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00条记录
黑麦草根际产铁载体细菌HMGY6B的筛选鉴定及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学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铁载体合成能力强、抗病效果好的菌株。【方法】采用刃天青(Chrome azural S,CAS)平板检测法,定性、定量筛选产铁载体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细菌类型,然后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菌株与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从多年生黑麦草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铁载体能力很强的菌株HMGY6B,经鉴定,该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其产生的儿茶酚型铁载体对黄瓜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在低铁条件下(0.16、2、5、10μmol/L FeCl_3)对黄瓜灰霉病的生长抑制率高达91.2%,但在富铁条件下(50μmol/L FeCl_3)降为30.2%,100μmol/L FeCl_3抑制率仅为5.5%。【结论】菌株HMGY6B可用于今后复合型抗病生物菌肥的开发研制。

关键词: 铁载体产生菌 筛选 鉴定 拮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沼液生物有效性的曝气参数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曝气处理广泛用于沼液滴灌前处理中,合理的曝气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降低沼液后续滴灌时发生堵塞,但目前缺乏相关工艺参数。基于此,该文从提高沼液农用生物有效性入手,对影响曝气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曝气能够降低沼液中氨氮、总磷含量和生物毒性,且添加好氧污泥情况下下降更明显。以保持沼液中氨基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时,最优曝气参数为:好氧污泥量8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2h、气水比20、p H值8.5;以降低沼液生物毒性为目标的优化曝气参数为:好氧污泥量6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1h、气水比40、p H值6.5。通过玉米水培试验对2种优化方案进行验证,沼液氨基酸浓度的优化方案更利于玉米生长,而玉米在基于降低沼液生物毒性的优化方案中的生长情况较差,甚至劣于未优化方案。

关键词: 氨基酸 生物毒性 优化 曝气 沼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三系不育系贵丰105A的开花习性研究

种子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掌握水稻新三系不育系贵丰105A的异交特性,以利于其繁制种,对其开花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贵阳自然条件下,贵丰105A群体开花历时12d,单穗开花期8~11d,开花后2~3d进入盛花期,开花时间为09:30—15:30,开花高峰期出现在11:30—12:30,午前开花率为75.3%,柱头外露率为81.3%。是一个开花习性优良、农艺性状较好的不育系。

关键词: 水稻 贵丰105A 开花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芜菁甘蓝种质资源评价

草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利用芜菁甘蓝(Brassica napobrassica)种质资源,对28份芜菁甘蓝种质资源的2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观测,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材料间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材料在不同性状上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达64.1%;其次为小裂叶对数,其变异系数为57%;单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4%。2)通过聚类分析,将28份芜菁甘蓝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的14份材料均具有绿色子叶、侧芽小、板叶叶型、叶顶端圆形、根形椭圆及须根少等特点;第Ⅱ类中的两份材料具有平滑叶面、叶面无刺毛、少蜡粉、叶面有光泽及半直立叶簇等特点;第Ⅲ类由分蘖能力中等、浅绿色角果、白色肉质根及少须根的6份材料组成;第Ⅳ类由具有复锯齿和大波纹叶缘、有叶瘤及红褐色种皮的6份材料组成。

关键词: 芜菁甘蓝 种质资源 形态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施用量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黔南地区火龙果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施用量0 kg/hm~2(T_0,对照)、89.1 kg/hm~2(T_1)、127.2 kg/hm~2(T_2)、165.3 kg/hm~2(T_3)对火龙果产量、品质及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火龙果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T_2处理最高,为18 557.42 kg/hm~2,比对照增产32.63%;火龙果单果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间果形指数差异不明显。施氮对火龙果果实N、K含量影响较大,其分别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先降低后增加,施氮对P含量影响较小。总体上,施氮增加了果实中花青素含量,以T_2处理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果实中可溶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总酚含量。施氮处理Vc、类黄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T_2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5.60%、6.49%。室温下,施氮降低了火龙果的贮藏时间,不同施氮量处理果实腐烂率表现为T_3>T_2>T_1>T_0;而冷床条件下,高氮水平T_3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火龙果的腐烂率,延长贮藏时间。综合考虑,在黔南地区,在保证有机肥充足的前提下,火龙果氮素施用量以T_2处理较优,实际生产中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

关键词: 氮肥 火龙果 产量 品质 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贮中心在石漠化地区草地畜牧业中的作用

草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石漠化地区生境破碎、地理单元小而多、养殖场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难以实现青贮池配套的问题,简要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意义,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突破点,即建立青贮中心,分配所属区域的养殖场。从石漠化地区构建青贮中心的技术可行性以及效益分析出发,深入挖掘构建青贮中心和集约化农场对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青贮中心 集约化农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邻-(2,3,4,5,6-五氟苄基)羟胺盐酸盐衍生-HPLC法测定果蔬中甲醛含量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邻-(2,3,4,5,6-五氟苄基)羟胺盐酸盐与甲醛衍生,建立了测定果蔬中甲醛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在温度为70℃超声波条件下直接提取衍生30 min,经离心纯化后液相色谱检测,外标法定量。优化的色谱条件为:Eelipse XDB-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70∶30,v/v),流速1.0 m 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出限可达到0.114 mg/kg,在0.57~57 m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82.3%~94.1%,相对标准偏差为4.0%~7.1%(n=6)。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便,稳定性好,检测限低,适合果蔬中甲醛的快速定量检测。

关键词: 甲醛 高效液相色谱 邻-(2 3 4 5 6-五氟苄基)羟胺盐酸盐 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斯特山区2个鲫鱼群体基于转铁蛋白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喀斯特山区2个不同鲫鱼群体在蛋白质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差异,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喀斯特山区2个群体鲫鱼的血清转铁蛋白电泳表型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克隆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海鲫鱼(0.32)﹥红鲫(0.25,对照)﹥普安鲫鱼(0.13);3个鲫鱼群体的13个克隆由9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产生,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Tf~a0.144 9、Tf~b0.202 9、Tf~c0.036 2、Tf~d0.058 0、Tf~e0.007 2、Tf~f0.239 1、Tf~g0.014 5、Tf~h0.275 4、Tf~i0.029 0;普安鲫鱼与草海鲫鱼和红鲫无共享的基因型;普安鲫鱼与草海鲫鱼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较高(0.714 3),遗传距离较小(0.285 7)。总体来看,草海鲫鱼的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其转铁蛋白多样性程度较普安鲫鱼丰富;2个群体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未达到遗传距离种的分化标准。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鲫鱼 转铁蛋白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黄壤养分及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贵州黄壤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对黄壤区土壤养分及无机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NPK)、有机肥(M)及有机无机配施(NPKM)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质量分数,尤其以M处理土壤含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钾量变化最为显著,而NPKM处理土壤含速效磷的量最高。长期施肥均能增加黄壤中无机磷组分的累积,以NPKM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施肥主要增加了O-P、Al-P、Fe-P的量。不同形态的无机磷量表现为O-P>Fe-P、Al-P>Ca_(10)-P>Ca_2-P>Ca_8-P,其中Ca_2-P、Ca_8-P与速效磷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681**以上,通过回归方程分析,表明土壤无机磷库中Ca_2-P、Ca_8-P、Fe-P对黄壤速效磷的量的贡献最大。因此,从长远来看,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提高黄壤养分及无机磷活性组分的量,维持并提高土壤供磷能力,更有利于黄壤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黄壤 无机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贵州花江、织金、花溪3个典型喀斯特地段的不同恢复阶段(乔木、灌木和草本)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为研究对象,基于AMF孢子的形态鉴定,计算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物种丰度、重要值、物种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研究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AMF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采样地段共分离AMF菌种4目8科10属68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数量最大达35种,其次是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为17种,巨孢囊霉属(Gig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及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不同采样地段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种不同,所有样地中层状球囊霉Glomus lamellosum具有最大的相对丰度、分离频度和重要值;AMF种分类水平上,花江样地不同恢复阶段AMF丰度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织金样地为灌木>草本>乔木,花溪样地为灌木>乔木>草本;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花江和织金多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花溪样地Shannon-Wineer指数则是灌木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阶段。研究表明,喀斯特土壤中因异质生境条件的差异AMF菌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喀斯特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物种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