利用主成分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其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金荞麦的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等渗透调节物质累积,维持细胞膨压;SOD,POD和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保护细胞膜免遭伤害。SS的渗透调节能力强于Pro。SOD和CAT酶在活性氧清除反应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抗旱性强的金荞麦非光化学猝灭升高,保护细胞及光合结构不受损伤;叶面积、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地下生物量增加保证了较高的水分利用率。8个金荞麦材料的抗旱性顺序为:JQ6>JQ3>JQ2>JQ4>JQ1>JQ8>JQ5>JQ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