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鳞翅目昆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人工饲养是昆虫研究的基础,尤其是昆虫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发。文章以现有相关文献为依据,从人工饲养技术研究、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制方法、饲养环境和饲养操作优化等方面总结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进展,发现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及饲料配方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现行研究主要以提高饲养昆虫的存活率为目的,而忽略昆虫的生理性状。因此,建议在优化人工饲养技术的同时,需连续和定期评估人工饲养的种群与野生种群的性能差异,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实验虫源。

关键词: 鳞翅目 昆虫 人工饲养 饲料配方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水稻糙米率QTL定位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糙米率是加工品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糙米率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V20B和CPSLO17作为亲本,构建了15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利用SLAF标签构建的精度更高、平均遗传距离为0.292 c 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亲本和群体糙米率表型数据,对三亚和贵阳两个环境下控制水稻糙米率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三亚和贵阳共检测到两个QTL。其中,三亚检测到1个QTL位点q BR1,位于第1染色体Marker600937~Marker685097区间上,两个标记间遗传距离为0.471 c M,贡献率为9.7470%;贵阳检测到1个QTL位点q BR4位于第4染色体Marker503771~Marker431234区间上,两个标记间遗传距离为0.469 c M,贡献率为9.7634%。两个检测到的QTL,在两个环境中未重复检测到,且增效位点均来自于亲本V20B。本研究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水稻糙米率QTL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水稻糙米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糙米率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蚯蚓粪与尿素配施对中药白花前胡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贵州中药材白花前胡高产高效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蚯蚓粪与尿素配施对中药白花前胡产量、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白花前胡产量较N_0PK(CK)提高38.21%~94.07%,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N_2PKM_1和N_1PKM_1最高,分别提高94.07%和93.51%,其次是N_1PK,提高71.34%。各处理白花前胡氮素的吸收量较CK提高24.04%~82.73%,与CK的差异(N_1PKM_2除外)均达显著水平;钾吸收量较CK提高22.05%~93.53%,与CK的差异(N_2PK除外)均达显著水平;钙素的吸收量较CK提高32.00%~175.16%,与CK的差异(N3PK除外)均未达显著水平;镁吸收量较CK提高1.45%~120.36%,与CK的差异(N_1PKM_2除外)均达显著水平;N3PK的硫素吸收量较CK提高69.81%,且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其余处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N_1PKM_1显著提高白花前胡氮肥的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N_2PK(CK_1)的3.36、1.85和3.33倍,N_1PKM_2显著提高氮肥的生理利用率,为CK_1的1.82倍。

关键词: 蚯蚓粪 白花前胡 中药材 产量 配方施肥 养分吸收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辅助提取迷迭香酸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酶法辅助对紫苏叶中迷迭香酸提取的最佳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和p H值对迷迭香酸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纤维素酶法提取迷迭香酸的最佳工艺参数,并通过迷迭香酸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紫苏叶迷迭香酸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3%、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12 min、酶解p H 4,此工艺条件下,迷迭香酸提取得率为0.617%,实际值与理论值0.62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合理可靠,可作为紫苏叶迷迭香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紫苏叶迷迭香酸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迷迭香酸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 紫苏 迷迭香酸 响应面 酶法提取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麦草根际铁载体产生菌WN-H3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铁载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28份菌株,采用刃天青(chrome azural S,CAS)平板检测法定性、定量筛选出1株产铁载体能力较强的细菌WN-H3,经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判断为一株弗村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ranovensis)。在摇瓶水平上采用单因子法分别研究了铁载体合成菌株WN-H3的碳、氮源利用效果及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培养基初始p H值等因素对菌株生长及铁载体合成能力的影响,最终优化得到铁载体产生菌的最佳发酵条件:蔗糖10 g/L,酵母浸出粉5 g/L,Na Cl 5 g/L,温度28℃,转速180 r/min,p H7.5,该条件下培养48 h后菌株WN-H3产生的铁载体活性su值可达80.4%。实验表明,优化后的培养条件更利于铁载体产生菌的生长和铁载体合成。

关键词: 铁载体产生菌 筛选 鉴定 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量对贵州高产玉米养分吸收、生物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贵州黄壤地区开展了以玉米品种("金玉506"和"黔单24")为主区,不同施肥量为副区处理的大田裂区试验,探讨贵州两种高密度栽培品种玉米的产量、生物性状、养分吸收和品质对不同施肥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玉米品种产量有显著影响。"金玉506"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常规密度种植推荐施肥量增量15%处理产量最高,达10 229.3 kg/hm2;而"黔单24"略有不同,其产量随施肥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以推荐施肥量处理最高,为9 434.1 kg/hm2。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品种与施肥量对玉米穗粗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两种玉米品种的千粒重随施肥量增加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2.2%~10.3%和3.2%~6.8%。在生物性状方面,"金玉506"以推荐施肥量增量15%处理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和茎粗最优,分别为308.5、130.4和2.6 cm;而"黔单24"以推荐施肥量处理株高、穗位高和茎粗达最大,分别为311.6、138.0和2.43 cm。从养分吸收看,品种和施肥量对玉米植株的养分吸收有显著影响,其中"金玉506"植株氮、磷和钾的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幅分别为24.8%~32.7%、44%~47.8%和5.9%~45.6%;而"黔单24"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分别为3.8%~13%、11.8%~23.5%和3.9%~15%。在品质方面,合理施肥量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淀粉和粗蛋白含量,而过高施肥量会导致玉米品质的降低。因此,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的养分需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有利于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关键词: 肥料 玉米产量 养分吸收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OSG胶束增溶姜黄素在果汁中的热及贮藏稳定性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聚合物胶束是一个良好的疏水性增溶物质及靶向运输平台。研究表明辛烯基琥珀酸-燕麦β-葡聚糖酯(OSG)能够形成壳核结构的胶束,并对脂溶性的姜黄素具有很好的增溶作用。为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和方法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探究了OSG胶束增溶的姜黄素在果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或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添加于果汁体系中的OSG胶束增溶的姜黄素,其稳定性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降低(70~90℃),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不同果汁体系中的稳定性顺序为:木瓜汁>菠萝汁>哈密瓜汁。添加于果汁体系中的OSG胶束增溶的姜黄素,其冷藏(4℃)贮藏稳定性明显高于常温(25℃)贮藏稳定性,前者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而后者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关键词: 热稳定性 储藏稳定性 降解 聚合物胶束 姜黄素 β-葡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2个饲用芭蕉芋品种(材料)比较试验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饲用型芭蕉芋新品种,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2014~2015年从全国收集的芭蕉芋种质资源中筛选11个芭蕉芋品种(材料),以兴芋1号作对照,进行2 a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QC22植株高大,茎粗,叶片大,生育期较短,出苗较快且整齐,属于早熟品种;QC22产量最高,2 a茎叶及块茎平均产量达到96 300 kg/hm2,比对照增产29.7%;其次是QC53,比对照增产21.4%。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QC22可作为青饲料栽培。

关键词: 芭蕉芋 品种比较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阳生态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系)生育期组归属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指导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引种,本文以分属MGⅠ-MGⅧ的27份北美标准品种为参照,对贵州省主栽品种以及新近选育和引进的品种(系)共23份材料进行生育期组归属研究。通过2011-2014年4年试验,确定23份材料所归属的生育期组在MGⅡ-MGⅤ,其中属MGⅡ的有黔豆4号、黔豆1号、中黄30,属MGⅢ的有黔豆3号和黔豆5号,属MGⅣ的有安豆5号、滇86-5、黔豆2号、黔豆6号、黔豆7号、黔豆8号、黔豆08002、安豆7号、油春06-8、桂春8号、徐豆9号、天隆1号、中黄50、中黄48、中黄42、中黄39、黔豆08014,属MGⅤ的有滇豆7号,大部分试验材料归属于MGⅣ,且划分界限清晰。MGⅡ、MGⅢ界限不明显,归属此2组的材料为模糊分类。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的科学化以及不同区域间引种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豆 贵州 生育期组 划分 标准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生长动态模拟与仿真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作物生长动态模拟的真实性和逼真感,结合田间试验,构建了玉米不同生长期的株高、茎粗、果穗长度和宽度(粗度)等生长模型,然后在C#语言和CINEMA 4D植物建模软件的支撑下,实现不同生长阶段玉米单株及群体生长动态模拟与仿真,效果逼真,真实感强。

关键词: 玉米 生长 动态模拟与仿真 几何参数模型 C#语言 CINEMA 4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