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盐度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组织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改进的△pH法检测凡纳滨对虾组织碳酸酐酶活性,监测了环境盐度从5突变到25后对虾鳃和触角腺组织碳酸酐酶活性及其血淋巴渗透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鳃组织碳酸酐酶活性在盐度突变后4 d内没有显著变化,活性水平在(21.68±1.25)μmol CO2/(mg.min),第5~11天有显著性的增高现象,在第10天活性最高,为(43.03±2.82)μmol CO2/(mg.min),第12天回落至起始水平;(2)触角腺碳酸酐酶活性动态变化的模式与鳃相似,起始增高时间比鳃晚6 d;(3)触角腺碳酸酐酶活性显著增高起始的时间与鳃组织碳酸酐酶活性开始显著下降的时间有关联性;(4)在低盐度时,凡纳滨对虾属于强高渗调变生物。
关键词: 对虾 碳酸酐酶 酶活性 盐度变化 鳃 触角腺 渗透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珠母贝属(Pinctada)主要种类亲缘关系的初步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子1(ITS1)序列初步分析了珠母贝属8个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ITS1长度范围分布在402—474bp之间,大珠母贝的ITS1序列最长,黑珠母贝的最短。作为外群的企鹅珍珠贝ITS1长385b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研究种类聚合成3个类群。类群I包括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和覆瓦珠母贝P.imbricata。类群II包括白珠母贝P.albina、黑珠母贝P.nigra、长耳珠母贝P.chemnitzi和射肋珠母贝P.radiata,其中前2个种聚合成1枝,后两个种聚合成另一枝,分别形成两个亚群类群IIA和类群IIB。类群III包括珠母贝P.margaritifera和大珠母贝P.maxima。类群IIA与类群IIB之间、类群III的大珠母贝与珠母贝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0.080—0.100),类群I与类群II之间遗传距离较远(0.250—0.270),类群III与类群I和类群II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400—0.570)。类群I中我国的P.fucata和澳大利亚的P.imbricata之间遗传距离很小(0.000—0.013),而两者的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13和0.005,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相重叠,表明P.fucata和P.imbricata应为同种。类群IIA的P.albina与P.nigra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13,可能为两个亚种。类群IIB中的P.radiata与P.chemnitzi之间的遗传距离只有0.005—0.007,而本研究的P.chemnitzi的ITS1序列与GenBank中的P.chemnitzi的ITS1序列高度一致,表明P.radiata的鉴别可能有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漠斑牙鲆引进种群同工酶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引进种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子一代的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了48个样本的15种同工酶在漠斑牙鲆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以期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5种同工酶共记录了33个基因座位,其中Me-1、Adh-1、Sdh-1、Sdh-2、Gdh-1、G6 pd-1、Pgm-1、Idh-1、Cat-1、Pod-1和Pgi-1共11个座位呈多态,多态座位百分数是33.3%。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有效数值Ae为1.219 6,预期杂合度He为0.121 9,实际杂合度Ho为0.154 7。同时还分析了漠斑牙鲆各个多态座位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这些数据说明,漠斑牙鲆群体拥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还处于种质资源维持较好的状态,有利于对其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对其遗传育种工作的展开。[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13-1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微卫星标记研制及其在鲢和鳙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鲢(Hypophthal 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ys nobilis)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家鱼中2个重要成员,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长江和珠江水系。传统人工养殖依靠天然鱼苗。但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加剧使其天然产卵和孵化场消失或遭到破坏。人工育苗技术虽然解决了鱼苗供应问题,但由于遗传资源管理和使用方法的不完善,使两种鱼的生长表现、抗病抗逆性和遗传多样性等都有明显的降低。另外,因洪水导致的养殖个体逃逸也使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受到干扰。近年来,比较大规模的人工鱼苗放流实践也加剧了对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扰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迫切需要一套适用的分子标记。为评价鲢和鳙的遗传多样性、确定它们的遗传分化和地理分化、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开发利用遗传资源,本研究构建了富集GT微卫星序列的基因组短片段文库。随机选择并测序的97个克隆中有87个含有微卫星序列。根据其中的21条序列,设计了22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并用来分析了在长江荆州段捕获的32尾野生鲢和7尾野生鳙的遗传多样性。所有标记引物在两种鱼中通用。在全部样品中共发现129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等位基因数在3~10个,平均5.9个。不同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3~2.00,平均1.22。由于使用的鱼个体数少,如鳙,只有7个个体,样品也只来源于长江荆州江段。本研究无法基于两种鱼的天然分布,对两种鱼的遗传分化、地理种群多样性比较、养殖群体和天然群体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但是,这组标记的研制将有助于这2个中国特有经济鱼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资源的管理及开发利用等相关研究。本研究中,微卫星DNA标记的研制使用了固定有微卫星核心序列的磁珠。这样的磁珠与两端接有已知序列的DNA片段杂交能富集出含有微卫星核心序列的片段。通过扩增和连接转化,可方便地获得大量含微卫星核心序列的片段。与已有的方法不同的是,本研究用AFLP方法的某些步骤使片段两端加上已知引物序列,方便易行。迄今,这两种鱼还没有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构建这样的图谱是本项目研究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 微卫星DNA标记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鲢 鳙 遗传多样性 种间通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姑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青岛和厦门黄姑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5对选择性引物在两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61个位点,多态位点265个。青岛和厦门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1.70%、51.99%,0.1022、0.0996,0.1643、0.1622;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同一水平上。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黄姑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两个群体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黄姑鱼青岛和厦门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盐度对半滑舌鳎胚胎发育的影响
《海洋科学进展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及盐度是鱼类苗种生产当中2个重要的因子。研究了在不同水温、盐度条件下,半滑舌鳎胚胎发育的情况。通过对孵化时间、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活力的比较,发现温度对受精卵的孵化影响显著。受精卵在18℃以下及28℃以上均不能孵化出仔鱼,在18~28℃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可以孵化,其适宜的孵化水温为22~23℃,且随着温度升高受精卵孵化时间逐渐缩短。在水温23℃下,受精卵在盐度16以下及48以上均不能孵化出仔鱼,在盐度18~46的范围内,受精卵均可以孵化出仔鱼,盐度38以上均为畸形,且孵化时间不受盐度的影响,其适宜孵化盐度为28~3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