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口底栖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3月在新建的长江口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底栖动物的投放距离为6000m,平均投放生物量为43.15g·m-2,平均投放密度为10.70个·m-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19种;总生物量和总密度分别为26489.43g·m-2和3399.11个·m-2,分别比本底值增加40.31倍和7.50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0.74。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328.84g·m-2和918.67个·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种群生态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其丰度和优势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夏季东海北部近海丛生指标I为1·34外,冬、春和夏3季I均为负值,秋季I值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与20年前结果相比,东海精致真刺水蚤优势度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和暖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东海精致真刺水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关键词: 海蜇(Rhopilemaesculenta) 螅状体 碟状体 足囊 横裂生殖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北部与黄海南部黄鲫群体洄游分布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从中选出关于黄鲫的数据,分析了其资源密度的四季空间分布变化,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中黄鲫资源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分布在东海北部水域,另一个分布在东海南部水域。本文主要对分布在北部的这一群体进行了四季空间分布变化的研究,不同大小的黄鲫在各个季节的分布区域有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索饵、越冬等洄游活动行为,并根据研究结果描绘出黄鲫的产卵育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大致分布位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湖裸鲤繁殖群体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序列多态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技术扩增青海湖3个不同地区(黑马河,布哈河,沙柳河)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Kessler))线粒体D-loop基因片段,测定该基因片段1 005 bp序列。通过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序列比较分析,对比3个不同地区的83尾青海湖裸鲤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共检测出多态性位点65个,其中有1个插入位点(b3,nt-569),2个缺失位点(s6和b37,nt-169、nt-170),多态性位点数62。3个群体内的多态性位点分别为黑马河51个、布哈河38个、沙柳河39个,平均核苷酸位点差异数分别为9.377、7.782和7.510。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遗传距离分别为黑马河群体与布哈河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010 93),布哈河群体与沙柳河群体次之(0.014 23),黑马河群体与沙柳河群体的遗传平均距离最大(0.019 09)。3个群体间的遗传平均距离都在0.01以上,而且3个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19 26,基因流为12.73。UPGMA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中,沙柳河群体聚成一支,黑马河和布哈河群体混杂在一起,聚成一支。从序列差异的分析中得出,沙柳河群体与黑马河和布哈河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黑马河和布哈河群体亲缘关系较近。以上数据还表明,青海湖裸鲤3个繁殖群体间具有较弱的遗传分化,洄游到同一河流里进行交配繁殖的群体内基因交流作用比较大,而洄游到不同河流进行繁殖的群体间的基因交流相对较小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鮻鱼稚鱼在沿岸碎波带的出现和滞留时间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3-8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5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到鱼稚鱼754尾,平均密度为10.9尾/网次,以6月的出现尾数最多,5月份最少。平均密度以St.2最高(80.6尾/网次)。通过研究St.2鱼稚鱼的平均体长及生长规律,其平均体长呈逐月递增趋势,表明该鱼以沿岸碎波带作为其保育场。对205尾鱼稚鱼的耳石日生长轮的观察结果,其日轮数与体长呈对数相关,并由耳石日轮数推算出其为3-6月孵化的个体。孵化后约20~46 d的个体在沿岸碎波带水域进行短期生活。鱼稚鱼在保育场的生长规律揭示了在进行海岸工程时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红鲌PEPCK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法,分离和克隆翘嘴红(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的全序列,得到2 564 bp[不含poly(A)]的全长cDNA,包括111 bp 5′非翻译区,1 911 bp阅读框以及含Poly(A)信号AATAAA的542 bp3’非翻译区[不包括Poly(A)]。阅读框共编码636个氨基酸,计算的分子量为69.65 kD。该序列含有PEPCK特有的结合草酰乙酯的结构域以及与GTP三磷酸链和Mg2+结合的激酶1和2基序。与其他鱼PEPCK的相似性高达83%~96%,和爪蟾、变形虫等其他动物的相似性为50%~69%。
关键词: 基因克隆 快速扩增cDNA末端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 翘嘴红鲌 序列同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样品化学耗氧量的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海水中化学耗氧量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并用分光光度法和碘量法分别对3种不同COD浓度水平的葡萄糖标准溶液(COD=0.5、1.5、2.5mg/L)以及两种海水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7%,回收率在96.3%~103.8%之间,表明该法测定海水中COD可行,且方法操作简便,更适宜于海上自动化分析。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化学耗氧量(COD) 海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