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贵州喀斯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贵州南部人工草地不同放牧强度(零牧、中牧和重牧)下浅层土壤剖面(0—10,10—20,20—30cm)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喀斯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的平均值与变异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放牧强度变化与剖面变化规律;在不同放牧强度下,0—10cm和10—20cm土壤剖面含水量均表现为NG>HG>MG,2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为NG>MG>HG,变异系数均呈中等变异(10%

关键词: 喀斯特 草地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性 放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下黄壤无机磷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华北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长期施肥对黄壤中不同组分磷累积、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不施肥处理有明显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显著减少,施肥主要增加了Ca_2-P、Ca_8-P、Fe-P、Al-P含量,而对Ca_(10)-P、O-P含量影响较小。Ca_2-P、Ca_8-P、Fe-P、Al-P、Ca_(10)-P、O-P以表聚为主,同一土层上表现为O-P>Fe-P>Al-P、Ca_(10)-P>Ca_2-P>Ca_8-P。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呈现垂直分布规律,在0~100 cm土层中无机磷形态以O-P、Fe-P为主,且该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从长远来看,有机无机配施促使无机磷组分在土壤剖面的移动得以放缓,还不足以影响到地下水质量,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黄壤 长期施肥 无机磷组分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茎泽兰种子沉降特征研究

草地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种子外形特征和冠毛特征进行观测,并利用飞行试验和模拟探讨其飞行能力,以期探索其种子传播规律。通过线性回归得出不同高度飞行速度的相关系数r值比较大,F检验成极显著相关,拟合较好;种子长度、质量和种子冠毛间的夹角与沉降速度呈负相关,冠毛与种子间的夹角呈正相关,随着高度的增加,种子长度与冠毛长度对沉降速度的影响也逐渐显著。

关键词: 紫茎泽兰 种子 沉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西南黄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黄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以贵州黄壤长期定位试验2003~2013共11年土样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土壤碳、氮、磷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指标变化特征,旨为黄壤培肥、增加土壤碳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较一致,均以有机肥处理较高,且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2)不同处理土壤C/N、C/P、N/P比变化范围为13.49~15.58、13.72~17.86、0.99~1.28,通过各处理变异系数和碳、氮、磷两两相关分析可知,黄壤C/N比较稳定,碳氮变化一致,而C/P、N/P比变化较大;(3)C/N、C/P比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P比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各不同;(4)与中国和世界土壤C/N/P比平均水平相比,黄壤碳、氮、磷比例失衡。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方法及其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食品与机械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可以合成很多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通常将这类表面活性剂称为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其在减少表面和界面张力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本研究对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来源,生产菌株的筛选方法、廉价底物的利用,发酵工艺的优化,产品的分离纯化和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食品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产与工艺优化 乳化剂 防腐剂 抗氧化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鸡繁殖性状的相关性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基因与鸡繁殖性状的关联性,找出可作为鸡繁殖性状的重要标记,选用贵州省地方鸡种荔波瑶山鸡,采用PCR测序法对5种DA受体基因(DRD1~DRD5)的多态位点进行检测,并进行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DRD1基因有1073(G→A)1个多态位点,分别与300日龄产蛋量、首次就巢日龄呈极显著相关(P<0.01);DRD2基因上有15个多态位点,分别与繁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14个位点分布于各内含子上,仅有4260(G→C)1个位点位于第6外显子,该位点与开产日龄、300日龄产蛋量和首次就巢日龄呈显著相关(P<0.05);DRD3基因11720(C→G)与300日龄产蛋量存在显著相关(P<0.05),该位点CC型个体在试验期间无就巢现象;DRD4基因5365(C→T)与开产日龄存在显著相关(P<0.05),5546(G→A)与首次就巢日龄和首次就巢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以上多态位点可作为与相关繁殖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指标的辅助选择标记。

关键词: 多巴胺受体基因 基因多态位点 荔波瑶山鸡 繁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星载InSAR在冻土地表变形中的研究进展

环境工程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年冻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也是关键的土壤类型。其发生、发展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自出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以来,对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的研究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探测近地表土壤的冻融状态。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年来各国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然后阐述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最后对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D-In SAR)、小基线子集方法(Small Baseline Subset Approach,SBAS-DIn SAR)和永久散射体技术(Permanent Scatterers,PS)都做出了描述。综上所述,利用适合的SAR数据和有效的In SAR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冻融状况,可以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范围广、类型多样、精度高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 InSAR D-InSAR SBAS-DInSAR PS-InSA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嘎拉’苹果花粉萌发中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优化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优化‘嘎拉’苹果花粉萌发中不同培养基组分的添加量和培养条件,为生产中人工授粉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采用花粉液体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基内添加硼酸(H_3BO_3)、氯化钙(CaCl_2·2H_2O)、尿素、聚乙二醇(PEG-3350)和蔗糖,均能促进‘嘎拉’苹果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在一定范围内,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均随培养基组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添加量时,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H_3BO_3、CaCl_2·2H_2O、尿素、PEG-3350和蔗糖的添加量分别为0.3、0.3、3.0、150和80g/L时,‘嘎拉’苹果花粉萌发率最高,花粉管长也达到最大值;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均随培养基pH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花粉液体培养最适pH为6.5;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则呈先快速增加后骤降的趋势,花粉液体培养最适温度为25~30℃。

关键词: 苹果 离体液体培养 花粉萌发率 花粉管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玉米Tuxpeno种质遗传潜势的研究

种子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Tuxpeno种质选系和测验种10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组配了25个杂交组合,田间组合多点鉴定,对产量、株高和穗位高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同时,利用SSR标记分析了10份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参数。结果表明:调查的10个农艺性状在组合间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行粒数、百粒重、秃尖长、出籽率、穗位高和小区产量在地点与组合互作间方差分析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SSR标记结果表明:筛选出25对多态性较高且带型稳定、清晰的SSR引物,在10个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27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出2~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5.08个;10份自交系之间遗传距离范围是0.4 157~0.972 2,遗传距离以0.70为标准,分为2类群;基于配合力和微卫星(SSR)标记的遗传潜势数据的评估,计算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两点联合产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7。在本研究中,Tuxpeno种质与78599和Reid种质可能组配成较大潜力的杂种优势模式。通过对Tuxpeno种质杂种优势的系统研究,可以为更好利用Tuxpeno种质为桥梁,实现Tuxpeno种质在温带玉米育种中的快速、有效利用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潜在模式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玉米 配合力 SSR标记 Tuxpeno种质 遗传潜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肥及其施用对贵州一熟区马铃薯生产性状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贵州一熟区马铃薯高产栽培和高效利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2种来源钾肥(硫酸钾和氯化钾)和适当减钾量对马铃薯生长、产量、经济效益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一熟区马铃薯基施等钾量硫酸钾和氯化钾,马铃薯产量无显著差异;高肥力黄壤钾肥用量可降低10%,硫酸钾宜作马铃薯追肥分期追施,氯化钾宜分期基施和追施;低肥力黄壤维持常规钾肥用量(150 K_2O kg/hm~2),施用氯化钾产投比更高(为3.79);高、低肥力地块钾肥的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当季利用率均较高,分别达25.98~33.34,46.80~78.85 kg/kg和41.74%~56.70%。

关键词: 马铃薯 高效施肥技术 贵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