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对兰州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在不同温度(15℃、20℃、25℃、30℃、37℃4、2℃、47℃)条件下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各种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增高后下降直至不能检出。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2℃;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除胃和肝胰脏为37℃外,其他部位均为3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除后肠为30℃外,其他部位均为25℃。消化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其生活水域的水温,反映出消化酶作为酶蛋白的耐热性。最适温度下,蛋白酶活性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胃;淀粉酶活性前肠>中肠>肝胰脏>胃>后肠;脂肪酶活性中肠>后肠>前肠≈肝胰脏>胃。研究结果还表明,前肠和中肠是兰州鲇消化蛋白的主要部位,中肠是其消化脂肪的主要部位,而前肠是其消化淀粉的主要部位。在消化酶表现出活性的温度范围内,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淀粉酶活性。实验还表明脂肪酶具有活性的温度范围较蛋白酶和淀粉酶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刺鲳生长、死亡及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26°30′~32°30′N,禁渔区线外200水深以浅的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和生物学测定资料,利用ELEFAN I软件估算生长参数,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死亡系数,利用Beverton和Holt模型评价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刺鲳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为:L∞=267.8mm;K=0.45/a;t0=-0.63a。从生长速度看其生长过程是变化的,小时生长较快,当叉长达到178.5mm时生长速度开始下降,此时年龄为1.81a。利用Pauly公式和詹秉义等推导的M和最大年龄tλ的线性回归方程求得自然死亡系数M=0.81,用FiSAT II软件中的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B-H模式和用CPUE估算总死亡系数,得到Z=3.87,捕捞死亡系数F=3.06。根据Beverton和Holt的单位补充量等渔获量曲线,现行渔业点即F=3.06,tc=1.10a位于最适产量区内,表明目前对刺鲳的资源利用较为合理,接近最大产量。保持目前的捕捞强度F=3.06和捕捞规格Lc=145mm不变,不仅能够保持目前渔获量稳定,而且能够保护刺鲳的资源。刺鲳渔获量稳定且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开捕年龄较为合理,也就是网目尺寸较为合适,这对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牡蛎(Crassostrea sp.)的滤水率测定
《海洋环境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巨牡蛎在不同个体大小、不同个体数和不同密度单胞藻(三角褐指藻)密度不同水平条件下的滤水率。结果:(1)在上述三个影响因素中,单胞藻的密度对巨牡蛎的滤水率影响最大;(2)巨牡蛎单位体重滤水率均随着巨牡蛎个体数量、巨牡蛎大小及单胞藻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它们的关系呈负指数函数和负幂函数关系;(3)在本实验条件下,当三角褐指藻的密度为1.0×104/mL,巨牡蛎的干肉重和个体数分别为0.1114 g和10只时,巨牡蛎的滤水率最高,达2.693 L/h.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军曹鱼病原弧菌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养殖的患病军曹鱼身上分离出1株病原菌JT2,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有极生鞭毛,能运动,菌落半透明。经回归感染实验,证明该菌为军曹鱼病原菌。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并用API-ID32E系统鉴定该菌。再经Biolog-GN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结果JT2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ariae)相似度最高。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的同源性,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V.carchariae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几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最后鉴定该株菌为鲨鱼弧菌V.carchariae。
关键词: 军曹鱼 细菌鉴定 鲨鱼弧菌 16SrDNA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与其双亲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连续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杂交子一代的ADH、MDH、SDH、IDH、ME和SOD共6种同工酶的酶谱进行分析,以探讨双亲遗传物质在杂交子代中的表达情况及杂交子代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杂交子代的同工酶酶谱与母本栉孔扇贝的相似,而与父本虾夷扇贝的明显不同,说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中没有表达。幼虫阶段的同工酶酶谱亦表明,父本虾夷扇贝的同工酶在杂交子代的幼虫阶段仍然没有表达。另外,在对母本栉孔扇贝群体和杂交子代群体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杂合子,因此不能确定杂交子代是由雌核发育而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浓度。该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50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在0.005—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健康鱼单剂量静注达氟沙星(10mg/kg),其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模型,方程为C=5.830-5.582t+4.162-1.157t+0.852-0.029t,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552h;t1/2β22.186h;AUC34.226mg/(L.h);V 10.922L/kg;Vb10.144L/kg;ke 10.317h.Ah感染组的V1减小至0.290L/kg,静注感染组鱼体内达氟沙星的消除没有显著的改变。健康口服组数据结果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血药浓度和时间方程为C=1.278e-0.073t+0.177e-0.089t-1.455e-0.329t。药动学常数分别为:t1/2ka9.491h,t1/2β78.267h,Tmax6.284h,Cmax0.791mg/mL;α0.073h。但Ah感染改变达氟沙星口服给药后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分布速率常数降低为0.050/h。消除减慢,消除半哀期延长为93.988h,达峰时间延长为至9.060h,峰浓度降低为0.585mg/mL。口服达氟沙星水溶液,健康及感染组史氏鲟对达氟沙星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6.503%和94.435%。本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健康史氏鲟体内分布广泛、吸收较完全。感染Ah对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口服给药的影响更为显著。达氟沙星可用于史氏鲟感染Ah的治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蛤稚贝放养密度与底质中硫化物相关性研究
《水产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青蛤稚贝不同放养密度的试验,研究了青蛤稚贝放养密度、生长与底质中硫化物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显示:(1)底质中的硫化物浓度(Cs)随着青蛤稚贝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并与稚贝瞬时生长率(IGR)存在显著负相关,IGR=8.22×10-0.484Cs(P<0.05,n=30)。(2)青蛤稚贝的生长明显受到放养密度的制约,在5个实验密度梯度中(分别为:200、400、600、800、1 000个/cm2),以低密度的瞬时生长率最高,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瞬时生长率逐渐下降,死亡率上升。(3)密度因子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产生作用:一是个体之间直接对空间和食物的竞争;二是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如底质中的硫化物等)反作用于自身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综合症病毒与对虾血淋巴细胞的体外结合实验
《水生生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了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病虾头胸部分离了WSSV,利用地高辛对病毒蛋白进行了标记(DIG-WSSV),以体外培养的对虾血淋巴细胞为吸附基底,观察和分析了病毒与细胞间的结合现象及特性。以NBT/BCIP为酶反应显色底物观察到在细胞周围形成许多暗紫色颗粒,证实病毒与细胞间存在着稳定的结合。以OPD为酶反应显色底物分析了结合反应的特性:当DIG-WSSV维持恒定值时,随着血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结合显色增强,细胞数量达到1.2×104cells/孔,492nm处的吸光值达到饱和;当血淋巴细胞数量维持恒定值时,随着DIG-WSSV蛋白含量的增加显色增强,且在DIG-WSSV的蛋白浓度达到4μg/孔时,492nm处的吸光值达到饱和;未标记WSSV可竞争抑制血淋巴细胞与DIG-WSSV间的结合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得出:4℃下,随着结合时间的延长显色增强,但继续延长结合时间显色反而减弱;缓冲液的渗透压对结合结果影响甚微,而酸性条件利于病毒与细胞间的结合。37℃孵育对病毒结合活性影响不大,55℃和70℃孵育可显著影响病毒的结合活性;短时间超声波处理病毒可增加病毒结合能力,长时间超声波处理可破坏病毒结合能力;有机溶剂处理同样可破坏病毒结合能力,其中尤以氯仿/甲醇的处理更为激烈;不同的去垢剂对病毒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SDS和脱氧胆酸钠可以降低病毒的结合活性,而Triton X-100和NP-40可以提高病毒的结合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河口生态系现状及修复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0~2003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2000~2003年水质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2.15,年得分逐步增加。参照水质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已处于严重污染水平,且呈逐年恶化趋势。其中油类、锌超标程度明显逐年加大。计算2000~2003年表层沉积物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78,参照表层沉积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处于中污染水平。但2003年得分为1.06,显著高于前3年,表明2003年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处于重污染水平。计算2000~2003年浮游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53,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参照浮游生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生物环境质量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对2000~2003年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得分为1.15,2003年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前3年,参照综合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长江河口综合环境质量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003年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明显下降。相对应,自1995年以后,长江口捕捞产量一直趋于下降,目前除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外,其余均已形不成渔汛;长江口的蟹苗在2000年以后已没有蟹苗汛出现,蟹苗产量降至谷底。针对长江口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胁迫压力,提出建立以长江口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开展对污染物控制、关键种群和重要生境的保护及修复等对策,使退化的长江口生态系尽快得到修复。[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24-6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樱桃属种间杂种的早期分子鉴定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通过剥蕾反复授粉克服欧洲甜樱桃与毛樱桃种间杂交障碍,采用胚培养的方法克服了远缘杂种在自然状态下胚败育的情况发生,获得了以甜樱桃先锋为母本,以毛樱桃为父本的杂种G3.本实验利用AS-PCR技术将S等位基因作为樱桃砧木辅助育种中的分子标记,对获得的远缘杂种在苗期进行S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G3的确是远缘杂交的新种质,RAPD分析显示G3同时具有母本和父本的特征随机扩增DNA片段,进一步证实了AS-PCR方法的可靠性.通过远缘杂交的育种能够有效地扩展樱桃砧木的遗传背景,另一方面利用分子标记的手段在苗期即可进行预先选择和鉴定.
关键词: 远缘杂交 胚培养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