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青海湖裸鲤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对青海湖裸鲤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各期卵巢和精巢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1)青海湖裸鲤性腺的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第Ⅳ期末卵巢,第4时相卵母细胞的卵径大小比较整齐,卵径平均值为2.3mm,第4时相卵母细胞占切面上卵数的85%以上,占切片面积的96%以上,第2、3时相卵母细胞已很少;(2)产后卵巢的组织结构逐步由第Ⅵ期回复到第Ⅱ期,再由第Ⅱ期到第Ⅲ期向第Ⅳ期过渡;(3)性成熟个体有68.12%的雌鱼和83.9%的雄鱼以第Ⅳ期性腺越冬,另有21.01%的雌鱼和10.7%的雄鱼以第Ⅲ期性腺越冬,还有10.87%的雌鱼和5.4%的雄鱼以第Ⅱ期性腺越冬。根据青海湖裸鲤各季节性腺发育情况,作者认为青海湖裸鲤已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参与繁殖活动,存在生殖间断性。这反映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习性对高原寒冷多变气候的适应性。还对卵黄核和核仁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青海湖裸鲤的产卵类型和生殖间断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性腺发育 组织学 产卵类型 生殖间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实验动物研究概况及在水产动物病害研究上的应用

海洋湖沼通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实验动物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育种及模型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对其在水产动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实验动物 水产动物 病害 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俄罗斯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Brandt)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俄罗斯鲟染色体组由236±2条染色体组成,其中具有明显着丝点的染色体为120条,其余为小染色体(点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80m+16sm+24st,t+116mc,NF=332;采用德国PartecpasⅢ型流式细胞分析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1),测定俄罗斯鲟体细胞DNA含量为12.24pg.N-1,与染色体分析结果比较倍性一致。综合以上两项结果可得出,俄罗斯鲟为八倍体鱼。

关键词: 俄罗斯鲟 核型 DNA含量 倍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河口地区潮流、径流共存,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环境因子复杂多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因此,研究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近海生态系统的特征。河口水域重要的浮游动物有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糠虾、水母等。环境因素和人类的活动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主要受到食物、温度、盐度、动物摄食以及径流等因素的影响,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分布的关键性非生物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在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微食物网和传统食物网连接的关键环节。浮游生物网是采集浮游动物样品的主要工具,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我国许多学者使用浅水Ⅰ型或Ⅱ型浮游生物网(网孔为507μm和169μm)采集样品,导致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如无节幼体)逃逸,研究结果被严重低估,而这些小型和微型浮游动物是幼鱼的重要开口饵料,因此合适的浮游生物网对于研究浮游动物极其重要。并对今后我国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河口 浮游动物生态学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与前景展望

海洋水产研究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力开拓,取得了由传统养殖向工业化养殖方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4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已经扭转了海水鱼类养殖长期滞后(与藻、贝、虾类相比)的局面,形成了北方以工厂化为主,南方以网箱为主的养殖热潮,成功开辟了海水鱼类养殖主流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使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据各海区和岸带的特点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去构筑符合国情的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

关键词: 海水鱼类养殖 大产业架构 大产业蓝图 发展前景 多品种 多元化养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应激对剑尾鱼HSP70家族两成员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方法扩增实验动物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纯系RR-B的HSP70家族两个成员的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利用RT-PCR半定量方法研究热应激时两个成员在剑尾鱼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克隆获得了剑尾鱼的HSP70家族两个新成员的cDNA片段,两序列均包含HSP70家族的特征性签名序列和热休克蛋白的定位序列;通过对克隆片段与已发表的青(Oryzias latipes)等鱼类HSP70的核苷酸序列和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成员一和成员二分别为85%~89%和82%~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更高,成员一和成员二分别为97%~99%和93%~99%。一般条件下,两成员在剑尾鱼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中不表达,但热应激能刺激成员一在剑尾鱼脾脏中表达,成员二在肝脏、脾脏、肾脏和心脏中强烈表达,并可能在参与热应激保护方面起更大作用

关键词: HSP70 热应激 剑尾鱼 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头鲶的同工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酶的特异性染色方法,分析了46尾怀头鲶(Silurus soldatovi)的乳酸脱氢酶(LDH)、乙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酯酶(EST)7种同工酶在肌肉(M)、肝(L)、眼(E)、心(H)、肾(K)5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除乳酸脱氢酶,其它6种同工酶都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同工酶表型种群遗传学研究发现,7种同工酶共记录17个基因座位,多态座位百分数(P=47.06%)与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70 6)都较大,说明怀头鲶种群遗传多样性偏高。

关键词: 怀头鲶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氰菊酯在罗非鱼组织中的累积及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非鱼Tilipia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其组织中溴氰菊酯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U.mg.prot-1和(13.3±0.3)U.mg.prot-1。采用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 d,除了1.0μg.L-1浓度组罗非鱼体内无明显累积,GS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均有一定的累积,同时GST发生了明显的变化。GST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即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GST是先诱导后抑制,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2.0 ̄10.0μg.L-1浓度组经15 ̄20 d可在肌肉和肝脏中达到累积-释放的动态平衡,最大累积系数分别为1.85和2.20。溴氰菊酯在罗非鱼组织中达到累积平衡时,其累积量与GST活性呈较明显的负相关。研究表明,1.0μg.L-1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溴氰菊酯累积量和GST可用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关键词: 溴氰菊酯 罗非鱼 组织 累积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的PCR检测与电镜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投喂携带WSSV的毒饵,对性腺发育成熟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雄虾(♂)进行感染实验。采用nest-PCR(巢式PCR)技术,检测感染后的中国对虾雄性生殖系统受WSSV感染情况,同时选取感染严重的虾样进行电镜观察。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中国对虾的精巢、输精管和精囊均被WSSV感染,其中精囊呈阳性的最多,输精管次之,精巢最少。通过电镜进一步观察发现,WSSV粒子只存在于精巢、输精管和精囊的结缔组织中,而在其他组织和生殖细胞中均未发现病毒粒子。其中,精巢中WSSV粒子存在于精巢内两个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输精管中WSSV粒子存在于管壁的结缔组织;精囊中WSSV粒子也只存在于精囊内膜的结缔组织和精荚膜的结缔组织中。PCR检测和电镜观察结果均表明,WSSV粒子能感染中国对虾的雄性生殖系统且对性腺感染存在着一定的组织特异性。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 中国对虾 雄性生殖系统 巢式PCR 电镜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对鲤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低温 胁迫 血液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