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羊茅在低氮胁迫下的蛋白组学分析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高羊茅在低氮胁迫条件下的蛋白水平变化,我们采用iTRAP技术分析了氮胁迫30d的高羊茅叶片中蛋白组学的变化。一共检测到595个差异蛋白(295个上调,300个下调),分别参与了多个不同的代谢途径。在高严谨筛选标准下,氮代谢、氧化还原反应以及胁迫相关代谢等多个途径的基因被明显上调表达。通过生理生化测定发现,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合成酶(GS)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显著升高。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验证蛋白组学数据发现所有挑选的基因都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分析显著富集的14-3-3基因家族的表达,发现其都能被低氮胁迫诱导,因此胁迫相关的基因可能是调节高羊茅抵抗多种不同逆境的关键基因。本文首次在高羊茅中采用蛋白组学的方法分析低氮胁迫条件下基因的表达变化,获得重要候选基因,并对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间甲酚对杂交鲟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浓度间甲酚胁迫下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了解间甲酚对鱼类幼鱼的潜在毒性作用提供参考。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苗平均体长(12.35±0.94)cm,平均体重(10.26±2.37)g。在水温(17.5±0.5)℃条件下,设置0.50、1.00、2.00、4.00和8.00 mg/L的间甲酚浓度梯度,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第20天时,胃中淀粉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第40天时2种酶活性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均呈"升高-降低"变化。(2)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肠中淀粉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时呈"升高-降低"变化,在第40天时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低浓度间甲酚暴露对杂交鲟幼鱼肠和胃中消化酶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胃中胃蛋白酶和肠中脂肪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


贵州旱作耕地土壤钾素状况与钾肥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贵州省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贵州主要旱作耕地长期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土壤钾素状况和钾肥效应,以期为不同产区玉米、马铃薯高产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贵州省106个玉米和62个马铃薯钾肥田间试验点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调查及钾肥效应的研究,在无肥处理,等量氮、磷肥基础上,选取施钾肥和不施钾肥两个处理,并结合近3年当地玉米和马铃薯产量水平和无肥处理产量确定高、中和低产区开展土壤钾素状况调查研究,进行相应产区施钾肥和不施钾肥两个处理的钾肥效应大田试验。【结果】玉米种植区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平均含量均低于马铃薯种植区;从玉米和马铃薯不同产量水平种植区看,玉米种植区,高、中和低产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55.2、135.1和71.0 mg/kg,按照养分丰缺指标划分,分别属于高、中和低等水平;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49.5、245.2和144.3 mg/kg,前两者属于高等水平,后者属于中等水平。马铃薯种植区,高、中和低产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92.6、177.8和140.3 mg/kg,前两者属于高等水平,后者属于中等水平;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98.6、287.4和265.5 mg/kg,均属于中等水平。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相对产量(一定氮、磷肥基础上无钾肥处理产量占施钾肥处理产量的百分数)均以高产区最大,低产区其次,中产区最低;玉米、马铃薯种植区钾肥增产率和钾肥农学效率均表现为中产区>低产区>高产区,而钾肥偏生产力为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区和马铃薯种植区的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5和0.550,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贵州旱作耕地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之间以及两作物不同产量种植区的土壤钾素状况均有较大差异,而钾肥对玉米和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和供钾水平有关。因此,在贵州旱作耕地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应依据不同产区的土壤钾素状况合理施用钾肥,尤其应注重有机肥与钾肥的配合施用。


运用SLAF-seq技术构建水稻高密度遗传图谱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精细定位某一特定性状位点来说,高密度遗传图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本研究以水稻品种V20B/CPSLO17组合衍生的150份重组自交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利用特定位点扩增长度测序(SLAF-seq)技术,一种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SNP和基因型分析的高通量新策略,开发SLAF标签和构建水稻高密度遗传图谱。我们共检测到67 017个高质量的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有15 853个,符合构建高质量遗传图谱使用要求的多态性SLAF标签有8 657个。最终成功构建了一个包含12个连锁群,8 602个上图标记,总图距为2 508.65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29 c M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可用于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GABA茶的生理功能及富集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γ-氨基丁酸(GABA)的众多生理功能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茶叶中GABA的功能研究也日益受到茶业界的关注。文章综述了GABA茶的生理功能(如降低血压、抗糖尿病、抗癌、抗疲劳等)以及鲜叶中GABA富集技术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GABA茶的研究提供参考,并提出在GABA茶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GGE双标图在马铃薯品种适应性及产量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评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GGE双标图在马铃薯区域试验中的应用进行评价.采用贵州省2年8个试点9个品种(系)组成的马铃薯区域试验产量资料,通过GGE双标图法,研究了马铃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试点代表性与鉴别力,以及品种丰产性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个品种(系)中,(G7)26-13-1属于丰产性、稳定性高的品(种)系.在8个试点中,(E1)安顺和(E4)六盘水的代表性与区分力最好.GGE双标图为研究不同环境下马铃薯产量提供了更为科学、直观有效的分析方法.


贵州富硫高砷煤矿区苔藓及土壤典型金属的分布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苔藓植物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潜力,选择国内典型的砷高背景区(贵州省黔西南州)煤矿矿区废弃地周边受污染溪流滨岸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苔藓、腐殖层土和底层土中As、Mn、Cu、Zn、Fe、Al等6种典型金属(类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探讨耐性植物对有害组分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受污染溪流滨岸苔藓体内明显富集典型金属,对照(清洁区)区域苔藓As、Cu和Fe含量分别为1.89 mg/kg、1.03 mg/kg和1.43 g/kg,污染区苔藓As、Cu、Fe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78.54~300.89、12.56~17.42和17.83~29.82倍,3者在污染区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区;污染区苔藓Zn、Mn、Al含量分别为42.54~52.05 mg/kg、60.52~74.81mg/kg和2.60~3.97 g/kg,显著高于对照区。相对于底层土,腐殖层土对As、Fe、Al和Mn具有较高富集能力,对Cu、Zn富集作用不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苔藓植物体内的Fe-As和Cu-As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Mn-Z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不同药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试验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试验研究5种杀虫剂不同剂量对稻水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筛选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替代药剂。[方法]进行盆栽、田间小区试验。[结果]20%呋虫胺可溶粒剂90.00、120.00、150.00 g a.i./hm~2,0.5%噻虫胺颗粒剂225.00、300.00 g a.i./hm~2,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2400.00 g a.i./hm~2,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50.00、187.50 g a.i./hm~2处理防控稻水象甲幼虫,药后15 d防效均在70%以上。[结论]20%呋虫胺可溶粒剂、0.5%噻虫胺颗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可以作为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的替代药剂,防控稻水象甲幼虫,建议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在侵染草莓叶片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为防控草莓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草莓炭疽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LC0220-7GF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健康草莓叶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接种6~9 h为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接种9 h约90.00%的分生孢子已萌发;接种12~24 h为侵染结构形成高峰期,接种24 h约70.00%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并形成侵染钉开始侵染草莓叶片表皮细胞,有少量的菌丝开始直接侵染叶片表皮细胞,同时在寄主上表皮上有少量的附着枝形成;接种48 h为菌丝形成高峰期,菌丝大量形成并沿着表皮细胞延伸成网络状,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2~96 h为分生孢子盘形成高峰期;接种96~120 h为产孢高峰期,接种96 h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大部分病原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144 h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结论】草莓炭疽菌通过产生附着胞侵入或直接侵入草莓叶片表皮细胞,使草莓叶片发病,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