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旱地绿肥肥田萝卜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
《种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份肥田萝卜品种作为材料,通过3年的田间试验对各品种农艺性状的观测,从基本信息统计、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其种质资源进行筛选评价。通过基本统计各农艺性状发现,小区鲜草干重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44.1%,生育期和叶长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2.1%和2.0%。主成分分析发现,排在前3位的肥田萝卜为438肥田萝卜、447肥田萝卜、445肥田萝卜。运用聚类分析可将10份肥田萝卜品种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1份材料,第二类包括1份材料,第三类包括3份材料,第四类包括5份材料。


施肥对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烟草科技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烟田土壤养分的转化与供应机理,进而制定科学的施肥制度、构建健康的土壤环境,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MCF)3种条件下,烤烟根际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MCF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脱氢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在MCF、CF处理和CK的烤烟根际土壤中,16S rDNA分类单元(OUTs)分别为291、245和208个,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17个门,其中包括大量的硝化杆菌和亚硝化螺菌。在20种优势细菌中,MCF处理的土壤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纤维杆菌(Fibrobacter)、粪球菌(Coprococcus)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的丰富度较CK提高,这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有机肥的有效利用;但与CK相比,CF处理根际土壤中,脱硫杆菌(Desulfobacter)和嗜盐放线菌(Nocrdioides)丰富度提高,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丰富度降低,根瘤菌(Rhizobium)消失。MCF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CK均显著提高,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可见,MCF处理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细菌种群的多样性,抑制病原细菌的过度繁殖,降低烟株的患病风险。


水稻粒形性状QTL定位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稻米品质分子育种改良提供新的辅助选择标记和理论依据,以籼爪交(籼稻×爪哇稻)组合V20B/CPSLO17衍生的150份重组自交家系(RIL)为作图群体,结合RIL群体的粒形性状表型数据,运用QTL IciMapping 4.0软件进行粒形性状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7条染色体(1,2,3,4,5,7,10)上共检测出5个粒长性状QTLs(qGL-1,qGL-2,qGL-3,qGL-7,qGL-10)、3个粒宽性状QTLs(qGW-2,qGW-4,qGW-5)和4个长宽比性状QTLs(qLWR-1,qLWR-3,qLWR-5,qLWR-7)。第3染色体的Marker910209-Marker823024标记区间对粒长和长宽比具有较大遗传效应,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21.37%和28.35%;第5染色体的Marker1642127-Marker1514505标记区间对粒宽和长宽比具有较大遗传效应,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29.71%和17.42%。


利用SRAP标记分析贵州砂梨资源遗传多样性
《西北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RAP标记技术,对贵州59份砂梨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筛选的1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51个位点,其中120个是多态性位点,多态百分率为79.47%。(2)POPGENE分析表明,贵州砂梨资源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55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6 9,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36 2;在区域品种群水平Ne=1.261 1,H=0.155 5,I=0.235 2,以黔西南地区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六盘水市最低。(3)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75处,可将59份砂梨资源分为6个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特性。研究认为,贵州砂梨种质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区域特性;SRAP标记与ISSR标记在揭示贵州砂梨种质遗传多样性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SRAP标记能在更小的变异范围内揭示更多的遗传信息。


AtmiR156a调控菊苣营养生长与品质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菊苣是南方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牧草资源,其产量与植物营养生长阶段长短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转基因的方法将拟南芥AtmiR156a在菊苣中过量表达,获得了140株转基因植株,PCR检测阳性率达94.3%。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转基因菊苣中AtmiR156a表达量上调7.9倍。AtmiR156a过量表达菊苣与野生型菊苣的发芽率基本相当,但其叶片发生速率显著比野生型快,抽薹时间比野生型推迟20.2d,开花推迟27.3d,但是株高比野生型要矮,年均产草量与野生型基本相当。分析第一茬草的品质性状发现AtmiR156a过量表达菊苣叶片中粗蛋白含量比野生型高3.7%,纤维素降低2%,其他品质性状在两个材料中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不仅建立了高效的菊苣遗传转化体系,培育出晚花、速生的菊苣新种质资源,为培育高产耐刈菊苣新品种奠定基础,同时为开展借助其他农作物重要功能基因进行菊苣遗传改良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


灵芝南GL11菌丝的生物学特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灵芝南GL11菌丝的生物学特性,以菌落直径和菌丝体干重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结合菌落长势、菌丝球大小和均匀性等因素,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方法对菌丝生长曲线以及不同碳氮营养、p H和温度等条件下研究灵芝南GL11菌丝(体)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培养72~96 h为对数生长期,可溶性淀粉、蛋白胨可为母种培养基的优质碳氮源,初始p H 6.0和30℃为最佳条件;而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对于麦芽糖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并且当接种量为4%(v/v),在初始p H 8.0和26℃条件下有利于液体种的制备。
关键词: 鹿角灵芝 灵芝南GL11 生物学特性 菌落 菌丝体


紫红叶甘蓝型油菜叶片的色素变化及光合生理特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紫红叶甘蓝型油菜的高效育种和推广利用提供参考,通过测定相对花青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研究亚种间远缘杂交新品系紫红叶甘蓝型油菜的叶片色素变化和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紫红叶甘蓝型油菜苗期花青素含量达4.901(A_(530)-0.25A_(657))/g,高于抽薹期和开花期。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苗期均呈单峰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在12:30时净光合速率达峰值;开花期则呈双峰曲线,且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叶绿素含量呈苗期高、抽薹期低、开花期高的双峰曲线。可溶性糖含量呈苗期至抽薹期逐渐升高,之后明显下降的单峰曲线;且叶色较深的紫红叶甘蓝型油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达8.837 mg/g),浅紫叶次之,绿叶最低。紫红叶甘蓝型油菜苗期花青素相对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抽薹期花青素相对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花青素相对含量与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40。
关键词: 紫红叶油菜 生理特性 花青素 叶绿素 叶片净光合速率 可溶性糖


鲜天麻保存中相关生理特性的研究
《中药材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鲜天麻保存中相关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天麻的留种保存及保鲜方法的摸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收红天麻后,每5 d测定鲜天麻在保存中淀粉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果胶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酶活的变化规律及相应含水量、硬度、呼吸强度等生理指标。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酶的活性均是先升后降,呈抛物线趋势,但蛋白酶、磷酸酶的酶活是一直在上升,不同酶及同一酶不同时期的酶活也有较大的差异;含水量、呼吸强度均是先降后升,硬度却是先升后降。结论:鲜天麻保存中可能先消耗体内淀粉等糖类物质,然后再消耗蛋白、脂类等;氧化保护酶类约在10 d后显著上升,20 d后开始下降;呼吸强度与含水量呈显著性正相关;硬度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呈显著性中度正相关等。


热处理条件对刺梨果汁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刺梨果汁加工中的稳定性,本实验以刺梨果汁为研究对象,在62℃杀菌30 min、71℃杀菌10 min、71℃杀菌30 min、85℃杀菌10 min和95℃杀菌10 min的加热条件下,分析刺梨果汁风味物质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刺梨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是壬醛、叶醇和油酸乙酯,热处理后醛类物质增加,醇类、酯类、烯类物质减少;采用Z-分综合评价法对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刺梨果汁的菌落总数、维生素C(VC)、黄酮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褐变度的综合评分,得出71℃,10 min条件对刺梨果汁风味及品质变化影响较小。


9个果蔗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9个果蔗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为果蔗品种鉴定和分子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1个SSR分子标记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来自4个省份的9个果蔗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应用NTSYS-pc 2.11计算供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并运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结果】2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04条带,多态性比例为75.99%,每对引物可扩增出4~31条带,平均为9.71条。其中,17对引物含有9个果蔗品种(系)的44个特征位点,仅有5对引物鉴别能力最强,单个引物即可将其完全区分开。选择多态性高、鉴别力强且含有品种(系)特征位点的3对引物(SMC36BUQ、SMC597CS和SMC851MS)构建了9份果蔗品种(系)基于44个位点的DNA指纹图谱。9份果蔗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2~0.90,平均为0.77。UPGMA聚类结果显示,9个果蔗材料可分为三大类群,且与材料来源地无直接关系。【结论】9个果蔗品种(系)间的遗传基础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并不丰富,在育种中应加大果蔗亲本遗传背景的差异,提高其遗传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