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生态科学 2006 CSCD

摘要:根据2005年4月、7月和8月在北部湾雷州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刺网和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银鲳(Stromateoidesargenteus)是当地绝对的优势种,其它鱼类优势种随区域和季节有着较大的差异。分别计算了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聚类分析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但空间异质性不如时间异质性明显。此外,不同群落中的鱼类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型特征。同时部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网具的调查下,有的结果会出现较大变化。

关键词: 群落结构 鱼类 种类多样性 雷州近海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与对虾的免疫防御反应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对虾后,最典型的免疫反应是对虾开放循环系统的血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血淋巴凝结功能下降,感染部位聚集了大量的血淋巴细胞,且以颗粒细胞为主。WSSV可感染对虾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其中小颗粒细胞感染率高、感染速率快,感染后大颗粒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比例可增加到50%;血淋巴中的总糖、总碳水化合物、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自然状态下广泛存在WSSV潜伏感染,潜伏感染的存在会导致存在免疫反应情况下的感染复发,并且有助于病毒的传播;不同WSSV感染状态下过氧化物(POD)差异显著,其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潜伏感染虾样、中度感染虾样、严重感染虾样。而其抗菌活性(UA)、溶菌活性(UL)、酶氧化酶活性(PO)、碱性磷酸酶(ALP)和凝集效价(HAT)差异不显著;潜伏感染个体对再次接种WSSV有“类免疫应答”的抗性,这种抗性不是来源于发病期对虾的天然抗性,而是WSSV感染后的一种免疫系统增强。宿主细胞凋亡可能是感染对虾在高温时反而维持较高成活率的主要机制。免疫增强剂可对对虾防御WSSV感染产生影响,脂多糖、葡聚糖、肽聚糖、岩藻依聚糖和双链核糖核酸都已被证实可提高对虾抗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WSSV主要囊膜蛋白VP28可诱导对虾对WSSV感染产生抗性降低累积死亡率,高效价的病毒抗血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虾抗菌肽也可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而起保护作用。

关键词: 白斑综合征病毒 对虾 感染 免疫防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常见鲤科养殖鱼类肌间刺的初步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鲢、鳙、团头鲂和异育银鲫肌间刺的数目、形态和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鲢的肌间刺数目在117~124之间,鳙的肌间刺数目在116~133之间,团头鲂的肌间刺数目在114~129之间,异育银鲫的肌间刺数目在79~87之间。每条鱼左右两侧的肌间刺数目不完全相等,但总体上两侧肌间刺的数目接近。不同部位的肌间刺数目也有差异:躯干部轴上肌中的肌间刺数目最多,尾部轴上肌与轴下肌中的肌间刺数目基本相等。鲢、鳙、鲫和团头鲂的肌间刺形态都在10种以上。这几种鱼每条鱼的躯干部轴上肌中都有一根很细很短的“l”形刺,这根最短刺的长度在不同规格的鱼上差别并不大。

关键词: 鲤科鱼类 肌间刺 形态 数目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鱼类早期摄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5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研究短期饥饿(0(对照组)、1、2、3、4、5、6d)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中仔虾的摄食行为和摄食率都随饥饿天数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半精养模式中,经饥饿再投喂后仔虾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随饥饿天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养模式中,胃蛋白酶活力也呈现以上趋势,但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则在饥饿初期波动,然后下降。凡纳滨对虾仔虾遭遇饥饿胁迫后,通过提高摄食强度、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分泌量来进行能量补充。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应对饥饿胁迫的能力下降,各种消化酶活力呈降低趋势。实验表明,在半精养模式中,凡纳滨对虾对饥饿胁迫的承受能力高于精养模式。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摄食行为 消化酶 饥饿 养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塘水质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水体理化因子和PFU原生动物群落的监测,主要研究了鳜塘水质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封闭养殖模式下,鳜塘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在养殖过程中逐渐升高,而PFU原生动物多样性逐渐减少。(2)PFU原生动物多样性(y)能够很好的评价鳜塘水质,其与水质综合评价指数(x)之间成负相关关系,可用公式y=2.45-2.54lnx表示,相关和回归分析均表明,水质综合评价指数与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对数函数关系十分密切,且具有极显著意义。本实验结果还表明,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与鳜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为鳜疾病预报预测模型的建立初步筛选了一个生物指标。

关键词: 水质理化因子 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 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疾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浮游等足类和涟虫类的调查

动物学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等足类和涟虫类种类的组成、数量变化及地理分布等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出现浮游等足类2种,其中圆柱水虱(Cirolanasp.)在东海等足类数量中具有绝对优势(占总丰度的98%),中国急游水虱(Tachaea chinensis)是稀有种。等足类主要在夏季出现,并分布在东海近海。浮游涟虫类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和东海南部海域。浮游涟虫类有4种,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和萨氏异涟虫(Heterocumasarsi)在3个季节出现,丰度和出现率较高,是东海涟虫类的常见种;无尾涟虫(Leueonsp.)在2个季节出现,丰度和出现率与前2个种相似,是次常见种。卵圆涟虫(Bodotria ovalis)仅出现在秋季,数量和出现率极低,是稀有种。细长涟虫、萨氏异涟虫和无尾涟虫都是暖水种。相比之下,无尾涟虫有更广泛的适温能力。卵圆涟虫在盐度较低的长江口出现,是一个近岸种。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等足类 涟虫类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血淋巴细胞对鳗弧菌的清除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测注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血淋巴内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H)浓度、血淋巴细胞浓度和血淋巴细胞的组成变化,研究斑节对虾血淋巴细胞对进入体内细菌的清除作用。实验显示,斑节对虾能够迅速清除注入其体内的鳗弧菌。注射鳗弧菌悬液(107~108CFU/mL)5 min后,血淋巴中可检测到的鳗弧菌浓度是(1.4±0.6)×106CFU/mL,而2 h后所检测到的鳗弧菌的浓度仅相当于前者的3.1%。7天后,仅在部分个体的血淋巴中检测到少量鳗弧菌。伴随着血淋巴液内鳗弧菌的减少,对虾的血淋巴细胞浓度发生变化。鳗弧菌注入对虾体内5 min后,血淋巴细胞浓度为(3.51±1.69)×107/mL,注射后2 h时达到最低值,为(2.39±1.76)×107/mL,然后逐步恢复,注射后48 h达到(3.97±1.60)×107/mL。对照组血淋巴细胞浓度起初略微降低,然后逐步增加,在2 h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降低;除注射后48 h外,对照组血淋巴细胞浓度始终高于实验组。鳗弧菌注射入斑节对虾体内后,不同的细胞种类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在注射后2 h,对照组透明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显著高于实验组,对照组半颗粒细胞的含量低于实验组。注射鳗弧菌后10 min,血淋巴中颗粒细胞的相对含量显著降低,此时实验组的颗粒细胞相对含量也低于对照组。而对于降解细胞细胞核的相对含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表现出了显著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对照组中,24 h内其含量一直在降低,而后恢复;而对照组却在注射10 min时达到最高值,而后遵循对照组类似的变化。[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28-32]

关键词: 斑节对虾 血淋巴细胞 鳗弧菌 清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态制剂对牙鲆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影响的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牙鲆为试验材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5种不同配伍的微生态制剂,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饲喂60 d。定期测定牙鲆血细胞吞噬活性及血清中的抗菌活力、溶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添加0.4%N3+E5微生态制剂对吞噬活性促进作用最为显著;添加N3微生态制剂对血清中抗菌活力和溶菌活力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第40天,添加了N3、E5、N3+E5和枯草芽孢杆菌组,溶菌活力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95.2%,222.7%,153.0%,113.6%;此外,几种微生态制剂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0 d后,用鳗弧菌进行攻毒试验,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达到43.4%,71.6%,40%,62.2%,20%,表明所用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牙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牙鲆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免疫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