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多酚品质分析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了解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多酚品质状况,根据现有资料,选取贵州高茶多酚茶树品种进行茶叶主要内含成分分析,并对茶多酚、儿茶素组分进行茶多酚逆转阀值、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黔湄419’、‘黔湄502’、‘黔湄701’茶多酚含量全年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6.5%、25.8%,而‘福鼎大白茶’仅17.6%,比‘福鼎大白茶’高出6.8%、8.2%、7.2%。高茶多酚茶树品种与普栽种‘福鼎大白茶’多酚含量差异显著。EGCG含量与儿茶素总量虽然与‘福鼎大白茶’未产生显著差异,但含量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分别高出24.7%、12.5%、17.8%和33.7%、24.3%、23.1%,说明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具有较好的品种优势。茶多酚逆转阀值均在水浸出物的40%~60%之间,制作绿茶具会有较好的品质表现。儿茶素品质指数为3.98、4.49和6.06。儿茶素苦涩味指数9.41、9.24和10.51。综合儿茶素品质指数、苦涩味指数考虑,‘黔湄502’多酚类品质要优于‘黔湄419’、‘黔湄701’。

关键词: 茶树品种 茶多酚 品质评价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龙果MSAP体系的优化及组培苗DNA甲基化检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火龙果组培苗为材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适用于火龙果的MSAP体系.结果表明,基因组DNA约300ng,采用EcoRI 10U和MspI/HpaII 2.5U两步酶切法,酶切较充分;使用20μL预扩增体系,含酶连产物1.0μL,Mix 10μL,上下游引物E+A/HM+T各2.0μL;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20μL,含稀释50倍的预扩增产物3.0μL,Mix 5μL,上下游引物E+ANN/HM+TNN各2.0μL.选用17对引物检测发现,组培苗CCGG位点的甲基化程度约为24%,平均多态性比率为1.8%,表明火龙果组培苗在短期无性系繁殖中,存在一定程度的DNA甲基化差异.

关键词: 火龙果 组培苗 MSAP DNA甲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关键词: 杂交籼稻 不同产量 群体质量 干物质 粒叶比 穗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高羊茅叶片的代谢组学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禾本科牧草高羊茅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分析了干旱胁迫条件下高羊茅叶片中的代谢组学变化。其中,共稳定检测到282种代谢产物发生变化,148种下调表达,134种上调表达。利用MZmine软件处理原始数据,用主成分分析(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鉴定出4种代谢产物在干旱处理后下调,6种代谢产物上调。其中,芳香族化合物酰基基诺内酯、芳香族游离氨基酸、苏合香脂、甲烷呋喃都表现为上调;油脂代谢产物氢过氧化硬脂丁二酸酐、3-氧代十二烷酸酯、3-羟基十八烷基碳稀酸表现为下调,过氧化三甲基胺甲脂表现为上调;其他代谢产物如羟甲基茉莉酸葡萄糖苷(糖苷类)上调,胡椒新碱(生物碱)下调。芳香族化合物和脂代谢产物可能在高羊茅抗旱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

关键词: 高羊茅 干旱胁迫 代谢组 芳香化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马铃薯推广品种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马铃薯品种的亲缘关系,采用10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19份贵州马铃薯生产品种进行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对SSR引物中5对获得60条清晰条带,其中4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1.67%,平均每个引物的多态性条带数为9.80条。19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3~1.00。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6处全部参试材料聚在一起,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处可明显聚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11份材料,第Ⅱ类群包括7份材料,第Ⅲ类群只有1个材料。在相似性系数0.65处,57.89%的参加品种聚在一起,表明参试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经济性状较野生型对照变差,叶色黄化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叶色黄化性状的产生很可能与铁元素的吸收、转运或利用效率降低有关.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叶色黄化突变体 叶绿素 铁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交组合黔东花猪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测定

南方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杂交组合黔东花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筛选优良黔东花猪杂交组合。【方法】对约克夏(Y)×皮特兰(P)×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YPTH)、巴克夏(B)×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组合(BTH)、巴克夏(B)×皮特兰(P)×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BPTH)及巴克夏(B)×杜洛克(D)×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BDTH)等4种杂交猪分别进行屠宰,测定分析其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结果】YPTH、BTH、BDTH和BPTH杂交猪屠宰率分别为76.72%、76.67%、76.94%和81.24%;瘦肉率分别为55.58%、42.00%、46.29%和50.92%;平均背膘厚分别为3.31、4.00、3.37和3.45 cm;眼肌面积分别为60.68、46.67、46.80和53.56 cm2;大理石纹分别为3.67、3.50、3.50和3.50;系水力分别为89.33%、83.00%、76.70%和69.09%;剪切力分别为0.49、0.51、1.12和0.62 kg。脂肪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4种杂交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及风味等食用性状均较佳。其中,YPTH杂交猪具有较高的瘦肉率和较大的眼肌面积,系水力较高,剪切力较小,肌肉谷氨酸含量高达107.72 mg/g。【结论】以黔东花猪(H)为母本组配的YPTH杂交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优于BTH、BDTH和BPTH杂交猪,可作为建立含有黔东花猪血缘的商品杂交猪配套系开发利用。

关键词: 黔东花猪 杂交组合 屠宰性能 肉质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米垩白QTL定位分析

种子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垩白度品种V 20B和低垩白度品种CPSLO 17作为亲本,构建150个V 20B/CPSLO 17重组自交家系(RIL)为作图群体,进行稻米垩白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以垩白度为稻米垩白高低的表型数据,结合SLAF标签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运用MapQTL 5软件检测到4个稻米垩白QTL,分别命名为qC-5 a、qC-5 b、qC-5 c和qC-5 d。这4个QTL的LOD值分别为4.02、4.09、3.94和4.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1.6%、11.8%、11.2%和11.8%,且这4个QTL抗性等位基因都来自高垩白亲本V 20B。

关键词: 重组自交家系 垩白 作图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子河流域硅藻群落与驱动因子的定量关系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定量研究水生生物对水环境参数的适宜值是评估栖息地质量和维持生物完整性的主要途径.以辽宁省太子河流域为研究范例,选择Y(优势度指数)大于0.000 1的硅藻为研究对象,结合水环境参数,采用CCA(典范对应分析)、CART(分类回归树)和WA(加权平均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硅藻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计算硅藻对驱动因子的最适值.CCA结果表明,IOS(底质指数)、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和ρ(CODMn)是硅藻群落的驱动因子;CART预测结果表明,IOS高的水环境硅藻密度高于IOS低的水环境,ρ(TDS)和ρ(CODMn)低的水环境硅藻密度高于ρ(TDS)和ρ(CODMn)高的水环境;WA结果显示,96种硅藻对IOS、ρ(TDS)和ρ(CODMn)的最适值范围分别为1.00~6.44、60.29~820.30 mg/L和0.46~2.89 mg/L.钝端菱形藻解剖刀变种和尖端菱形藻适宜栖息于IOS较低而ρ(CODMn)较高的水环境,Gomphonema trancatum和肿大桥弯藻则适宜栖息于IOS较高的水环境;缠结异极藻二叉变种和尖细异极藻适宜栖息于ρ(TDS)较高的水环境,弧形峨眉藻和克洛钝脆杆藻则适宜栖息于ρ(TDS)较低的水环境;弧形峨眉藻和隐头舟形藻威蓝变种适宜栖息于ρ(CODMn)较低的水环境.针杆藻和桥弯藻对IOS的最适值高于舟形藻和菱形藻以及其他藻种,96种硅藻对ρ(TDS)和ρ(CODMn)的最适值均表现为菱形藻和异极藻较高、针杆藻和桥弯藻较低.

关键词: 硅藻 典范对应分析 加权平均回归分析 分类回归树 栖境最适值 太子河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种豆科灌木栽培种丛枝菌根真菌种类及分布

草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人工栽培决明(Cassia tora)、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白刺花(Sophora davidii)、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木豆(Cajanus cajan)和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8种豆科灌木植物根际5-10、10-20和20-30 cm 3个土层的土样,研究其根际丛枝菌根(AM)真菌的侵染率、孢子密度、种类及多样性。结果表明,8种豆科灌木植物AM真菌侵染率普遍较高,最高的为猪屎豆,80.8%;土壤速效磷含量与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0.733,P=0.039);根际土壤中的AM真菌孢子主要分布于5-20 cm土层,5-10 cm土层猪屎豆孢子密度最大,为115.33个·10 g-1土壤;宿主植物种类与土壤层位对孢子密度交互效应影响显著(F=100.497,P<0.001);AM真菌优势种枫香球囊霉(Glomus liquidambaris)、脆无梗囊霉(Acaulospora delicate)在8种豆科灌木植物的土壤中均有分布。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适生豆科灌木植物具有丰富的AM真菌资源,今后可以在喀斯特地区开展豆科灌木植物接种优势AM真菌和根瘤菌等相关研究,这将对农牧业生产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豆科灌木植物 丛枝菌根真菌 侵染率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