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优化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以20个不同基因型白菜栽培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影响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14个基因型产生了小孢子胚,不同基因型之间胚诱导率差异显著,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小孢子胚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高频胚诱导技术体系的优化,胚诱导率明显提高,最优组合为盛花期取蕾;花瓣长与花药长比为0.5~0.75;4℃低温预处理1 d;150 g/L蔗糖的NLN培养基33℃高温热激2 d,重新离心更换130 g/L蔗糖的NLN培养;激素最优组合为6-BA0.1 mg/L、NAA 0.5 mg/L;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有利于胚的形成,最佳浓度为0.5 g/L。

关键词: 白菜 游离小孢子 基因型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有机肥对番茄品质风味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的品质和风味是决定番茄口感的重要因素。以不施肥作为对照,在等氮投入条件下,分别以普通有机肥、沼渣及精制有机肥(中量)作为供试肥料,研究了有机肥对番茄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其中精制有机肥共设置了3个施肥水平(分别为19、38和57 t/hm~2的低、中和高量)。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后番茄产量增加了4.8%~14.4%,其中中量精制有机肥增产效果最好。施用有机肥尤其是中量精制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番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型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番茄风味化合物主要以醛酮类、醇类及烷类为主。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尤其是中量精制有机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番茄中醛酮类、酯类、酰肼、羟胺、有机酸等化合物。就番茄产量和品质而言,施用中量(38 t/hm~2)精制有机肥是最佳施肥方案。

关键词: 有机肥 番茄产量 番茄品质 番茄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阶段性组合猎物饲养南方小花蝽的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阶段性组合猎物在饲养南方小花蝽过程中的适合性,本研究用蚕豆蚜、阶段性组合猎物(1豆蚜和二斑叶螨)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研究发现,饲喂蚕豆蚜的成虫获得率最低为34.2%;连续2代饲喂阶段性组合猎物与混合猎物的成虫获得率均在80%左右。用阶段性组合猎物饲养的南方小花蝽第1代和第2代的未成熟期(15.30和15.28 d)都略长于混合猎物的14.71 d,但明显短于蚕豆蚜饲养的21.48 d。阶段性组合猎物饲养南方小花蝽连续两代的净生殖率(27.85、40.13)、内禀增长率(0.16、0.18)与取食混合猎物时的净生殖率(31.38)、内禀增长率(0.16)相差不大,均明显高于饲喂蚕豆蚜时的净生殖率(4.27)、内禀增长率(0.06),能够很好地满足南方小花蝽种群增长的营养需求。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西花蓟马 蚕豆蚜 二斑叶螨 阶段性组合猎物 混合猎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新害虫——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鉴定与初步观察

茶叶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近年来贵州湄潭地区频发的一种茶树粉虱害虫进行了鉴定和初步观察。通过对害虫伪蛹特征的显微和电镜观察,种类鉴定为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Takahashi,1932),系茶树害虫新纪录种,本文对其伪蛹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记。通过室内饲养,初步观察和记录了为害茶树的山香圆平背粉虱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田间为害状。

关键词: 茶树 新害虫 半翅目 粉虱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速匀质超声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沉积物中多环芳烃

化学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建立了用于检测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超速匀质超声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以乙腈为提取剂对水体沉积物中16种PAHs进行提取,然后用铜粉净化,所得净化液经浓缩、丙酮定容后用Agilent HP-5MS毛细管柱进行分离,质谱全扫描检测。采用质谱检测器根据NIST 05谱图库比对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6种PAHs的检出限在0.004~0.028μg·kg-1之间,加标回收率71.3%~117.2%,相对标准偏差(n=7)在1.2%~9.8%之间。通过对实际样品中PAHs的分析表明,该法检测快速,溶剂用量小,可以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沉积物 气相色谱/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及代谢物在西伯利亚鲟疾病模型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20℃条件下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西伯利亚鲟口灌恩诺沙星(剂量10 mg/kg)后,其血液中药代动力学规律,采用药代动力学软件3p97对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及代谢物环丙沙星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时量曲线关系符合二室模型,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0.37 h和1.12 h;峰浓度值C_(max)分别为0.329和0.164 mg/L;表观分布容积V_d分别为40.12和49.239 L/kg,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5.732和8.17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45.131和40.521 h。与健康西伯利亚鲟相比,恩诺沙星及代谢物在受感染的西伯利亚鲟体内,吸收相对缓慢,消除也慢。恩诺沙星在疾病模型西伯利亚鲟肝脏和肌肉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0.13e~(-0.005t),C=2.31e~(-0.006t);R~2≥0.825;环丙沙星在疾病模型西伯利亚鲟肝脏和肌肉中的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4.412e~(-0.007t);C=4.915e~(-0.004t);R~2≥0.758。

关键词: 恩诺沙星 西伯利亚鲟 疾病模型 药动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茎行向及芽向对间作木薯和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木薯品种华南8号和花生品种贺油12号为材料,采用木薯宽窄行间作花生法,设置木薯种茎芽眼朝向东、南、西、北共4个处理,其中芽眼朝向东和向西处理属于东西行向,芽眼朝向南和向北处理属于南北行向,研究木薯种茎行向及芽向对木薯花生间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北行向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东西行向处理的高10.7%、10.1%,东西行向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比南北行向处理的高8.4%;芽向处理木薯的鲜薯、淀粉产量排序均为种茎向北最高,其次为向南和向东,向西最低,向北处理木薯的鲜薯和淀粉产量比向西处理的高20.5%、19.7%;花生荚果产量排序均为种茎向西处理最高,其次为向南和向东处理,向北处理的最低,向西处理的荚果产量比向北处理的高19.3%。综合分析认为,南北行向比东西行向更利于提高木薯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东西行向比南北行向更利于提高花生产量,花生行北侧或西侧的木薯的鲜薯产量和淀粉量比南侧或东侧的高,木薯行南侧或西侧的花生荚果产量比北侧或东侧的高。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间作 行向 芽向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薏苡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测定株高、茎粗、分枝数、主茎节数、分蘖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值)、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成株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各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及关联程度各异。6个公因子可代表薏苡抗旱性90.80%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供试薏苡种质抗旱性排序相近。供试薏苡种质产量抗旱系数(Y值)与D值、CDC值和WDC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成株期抗旱性强的薏苡种质有yy18-1、yy03-8和粱丰薏14-2。分蘖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可作为薏苡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旱性评价的直观指标。

关键词: 薏苡 成株期 抗旱性 抗旱指标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状真菌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的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局调控因子在丝状真菌次级代谢调控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LaeA是2004年首次被发现的丝状真菌全局性调控因子。本综述介绍了LaeA在丝状真菌发育、次级代谢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总结了丝状真菌中已发现的laeA的同源基因,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与展望。

关键词: 全局性调控因子 LaeA 次级代谢调控 发育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在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动学及消除规律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明西伯利亚鲟体内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代谢动力学与消除规律,同时为科学合理使用恩诺沙星防治鲟鱼细菌性疾病和水产品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20℃条件下进行恩诺沙星10 mg/kg体重口灌给药后西伯利亚鲟血液、肌肉和肝脏组织中恩诺沙星及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数据采用药代动力学软件3p97进行分析。【结果】西伯利亚鲟血液、肝脏和肌肉中恩诺沙星药物代谢动力学房室模型符合二房室模型,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0.5、0.9和1.23 h;峰浓度值(C_(max))分别为0.329、4.162和3.350 mg/L;表观分布容积(V_d)分别为26.219、6.320和2.835 L/kg,吸收半衰期﹝T_((1/2)α)﹞分别为4.643、45.623和11.308 h;消除半衰期[T_((1/2)β)]分别为32.046、354.987和252.194 h。恩诺沙星代谢物环丙沙星在西伯利亚鲟血液、肝脏和肌肉中药物代谢动力学房室模型符合二房室模型,T_(max)分别为0.5、6.4和2 h;C_(max)分别为0.164、0.918和1.450 mg/L;Vd分别为43.760、7.678和0.122 L/kg;T_((1/2)α)分别为4.643、8.503和14.464 h;T_((1/2)β)分别为32.046、148.4和219.904 h。【结论】恩诺沙星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西伯利亚鲟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房室模型符合二房室模型,其吸收、消除较缓慢。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西伯利亚鲟 药动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