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NO2-吸附作用的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2006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海藻膳食纤维对外源性NO2-的体内、外清除能力.方法采用模拟胃和小肠环境进行体外实验同时对大白鼠进行体内实验,并与麦麸膳食纤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1)在体外模拟实验中,各膳食纤维对NO2-的吸附效果与PH和纤维种类有关.在胃环境下,海带吸附最强达1.19 MG·G-1,其次是麒麟菜为0.94 MG·G-1,马尾藻吸附最弱为0.60 MG·G-1.海带、麒麟菜吸附率显著大于麦麸(P<0.05);在小肠环境下,海带吸附最强达0.74 MG·G-1,其次是麒麟菜为0.67 MG·G-1,马尾藻吸附最弱为0.37 MG·G-1,海带吸附率显著大于麦麸(P<0.05).(2)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各膳食纤维组动物体内慢性中毒剂量的NO2-经4 D排完,其排出量(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麒麟菜排出效果最好,排出率为24.74%,其次是麦麸为21.39%,江蓠、海带和马尾藻显著小于麦麸(P<0.05).结论 4种海藻膳食纤维具有清除NO2-的效果.

关键词: 海藻 膳食纤维 亚硝酸根 大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RAPD技术探讨5种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RAPD技术对鲷科鱼类的黑鲷、真鲷、二长棘鲷、平鲷和黄鳍鲷进行亲缘关系的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在使用的60个随机引物中,有29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片段,共计200条,大小在200~2500bp之间。5种鲷均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可作为种类鉴别的依据。根据MEGA2.1软件的UPGMA和NJ程序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同属鲷属的黄鳍鲷和黑鲷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二长棘鲷和真鲷,平鲷与二长棘鲷和真鲷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黄鳍鲷和黑鲷较远,黑鲷和二长棘鲷的亲缘关系最远。两种聚类的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与借助形态学和生化特征进行的传统系统分析具有一致性。在40个个体之间遗传距离矩阵中,最大值达到0.8916。多数的遗传距离指数在0.50~0.85之间。通过分析,认为RAPD技术对分析属级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关键词: 黑鲷 真鲷 二长棘鲷 平鲷 黄鳍鲷 亲缘关系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RAPD技术对养殖的大口黑鲈M icropterus salm oide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即用20个随机引物对30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90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93条带。在检测到的93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49个,占52.7%,标记的分子量为0.2~3kb。个体间最大的遗传距离为0.4533,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其中有27个样品间的遗传距离较小(0.16~0),部分样品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有3个样品的遗传距离较大,表明大口黑鲈间的相似度较高,遗传多样性较少,但也有少数变异个体。30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796±0.1265,与胭脂鱼、黄颡鱼、鳑鮍、鲢、草鱼等其它淡水鱼类相比,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仿。

关键词: 大口黑鲈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春季鱼卵仔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海洋环境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1~2003年间,每年5月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鱼卵仔鱼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鱼卵仔鱼的数量三年间的年际变化起伏较大,2002年为鱼卵高峰期,2003年为仔鱼峰值期。鱼卵以东经122°15′为界,呈现东少西多的分布格局,仔鱼则以30°45′为界,呈南少北多的分布趋势。盐度相对水温对鱼卵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明显,水温较盐度则是影响仔鱼的更重要因子。长江径流量变动对鱼卵仔鱼数量和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浮游桡足类与鱼卵仔鱼的摄食关系决定了其丰度变化影响着鱼卵仔鱼的数量变动。

关键词: 长江口 鱼卵仔鱼 数量分布 温度盐度 浮游桡足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暗纹东方纯非01霍乱弧菌的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养殖暗纹东方纯病害调查中,从呈典型症状病鱼腹腔和肠道粘液中分离到2株(J-1和H-3)菌株,经生化特性和血清型鉴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NON-01 VIBRIO CHOLEROE).注射、创伤和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为进一步确认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使用P1、P2引物,以非01群霍乱弧菌N92001菌株和01群霍乱弧菌N16961菌株为对照,对分离菌株进行阳T扩增,得到451BP的DNA片段.根据现有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3,P4,以N16961菌株为阳性对照,阳T扩增结果均得到大小为400BP的DNA片段.在对H-3菌株的扩增片段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得到407BP序列,该菌株与N16961菌株中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的完全一致,证实该片段源于CTXA基因.进一步说明从暗纹东方纯体内分离到的J-1和H-3菌株具有霍乱肠毒素CTXA,有一定的致病力.

关键词: 暗纹东方纯 非01群霍乱弧菌 肠毒素CTX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与鳜杂交的受精细胞学及胚胎发育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奥利亚罗非鱼(♀)和鳜(♂)杂交的受精细胞学观察发现:异源精子入卵后产生星光,并核化成雄性原核,与雌原核互相靠近,接触最终完全融合为一个合子核,合子核继续分裂。分析比较了奥利亚罗非鱼,鳜以及奥鳜杂种胚胎发育情况,发现杂种胚胎的发育速度在囊胚早期与母本奥利亚罗非鱼基本一致,到囊胚后期速度有所减慢,但与鳜胚胎发育速度相差很大。这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和鳜虽属不同科间的远缘杂交,但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和常规的细胞分裂(卵裂)方式。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远缘杂交 受精细胞学 胚胎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半滑舌鳎种群遗传结构的同工酶分析

海洋水产研究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黄海、渤海半滑舌鳎两个群体的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并分析和研究其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鳍条、脑等9种组织和器官对18种同工酶的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的PGDH、MPI、IDHP、SOD、AAT、MDH、LDH、G3PDH、PGM、LAP、ADH、SDH和ALP共13种同工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共记录16个基因座位。其中,黄海群体在4个基因位点(IDHP、PGM、G3PDH、SDH)、渤海群体在5个基因位点(IDHP、PGM、MDH2、SDH、ALP)表现为多态,黄海和渤海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0.2500和0.3125;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0143、0.0104,平均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140、0.010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则分别为1.0151和1.0108。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12。半滑舌鳎的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两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 黄渤海群体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鱼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哲罗鱼(Hucho taimenPallas)基因组微卫星文库。哲罗鱼基因组DNA经Mbo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选取400~900 bp的片段,用生物素标记的简单重复序列(ACA)15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获得目的片段,连接T载体克隆,构建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再用同位素标记的(ACA)15探针进行二次筛选,筛选出686个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率为35.94%。对其中14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149个微卫星序列,4个小卫星序列,其GenBank Accession Number为DQ110955~DQ121108。其中perfect(完美型)62个,占41.61%;imperfect(非完美型)92个,占61.74%;compound(混合型)5个,占3.36%,重复次数主要分布于6~45(81.21%),平均重复次数为32.5,这表明(ACA/TGT)n在哲罗鱼基因组DNA中含量非常丰富。本研究旨为从DNA水平上研究哲罗鱼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及目前群体现状等方面提供有效工具。

关键词: 哲罗鱼 微卫星 磁珠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刺参保苗期重大疾病“腐皮综合征”病原及其感染源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3~2005年冬、春季,山东省和辽宁省众多养殖区域的保苗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常高达90%以上。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本研究对症状较为典型的3家海参保苗期的发病幼参进行了详细的病原学分析,从所有病参的病灶组织分离得到了1种占有绝对优势的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证明它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保苗期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是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同时也对3家养殖场刺参保苗养殖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源中细菌含量不高,为(0.8×102)~(1.2×102)cells/mL,其特征与病灶处优势菌不同;而饵料中细菌含量最高可达3.2×106cells/mL。饵料、池水和池底污物的优势菌与病灶处优势菌基本一致,说明饵料可能是病原菌的主要来源。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腐皮综合征”导致保苗期刺参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及其致病原,对刺参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10-616]

关键词: 刺参 水产养殖 腐皮综合征 细菌 假交替单胞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东风螺人工繁殖及苗种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台湾东风螺(Babylonialutosa)进行人工繁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台湾东风螺亲螺在繁殖初期日摄食量为1.5%以上,最高可达3.0%,但繁殖盛期摄食量减少。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利用水泥方砖采卵效果良好。在水温22.5~25.6℃和充气条件下,台湾东风螺受精卵在卵囊内完成胚胎发育破囊孵出的时间为7d,孵化率为95%以上。在水温为24.0~27.5℃、培育密度为0.10个/mL左右时,幼虫壳长生长速度可达18.1μm/d,其生长曲线显示中后期生长加速,成活率为60%以上;幼虫发育至附着变态的平均时间为22d,在铺砂与不铺砂条件下均可附着变态。在水温为25.1~26.5℃、培育密度为2000~2100个/m2时采用无铺砂培育台湾东风螺稚贝,其壳高由1.3mm长至5.5mm,生长速度为0.22mm/d,成活率为29.5%。

关键词: 台湾东风螺(Babylonialutosa) 人工繁殖 苗种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